文化振兴调研报告范文(9篇)

文化振兴调研报告范文(9篇)文化振兴调研报告范文  2022年乡风乡俗和精神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以下是关于  的多篇精编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振兴调研报告范文(9篇),供大家参考。

文化振兴调研报告范文(9篇)

篇一:文化振兴调研报告范文

  2022年乡风乡俗和精神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以下是关于

  的多篇精编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决策部署,紧密结合某某的建设发展实际所需,根据某某要求,结合自身分管工作实际,对全镇乡风乡俗、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文化振兴是铸魂工程,新时代如何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好、发展好遵规守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优秀传统乡村习俗,走好乡村文化振兴之路,是满足人民美好文化生活需要,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全镇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动,新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社会风气在不断形成,社会治理中的文化衰败、文化失序问题凸显的更为严重。村规民约的与时俱进、孝老爱亲的传续等在我镇乡风文明建设中逐渐衰退,随之而来的金钱至上、利己主义逐步抬头,为我镇精神文明建设、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二、主要问题

  (一)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传承危机。一是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断裂。农村存有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各类民俗、各种传统技艺等,其流传主要靠代代传承人的口述与言传身教,如果传承人消失,就意味着这些文化将消亡。而当前这类传承人正面临着断层、甚至已经断层,我们一部分民俗文化仅保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二是创新引领传统文化再加

  工、再生产的主体缺失。新时代乡村文化组织和人才补给不足,缺少文化专业人才支撑。

  (二)农村传统文化面临失序危机。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文化边缘化、乡村文化虚化、乡村价值空心化的现象日趋严重,表现在乡风民俗、村规民约日益成为走形式、规范无力而导致乡村内部治理秩序难以支撑的礼治式微、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共生。

  (三)农村传统文化面临功能退化危机。近年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逐渐增多,优秀青年人才的大量流失从而导致的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加之从外带回的拜金主义、攀比主义盛行使得乡村文化共同体受到严重冲击,进一步表现在文化治理功能的弱化上,民风习俗、习惯规约、道德伦理等乡村治理力量趋于弱化,乡村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降低。

  三、几点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要认识到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的精神纽带,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之魂,文化治理是乡村治理的内在支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乡风文明建设中,移风易俗,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一)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是良好乡风民风建设的助推剂,是凝聚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乡村文化建设要以问题为抓手,尊重农民的文化主体地位,引导农民树立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展开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乡村文化形式。如传统村落复兴、“非遗传承人”培养、古镇古村、民宅老屋的保护,一方面守护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另一方面守护乡土文化的非物质内容,如风俗民情、技艺技术等,将各式乡村文化加以合理引导融入文旅发展,促进特色文化村镇发展,以文化形式创新来守望乡愁。

  (二)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新行动。文明乡风是文化与道德的融合,实现文明乡风的方式不是采取简单粗暴的令行禁止,而是让村民、群众成为自治的主体。一是要广泛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行动,推动移风易俗,鼓励村民协商制定村规民约,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淳朴民风,同时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使群众切身感受到居舍美、庭院美与环境美,从而发自内心地追求美、维护美。二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文明村镇”“道德模范”等基层文明创建常态化,以榜样的力量引领道德风尚,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五老”人员、新乡贤的模范带头作用。三是乡风文明建设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员干部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助力农村道德文化建设。一是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农村道德文化建设,使之与乡村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家庭家教家风相融合、与学校教育相融合、与农村淳朴民风相融合。二是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深入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培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延续和强化互帮互助、向上向善的农村社会传统风尚。三是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工作,开展文明村建设、四好村建设,评选文明家庭、道德模范、党员示范户等。充分利用村广播、村公示栏、村文化墙等各类载体,

  宣传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道德规范、文明礼仪等融入道德讲堂、村规民约、家规家训中,提高村民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营造良好家风、民风、乡风。

  (四)加强培育文化人才队伍。弘扬与发展农村优秀文化,人才是关键。一是要实施人才培育工程,因地制宜支持民间文艺团体、民间艺人等积极健康的草根文化发展。二是强化人才培训,利用好大堰村人才中心阵地,对农村文化骨干、文化工作人员开展定期培训,特别是要做好“技艺传承人”“文化关键人”的培养工作。三是选聘具有专业特长、热爱乡村文化事业的优秀人才,壮大工作队伍,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落实文化人才的保障政策。

篇二:文化振兴调研报告范文

  **市委文明办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报告

  今年以来,**市委文明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和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培育骨干队伍、宣传发动群众,让正确导向立起来、奋斗精神强起来、群众生活美起来、乡土文化活起来、农村风气好起来,大力营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弘扬文明乡风,打造百姓精神家园。以文明村镇创建为抓手,不断提升“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水平,印发《关于深化全市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我市“美丽乡村文明家园”总体规划,夯实资金投入机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提升乡村文化品位。同时,大力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推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通过树立和表彰先进典型,开展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好公婆”“好媳妇”等评选表彰活动。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一约四会”在乡风教化方面的积极作用,重塑乡贤文化,弘扬社会新风。目前,全市共建成10个国家级文明村,12个省级文明村,94个市级文明村,121个区级文明村,文明村占行政村比例达到

  64%,提前完成20**年底占比60%的目标任务。

  聚焦思想铸魂,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以“德润**好人之城”建设为抓手,不断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积极落实《**市道德模范奖励帮扶实施办法》《**市道德模范及身边好人礼遇实施办法》,通过建立网上好人馆,设立公民道德建设基金,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氛围。广泛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树立一批可信可学可敬的身边典型,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崇尚美德,弘扬社会正气。截至目前,我市耀州区水峪村张水珍荣获第七届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2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42人(群体)荣登“中国好人榜”,39人荣获陕西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92人(群体)荣登“陕西好人榜”,168人获得市级道德模范称号,191人被评为“**好人”。中国好人、陕西好人万人上榜率名列全国全省前列。

  坚持以德育人,培育新时代建设者。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为载体,着力满足农村群众和家庭对教育培养未成年子女的现实需要。20**年底,全市共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28个,实现了乡村学校少年宫全覆盖。今年,耀州区被中央文明办列为全国乡村“复兴少年宫”试点区。为进一步推进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工作,市委文

  明办联合教育、民政、财政、文化和旅游、团委、妇联等部门成立了工作专班,深入实地调研,共同推进建设工作。7月13日,作为陕西省首家挂牌的耀州区王家硬村“复兴少年宫正式揭牌投入使用。同时,结合区县实际,择优布点,精准定位,在全市5个社区建设了社区科创梦想教室,集科创教学、体验、活动、交流于一体,吸引众多的未成年人参与科技创新,形成了社区+乡村的框架模式,为全面推进全市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奠定基础。

  对接群众需求,提升服务基层效能。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按照搭建“四级”构架、完善“五支”队伍、打造“六大”平台、完善“七有”制度的“4567”工作模式,对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进行了系统性的指导安排。目前,我市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机构,市级层面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指挥中心;各区(县)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1个乡镇、17个街道办事处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72个社区、359个村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已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四级”全域覆盖。同时,立足“互联网+”时代,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建设,建立群众“需求侧”与志愿服务“供给侧”有效衔接的信息渠道,打造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形成“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相贯通的

  工作模式,做到基层群众需要什么,文明实践就覆盖什么,志愿服务就提供什么。按照中央、省委关于深化拓展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要求,我市耀州区、宜君县列入全国试点。20**年以来,耀州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为契机,结合地域特点大胆尝试探索,创新推出“五耀实践育文明”等品牌项目引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遍布镇村、惠及群众、融入日常。宜君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以“一传一讲,两参与,五必到”为模式,牢牢把握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工作目标,着力打通宣传、教育、关心、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篇三:文化振兴调研报告范文

  乡村文化振兴调研报告3篇

  2022年3月28日至4月18日,对石堆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四个城市”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石堆镇位于安丘市东部,面积67平方公里,辖47个行政村,1.06万户,人口3.9万,耕地面积6.4万亩。今年以来,石堆镇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着力点,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以开展“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创建活动为主线,加快推进“四个城市”建设,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突破。

  一、基本情况(一)全面摸排,掌握第一手资料。全面摸清每个村底数,包括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村规民约制定、在外能人、矛盾纠纷、村霸村痞等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研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四个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二)突出重点,开展“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创建活动。一、产业兴旺方面,开展“带富增收富民”活动。1、培育一项致富产业。各村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确定一项或多村确定一项能够有带动性的增收产业项目,增加群众收入。

  2、培训一套致富技能。通过外出参观学习、举办种养业、务工知识等培训班,确保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培训达到90%以上,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各村帮助留守人员联系工艺品加工、农产品粗加工等项目,最大可能的增加家庭收入。

  3、探索一条融资渠道。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金融信贷单位,对有意向发展项目缺少资金的家庭,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复退军人、回乡创业大学生创办项目,帮助落实贷款方案,最大限度的提供金融服务。

  二、生态宜居方面,开展“乡村环境整治”活动。1、全面开展农村环境和卫生整治,通过落实门前三包,完善村规民约,加强宣传教育等手段,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爱护环境的意识,确保村庄环境卫生长期清洁。坚持“应绿尽绿,能绿则绿”,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绿化、亮化,房前用竹篱、围栏围起,房前屋后规范栽种瓜果、绿化小品,全村形成“植物自然,乡土浓郁”的景观。2、加快美丽村庄建设,全镇打造西莲池、前留晃、阿洛、西河洼、董家下坡、马家亭子、梯门、娄戈8个示范村。3、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镇驻地村、社区中心村利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农村居民向镇区、社区集中居住。

  三、乡风文明方面,开展“倡树新风正气”活动。1、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每月确定一个评选主题,在“阳光议事日”活动中开展“移风易俗标兵”“石堆好青年”“种养殖能手”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利用电视、报纸、微信等形式,对先进典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激发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目前已评选巾帼标兵117名、移风易俗标兵121名、石堆好青年92名。2、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增强群众简办婚丧嫁娶事宜、远离不良习俗的自觉性。3、开展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广场舞大赛、消夏晚会、农民趣味运动会、书画展等系列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4、每村打造1条文化长廊,重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知识,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引导观念,让大家感受到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风尚。四、治理有效方面。1、开展“街头巷尾平安”活动。每村配备1名警务助理,每村建立一支治安巡逻队伍,警务助理牵头开展治安巡防,信息收集、矛盾化解工作。每村建成一套“天网”监视系统,连接派出所治安监控平台。每村组建一个警民微信交流的群,提供警务服务、典型案件和安全防范等信息,随时随地与群众进行互动、交流。

  2、开展“全民参与调解”活动。每社区聘请1名法律顾问,在阳光议事日组织法律咨询和宣传,让法律咨询服务形成常态化。各村成立调解委员会,由支部书记任主任,由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优秀村民和评选出的先进典型组成,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力求“小事不出村”。每村建立一处“听证室”,对家长里短、邻里争吵等简单矛盾纠纷实行村级听证。

  五、开展“干部能力提升”活动,强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保障。制定了《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村干部工作职责,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每月召开一次“阳光议事”会议,组织学习农业技术、法律常识、健康保健等知识,充实阳光议事内容,增加阳光议事日的吸引力。要求村“两委”班子成员,每人确定一个净增收不低于3万元的致富项目。发展村庄集体经济,在盘活资源、招商引资、土地流转上下功夫,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确保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不低于5万元。重点打造步云岭休闲生态园、莲池高效农业示范园、亭子高效农业示范园、沃奇文冠果主题公园四个示范点。其中,步云岭休闲生态园,规划面积3500亩,已建成1500多亩,是集观光旅游、户外运动、休闲采摘、餐饮娱乐、农事体验、延伸加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旅游综合体。目前,已发展阡陌人间、步云山庄、云岭人家、环秀山庄等11家休闲农庄和1处步云赛鸽文化交流中心。通过园区的示范带动,发展大樱桃、草莓、蔬菜等高

  效种植大棚80个,发展西瓜、大桃、黄金梨等1500亩。莲池高效农业示范园,规划面积2200亩,已建成1100亩,已发展百汇紫苏庄园、东顺蒜黄种植基地、华仔蔬菜种植基地、田硕洋葱种植基地、孟戈有机蔬菜合作社种植基地等5家。

  亭子高效农业示范园,占地150亩,已建成高效种植大棚45个。沃奇文冠果主题公园,占地面积358亩,以生产生活生态、健康文化旅游为主题,建设木本粮油博物馆、文冠果加工和旅游综合体、文冠果健康体验展示中心,打造文冠果种植、选育、高产示范、集散、加工、营销一体化的全国木本粮油谷。目前,已经栽植文冠果210亩。全部建成后,带动就业人数300余人,年可实现利润2900万元,利税700余万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对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教育引导不够。农民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尤其在发展产业方面,目前大部分产业项目主要以工商资本下乡的方式建设,通过引导群众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农家乐、乡村旅游难度很大。(二)缺乏政策、资金扶持。在基础设施提升方面,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镇级财政不足,单凭县、镇、村三级财力,很难对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人才匮乏。目前,广大农村对人才缺乏吸引力,大学生及高层次人才不愿到农村创业。回来的也只有在外能人到村担任村干部。

篇四:文化振兴调研报告范文

  陆家村乡村振兴专题调研报告

  陆家村调查推进组聚焦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五大振兴”深入开展调研。调研主要采取入户统计、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累计入户395户,电话沟通78户,形成农户基本情况摸底表473份。通过调研,对陆家村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了认真梳理与分析,并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陆家村发展现状陆家村是一座历史遗迹、乡村民俗、塞北文化与田园风光相互交融的古村落,辖区面积27平方公里。陆家村现有住户473户,人口1233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830人(按16至60岁计算),农业人口423人,有高中以上学历124人。从产业发展来看,陆家村坚持产业振兴,把产业发展作为铺就陆家村富民之路的首要前提。一是做强主导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少儿艺术教育、研学旅行基地等进驻陆家村,丰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业态和内涵。同时,大力推进鲜果蔬菜产销基地、花卉基地、开心农场等设施功能的提档升级,逐步实现村域山水化和农田景观化。陆家村共有设施温棚95座,其中绿尚合作社流转承包设施温棚55座,花卉合作社流转设施温棚18座,个人流转承包9座。陆家村

  -1-

  美丽家园合作社目前主要就陆家村大枣葡萄等农产品进行包装打造品牌。二是培育新型产业。推进“互联网+乡村旅游”“公司+农户+电子商务”模式,形成陆家村大枣、草莓、葡萄等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齐头并进的销售局面。三是拓宽发展载体。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继续推进以“休闲庄园”“乡村民宿”“特色街区”为载体的休闲观光、餐饮娱乐、自由采摘等特色农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加特色经营品种,大力提高“两个收入”。目前陆家村确权耕地面积2973亩,实际耕种耕地面积1700亩,流转土地1000余亩,流转户数280户,每亩流转费用550元。通过调整优化优势特色农产品结构和经营方式,陆家村正在努力促使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经营规模化和产品品牌化发展。

  从人才建设来看,专门成立了陆家村美丽家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调拨青年干部2名、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4名支持陆家村美丽家园建设。调查组通过入户调查了解,陆家村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50岁以上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较少。务农人员文化程度一般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推广难,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

  从文化建设来看,今年陆家村举办了首届“农民丰收节”,

  -2-

  打造完成了陆家村妇女之家,引进了蓝孔雀山庄、泽荣刻画等实体企业丰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业态和内涵。2018年,开展各项文化活动近百场,接待游客十余万人次,其中区内外研学旅行学生4500多人次,充分展示了文化底蕴以及民俗文化的无限魅力,同时也以一张名片的形式让更多人有机会“亲近陆家、了解陆家”。

  从生态建设来看,陆家村坚持把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作为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开展了陆家村后山200亩荒山绿化项目,栽植了云杉、侧柏、山桃等树种。按照美丽家园建设“村域景观化”和“农田景观化”的要求,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陆家村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提高。陆家村目前建有垃圾收集中转站1座,开口垃圾池17座,垃圾箱6个,四轮拖拉机1辆,电动保洁车1辆,保洁人员2人。陆家村村庄排水工程铺设主排水管道2.3公里,砌筑大小排水井共计197座,建设50立方米的化粪池2座,陆家村全村生活污水实现了集中排放治理,这些都为打造美丽陆家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自然和谐的农民新居、无公害蔬菜等天然绿色食品、舒适的田园风光,陆家村依托该村的人文资源及已建成有接待能力的陆家山庄农家乐、民俗博物馆等休闲农业项目为陆家村发展民俗风情游做好了一定的铺垫,陆家村田园观光景观

  -3-

  初步形成。在规划制定方面,陆家村坚持“规划引领、因地制宜”原则,坚持要素整合,多次与陕西、山西等多家咨询策划团队策划咨沟通最终确定了陆家村美丽家园功能分区、产业定位、核心产品等规划设计,为陆家村的发展奠定了发展方向。

  依目前入户情况来看陆家村现状中最大的问题在农村收入低,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在14700左右,但是随着日益增长的生活成本,村民为了生活,只能外出务工。走访中多数被访者乡村振兴战略充满了希望和期待,希望陆家村进一步发展产业、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收入水平;期待村里能培育新型产业,发展集体经济,优化居住环境,增加就业,提高医疗、养老保障水平,改善住房条件。

  二、影响陆家村发展的主要问题经过多年发展,特别是2018年以来,陆家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成效,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业,具备了一些优势条件,但整体业态发展与农民增收的任务相比,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短板,亟待综合发力解决。(一)产业振兴方面一是主导倾向明显,市场化不足。就现有情况来看,目前陆家村发展自身产业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和持续生存能力的产业支撑,市场作用发挥不明显。

  -4-

  二是土地权属不清,缺乏合理规划。随着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和农民宅基地流转的放开,由于各种原因陆家村大部分村民尚未取得农村不动产权证,无法进入市场进行流通,土地调整的相关利好无法完全释放。同时大部分土地流转之余,一部分土地由于地域分散,部分农民单打独斗,有的种葡萄,有的种枣树,还有的在等待征收拆迁,没有很好的挖掘出土地价值。

  三是区域农业品牌运营能力缺乏,企业在农业品牌建设中的动力不足。陆家村区域农业品牌与美丽乡村建设有待结合,企业在区域农业品牌建设中的动力不足。仅有的品牌农家乐陆家山庄作为四星级休闲农业企业,2016年被评为五星级农家乐、旅游定点接待单位、金牌级旅游餐馆。2018被评选为全区十大特色农庄。其他合作社结合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品牌效应不够明显。陆家村美丽家园合作社打造的品牌价值仍待挖掘。与农业企业相比,合作社在区域农业品牌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运营经验、人力资源投入十分有限,无法完全承担区域农业品牌建设的组织功能,亟待村组织引导进行相关整合。

  四是新型经营组织发展质量不高、农业一二三产融合程度不深。调研发现,陆家山庄、绿尚采摘园存在长时间、大

  -5-

  面积土地租赁金未给付村集体现象,如陆家山庄与陆家村2007年签订了租用协议租期50年,协议15000元/年,租金长期拖欠直至今年才将2017年之前的土地租金通过顶账等方式给付完毕,与其实际产生效益及企业形象不符。绿尚合作社在租用陆家村55座设施温棚后长期拖欠温棚转让费658000元及土地租赁金89284元/年,累计100余万元,导致陆家村利用自身村集体资金垫付17万元发放至流转农户手中。

  在走访过程我们还发现这些合作社管理不规范,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严格按合作社章程正常开展经营活动的很少。有些合作社虽然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运行正常,但内部运行不规范,合作社的章程、制度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在合作社发展中存在资金短缺,后劲不足的问题。农民合作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自身的经济基础弱,积累少,经济实力差,合作社贷款融资难,严重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同时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育迟缓,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不强,缺少有带动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有名无实,如蓝孔雀山庄,还有一些主体成长慢、创新能力较差,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

  -6-

  虽然出现了农民电商、流转承包农业等,但是真正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创新。

  (二)人才振兴方面农业重视程度不够,农业人才缺乏。入户调查结果显示,陆家村适龄务工人员558人,其中在陆家村务工的57人,占10.2%,而大专以上学历的务工人员2人,占3.5%。全村农业劳动力主体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农村受过较高教育、年富力强的人员大多流出就业,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导致陆家村空心化严重,目前空房率已逾20%,留在村内的农民技能素质相对较低,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留在村内的农户对乡村旅游、农村电商认识等新业态认识不够,影响了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进程。(三)文化振兴方面没有深入挖掘陆家村文化传承,特色文化发展不足。一是特色文化挖掘不够深入。乡村之美,美在特色。但目前陆家村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一方面,外在亮点不够亮,存在有新房没新貌的现象;另一方面,内涵延伸不足,陆家村背后的文化基因没有充分挖掘,陆家村自明永乐年间建立直至今日存在着诸多文化的大融合,文化没有深入挖掘。特别是目前存在的

  -7-

  一些休闲旅游项目品位还不够高、生命周期较短,游客的参与感、互动感、体验感不强,影响陆家村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二是文学创作基地作用发挥不明显。2018年4月,陆家村挂牌文学创作基地,但是陆家村没有定期邀请作家到陆家村采风,并制定文学创作时间表和路线图,导致文学创作基地只有牌子,没有内容,宣传效果不明显。三是文旅融合发展的理念欠缺。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好,又要活起来,需用文化提升旅游项目的品质内涵,用旅游彰显文化自信。没有体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文旅融合体验,没有充分利用陆家村地理空间广阔、文化遗迹丰富的优势,开发多样化的游学研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新产品。

  (四)生态振兴方面村庄房屋建筑质量整体不高,人居环境仍待提升。陆家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处于较低水平,卫生环境整治处于初级管理阶段。一是房屋建筑缺乏整体规划和可参照建筑质量标准。村民大多根据宅基地朝向和个人喜好修建房屋,布局较乱,同时抗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能力差,美观性和建筑质量都有待提高。二是美丽乡村建设与景区发展融合不够,农旅融合有待提高。在实地走访点中我们发现虽然陆家村自身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开展的如火如荼,但是周边仍然存在部分不利因素影响

  -8-

  着对陆家村的景区开发,部分自建房房屋破败,仍未拆除,存在不安全因素。三是垃圾随意堆放,卫生整治缺乏长效机制。陆家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露天堆放较多,部分村民自觉性较差,存在随地丢弃垃圾的情况。清运垃圾过多依赖于环卫站每半个月一次的集中回收。厕所多以旱厕为主,夏季蚊蝇到处乱飞,很不卫生。四是村民出行不便,村内巷道硬化率低。村内部分巷道没有硬化,断头路较多,衔接性差。一到雨季,泥泞的道路给村民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同时缺少通往城区的公交专线,使得村民出门成本高,办事效率低。

  三、陆家村发展的建议建议(一)产业振兴方面一是引入合格的商业投资运营主体,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按照搭台唱戏的原则,及时为陆家村找一个适合的“好婆家”。因为,合格的商业投资运营主体是陆家村未来成为3A级旅游景区的大前提,而通过商业带动也可以解决村民就业、农村产业、农业发展等问题。在建设中,政府要理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引导运营主体并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来探索陆家村的多元化投资经营模式,坚持将农村生活产业化、农业生产服务化、农村民俗风情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陆家村建设,进一步构建社会资本和村民的长期共赢机制平

  -9-

  台,实现村民和企业的共赢。二是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发展新模式。随

  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陆家村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农民不断分化,在新形势下,建议陆家村积极对接相关部门调整村域相关规划,按照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思路,明确陆家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存在形式和具体权能,探索承包权市场化退出机制,尽快明确引入的市场经营第三方经营权的权利,为吸引新型经营主体及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依托合作社、龙头企业、协会等服务组织使分散农户在部分生产经营环节实现规模经营,还可以在农户自愿前提下通过互换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实现承包地的连片经营;在处理农民与宅基地的关系,应尽快保证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用益物权的权能,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有效途径,如采用土地银行的方式或是建立以土地股份为基础的合作社;再或是土地置换、租赁、入股联营等。

  三是大力发展陆家村休闲农业发展,将打造区域农业品牌与乡村产业振兴结合起来。在走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陆家村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很多是农户,其没有条件聘请优秀的品牌管理人才负责自身的农业品牌建设工作,这也直接限制了陆家村农业品牌建设。所以在发展陆家村农业的过程

  -10-

  中,陆家村自身必须注重特色农业、品牌农业、优势农业的发展。政府方面应加大对农业企业参与区域农业品牌建设的激励,针对陆家村农业品牌建设项目,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激励农业企业主动参与农业品牌建设当中,承担区域农业品牌建设的组织功能,要进一步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社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能享受到现代农业种养加贸等产业链条的各个层次的收益,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

  四是精准把握陆家村产业特色,注重科学发展。陆家村发展乡村旅游建设要坚持以三产融合为核心,发展特色产业。陆家村借力全域旅游与银北都市圈的打造良机服务于石嘴山市周边城市甚至更广的旅游消费者。要进一步构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方便在陆家村的投资者自主高效组合各类生产和产业活动。在进行产业发展时要发展与陆家村自身资源结构和空间商业环境相吻合的产业,要加大对陆家村资源的充分利用,要突破“空闲房间”的局限,突出项目带动,充分认知、挖掘和组合陆家村的资源体系,要依托文化主导模式,依据陆家村文化和民俗,塑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可以结合陆家村的“泉文化”、“水文化”、“农耕文化”,打造一系列农业和文化相结合的文化休闲产品、文化娱乐和体验产品,形进行上下产业链的深度打造,形成自

  -11-

  身的核心吸引点。(二)人才振兴方面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保障。因此,陆家村乡村振兴应以人才振兴为先为要,更好地探索人才引进、大力培养农村新路径。要打造良好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为乡村振兴提供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人才是区域发展的智力保障,只有配备专业化的人才,才能确保农业品牌建设战略的顺利实施。村组织要注重对新知识型农民的培养,建设“农民大学”,通过半农办读等方式培养一批懂农业生产、懂品牌管理、懂农业营销的新知识型农民。创建陆家村农业科研基地。鼓励相关人员到乡村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建立城乡人才培养交流机制,将科学研究真正扎根于乡村的土地上。如此可以给区域农业品牌建设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农业产学研机制的运行。

  (三)文化振兴方面乡村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是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乡村振兴,文化力量不可缺位。一是深入挖掘陆家村传统文化,助推三产融合发展。建议组织人员编修陆家村村史,丰富陆家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典故、文化,激发陆家人热爱家乡、奉献家乡的热情。充分发掘乡土文化资源,尤其是旧民宅、古树、民俗文化、文化遗产、人文、生态等发掘保

  -12-

  护,打造文化长廊、文化活动、文化产业品牌,塑造陆家村文化符号。二是充分发挥陆家村作为市文联创作基地的作用,定期联系市区两级作家协会等到陆家村采风创作,续写陆家村的传说,讲好陆家村故事,让游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游人。三是按照文旅融合发展的理念,打造独具特色的研学旅行新体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丰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业态和内涵。同时,对研学旅行进行拓展,让来者学在陆家、住在陆家、吃在陆家。要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进一步增强陆家村知名度与影响力。

  (四)生态振兴方面陆家村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现有条件,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以垃圾污水治理、改厕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一是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学习浙江、贵州等省特色民居经验做法,开展田园建筑示范,形成一批质量高、外观美、体现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实现陆家村主干道路硬化全覆盖,基本解决村内道路泥泞的问题。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推进村庄绿化亮化,建设绿色生态村庄。在村庄主要街道两侧,文化广场、学校、村委会等重要场所安装照明设施。稳妥推进农村地区清洁供暖,实现冬季清洁供暖。

  -13-

  二是持续开展陆家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垃圾综合治理。在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完善陆家村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化运作;铺设的排水管道及排污管网,接入城市排污管网,实现陆家村全村生活污水集中排放治理;加快推进“厕所革命”。结合陆家村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改厕模式,普及不同水平的卫生厕所,建立并运行改厕管护长效机制。三是设置公交专线解决群众出行难题。借全域旅游的东风,积极与公交车公司沟通,设置文化旅游公交专线,将分散的旅游景区由点串线;加快与公共交通公司洽谈,确保有一路公交车穿行陆家村,在陆家村内设点设站,方便村民出行办事,游客采摘观光。

  总之,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项目为王,必须通过实打实的项目带动发展。希望陆家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继续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依托自身产业发展、引进人才,进一步美化村居环境、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在陆家村真正落地生根,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

  -14-

篇五:文化振兴调研报告范文

  关于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总结【三篇】

  第一篇: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总结按照《县关于提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关资料的分工安排》要求,现就我局承担的乡村振兴文化振兴及文化创意相关工作作以下报告。

  一、推进情况1、农村文化创意以举办夏季雅克音乐季为契机,加快打造大草原雅克音乐文化产业公园,让音乐产业成为优化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成为促进群众增收、壮大县域经济的有力抓手,成为厚植发展优势、提升形象的核心举措,有力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大招商、大发展、大跨越。2、加快建立乡村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县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是两水的分水岭,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在传统游牧文化中有着天然的自然生态保护意识,这种意识植根于牧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特有的“牦牛、游牧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单纯追求利益的获取,造成了现有牧场的退化、沙化,牦牛超载的问题,经济的发展在旅游之外,急需另辟蹊径;因此,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植根于非遗的创意农业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在县委、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整合各界力量与资源,以科学的态度面对非遗创意农业,以期解决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发扬长征精神开创文化扶贫新局面。二、现状问题

  三、举措经验建设“美丽草原、和谐家园”;继承红军长征精神,团结力量,共谋发展;以奋斗者为中心,构建农村文化创意园,展示草原文化魅力,开创新时代;以大生态建设为指导思想,遵循草原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承载运行规律,以科学的发展观,开放的胸怀构建平台,共谋发展。1、搭建科技、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建设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旅游生态体验园,创建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盘活现有牧场,恢复草原自然生态,利于环境保护,利于牧区进一步发展;激发牧民参与意识,在平台学会先进技术及经营理念,利于草、畜的高技术转化,增加牧民收入;提高牧民服务意识,增加牧民个体素质;传承保护传统民族文化,充分认识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增加民族自豪感。2、畅通国内研究机构、专家、学者解决问题渠道,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科技、信息技术手段(优质草畜种,改良,草、畜种产品加工销售)(种、养、加、销一条龙),集中资源建立集恢复生态、传承文化(红色、生态种植、养殖、藏饮食),旅游观光,草畜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公司加牧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发展、生态恢复、牧民致富的“和谐家园”。3、拓展非遗文化发展空间,优选非遗项目进行产业化发展,以传统文化为特色建设文化市场,构建非遗文化生态圈,以产业融合催生新业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建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

  四、需求建议开发民族特色创意民俗文化产品,做好牧民、牧场现状调查,充分考虑牧民现实需求与文化承载土壤生态结合点,做足了专业合作社与渠道平台建设的融合,规划切实可行落地的实施方案,加强和现有专业合作社的沟通,寻求最佳切入点。1、在、县城和日干乔湿地建设红军长征文化产业体系,建成长征精神培训学院分院和以长征文化为主线的历史文脉展示长廊;在镇依托赛马场建设高原马背文化产业园,包括马术培训基地、马术表演场地及队伍建设,格萨尔营地建设;在镇建设牦牛文化博物馆,开展牦牛文化节;在乡依托寺庙发展宗教文化产业;在镇、镇适度规模发展唐卡、地毯、帐篷编制、牦牛绒手工制作等传统手工艺品加工示范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产业化发展工作已经开展。2、依托镇赛马场,建设高原马背文化产业园,提供马术培训、马术表演、马背文化产品销售;挖掘地域文化,展示高原牧民人马合一、刚健不息的奔腾和豪迈。3、举行大草原牦牛文化节,开展了文体活动、经贸活动、论坛活动。包括举行千人大型锅庄盛会,服饰、藏戏、草地山歌、面具、民间弹唱等表演等现代体育大赛。4、加强长征文化与当地历史文脉的整合,与茶马古道以及元代忽必烈大军南下的路线的整合,与雪山草地景观的整合。通过长征主体文化演艺、餐饮、特色酒店等产业实现与其他形式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在县建设以长征文化为主

  线的历史文脉展示长廊和“长征精神培训学院分院”。5、依托、、经幡等人文资源资源和宁静草原绝美的自然

  景观资源,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内涵,提供优质禅修体验场所,展现了藏文化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灵魂与肉体关系的精髓内涵。

  6、规划建设生态景观公路、半山及山巅观景平台,将如同“蓝月河谷”般的“水韵草原”开发建设成高端文化旅游生态体验产品。

  盘活农村资源、增加就业、带动创业、助农增收、助推脱贫。

  五、规划总结(一)、技术以非遗传承人为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意见为指导,充分考虑旅游市场专业导师意见,复原草原牧场游牧设施建设,传统中包含现代旅游人理念。充分研究藏族文化,充分结合实际,规划和寻求适合发展的产业项目及未来发展方向。(二)、销售整合专家、企业家们现有资源和销售渠道,保证稳定的收益,为非遗后续项目的产业化发展,农村文化创意新产业新业态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奋斗者为核心的运作模式,激发奋斗者激情,合理而有吸引力的游客营销机制,吸引客人成为合伙人。有趣,生动的体验项目,精心生产的非遗作品及产品,

  是体验、休闲、购买的不二选择。(三)、处理关系参与式方式处理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极大激发参

  与者对企业自身的价值认同,对企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前进动力。

  牦牛文化博物馆为进行非遗传承学习创业的人们提供了有得的场所,勾勒了美好的未来前景,每个进入平台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光发热的位置。

  让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产业化成为优化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成为促进群众增收、壮大县域经济的有力抓手,成为厚植发展优势、提升形象的核心举措,有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大跨越,实现农村文化创意新产业新业态,建设具有区域特征、草原游牧文化的活态体验保护区。探索发展立体化高科技农业和订制农业、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第二篇: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总结2019年以来,县人力社保局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切实发挥人力社保职能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就业惠民、社保安民、创业富村帮助农民增收创富。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篇六:文化振兴调研报告范文

  2020年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情况汇报

  【仅供学习参考,切勿通篇使用!】2020年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情况汇报

  202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民政局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工作部署,履职尽责,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把乡村文化振兴与民政重点任务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取得积极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一)高度重视,深入推进乡村文明移风易俗工作。县委、县政府将移风易俗工作列入全县“三重”工作,定期督导调度工作开展情况。年初,印发了《X县关于扎实做好乡村文明行动移风易俗工作指导意见》,明确了成员单位、各镇街和村居的主要任务。全县X个村(居)均建立了红白理事会,组织开展红白理事会成员培训工作,切实发挥红白理事会的监督引导作用。X月份召开了全县移风易俗工作推进会议,下发了《关于做好当前移风易俗工作的通知》,组织开展了移风易俗戏曲下乡村巡演活动,各镇街利用电子屏、宣传栏、文化墙、流动宣传车、村居大喇叭、微信公众号等大力宣传婚丧嫁娶文明新风,引导群众树立厚养薄葬、节俭办丧的新

  观念。组织开展“不要彩礼的好媳妇”评选活动,表彰宣传先进典型,“婚姻贵在和睦,彩礼埋下隐患”“出嫁女儿要彩礼,街坊邻居看不起”等婚嫁新观念逐步形成。开展评先树优活动,在全县选拔培养一批移风易俗示范村,连片建成一批乡村文明行动示范区,以点带面推广好的经验做法。今年上半年,我县移风易俗群众满意度全市排名第二,X月份全市移风易俗群众满意度调查中白石镇、郭楼镇分别获得全市镇街第一名、第二名的好成绩。

  实施“一约四会”提升工程,特别注重发挥村“两委”班子、红白理事会的引导作用,把红白事办理流程和标准纳入村规民约,实现了行政管理和村民自治相结合。形成了红事“X”标准和白事“四个一”规范,全县每年大约举办喜事X例、白事X例,可节省费用约X亿元。实施“以文化人”润心工程,培育乡土“草根”艺术团,创作移风易俗文艺节目并开展巡回演出,截至目前,全县乡土文艺演出人员达X多人,“庄户剧团”发展到X个,创作完成《新小二黑结婚》、《后悔药买不来》等典型文艺节目X多部,演出X余场次。以文化人、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改变着X的婚嫁新风俗,树立了文明向上的婚姻新时尚。

  (二)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稳步推进

  积极推进全县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注册工作,召开全县志愿服务登记注册工作会议,对各镇街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成立了工作推进组,广泛宣传发动,加强督导,全方位发力,截至目前,我县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X人、志愿团体数X个,志愿者注册数量和服务时长均位居全市第一名。组建并招募新时代文明实践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制定了工作计划,制作了服务队旗、队徽、马甲等,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加大新时代文明实践及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力度,开展志愿者培训,提升志愿者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大力开展志愿者服务组织的培育工作,重点培育公益性志愿者服务组织,力促志愿服务规范化开展。

  (三)整合优势资源,持续发力

  充分发挥民政部门优势,今年争取到X处“中慈书屋”建设指标,每处配备图书X册,价值X万余元,现已投入使用。开展“关爱留守儿童之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站”建设试点。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各镇街整合资源,依托乡镇、社区、学校或相对独立的场所建设“关爱留守儿童之家”或“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站”。投入资金X余万元,打造了X处“关爱留守儿童之家和工作站”。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我县“慈心一日捐”活动被中华慈善总会推荐为“慈善捐赠创新项目”,代表山东省接

  受了中华慈善总会督查,受到省领导赞誉。在2020年全市民政工作年中分析暨攻坚抓落实会议上,我县“中慈书屋”及“关爱留守儿童之家和工作站”建设情况接受全市民政系统观摩。

  深入发掘收集古典文献、历史地图、县志、乡志、当地传说、家谱、野史文集等,弘扬X古地名文化。整理编写了阚城〔夏〕等X个古城古国地名篇目资料,2020年X月省地名研究所领导来汶开展专题调研,并将我县定为省地名文化研究联系点。开展婚姻家庭辅导工作,针对新婚家庭开展婚前家庭辅导,强化婚姻家庭宣传教育。成立了全县首家婚姻家庭辅导中心,联合县妇联等单位,聘请心理工作者、社会工作师、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员开展婚姻家庭劝和服务工作,每年成功劝和濒临离婚家庭近X对,受到群众的欢迎。

  二、面临的制约因素和不足

  虽然我局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群众对文化振兴方面的期盼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具体表现为:

  (一)移风易俗工作整体推进效果不均衡。个别乡镇(街道)工作被动、措施缺乏针对性,致使整体工作进展缓慢,个别村居

  “干部干,群众看”现象不同程度存在,部分村(居)红白理事会因没有及时跟踪督导检查,未能真正发挥预期作用。

  (二)志愿者服务质量需进一步提升。虽然我县志愿者注册工作占比有了较大的增长,但志愿者及组织培育工作需要较长时间规范、培训和监管,我县志愿者及志愿者服务组织标准化规范化运作能力有待提升。

  (三)部门业务与工作任务结合需进一步强化。民政部门虽然依托部门优势开展了形式多样、富有民政特色的乡村文化振兴“自选动作”,但在宣传发动、氛围营造、舆情引导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潜力可发掘。

  三、下步重点工作措施

  下步我局将严格落实乡村文化振兴重点工作任务分工的各项要求,积极作为、主动发力,以民政业务为载体,强化组织领导,持续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进展,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和知晓率,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性,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积极发挥民政部门在婚嫁和殡葬服务方面的业务优势,大力开展“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宣传教育引导工作。健全完善婚嫁服务规范化制度,着力开展婚姻辅导、离婚劝和、政策宣传和文明家

  风倡导等工作。加大工作力度,广泛动员更多的党员干部和社会公众登记注册为志愿者,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创新思路,结合各单位特点,组织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努力构建科学合理、长期有效的服务机制,逐步实现志愿服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结合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立足本辖区、本部门、本行业特色,制定规范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加快速度、拓宽范围、加大力度,切实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贡献力量。

篇七:文化振兴调研报告范文

  关于大力发展惠州市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大力发展惠州市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文化兴市”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市政协主席会议决定,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今年常委会专题议政主题。为做好专题议政工作,市政协成立了以刘耀辉主席为顾问、叶青副主席和党组成员谢仕强为组长,由科教文卫体委、学习和文史委部分委员组成的专题调研组。调研组从3月中旬至5月下旬深入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旅游局、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惠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以及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龙门县开展调研,实地考察了印刷厂、网吧、产业园区等10多个文化产业经营场所,直接与经营业主对话了解情况,听取意见。期间还赴深圳、佛山、东莞、丽江等市考察学习。

  通过调研座谈、实地考察、综合研讨,我们对目前我市文化产业的规模、结构、整体效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态势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对发展文化产业在调结构、转方式、扩内需、增就业、促繁荣等方面重要作用

  ofrualdinkgwtesc,pbyhm

  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做大做强我市文化产业,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强了现实紧迫感和使命感。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产业的概况近年来,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产业也得到较快发展。从产业规模方面看,据市统计局初步测算,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08亿元,比上年增长10.3%。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7.6%,增加值总量列全省各市前列。据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全市在文化行政部门注册登记的文化企业有3300多个,从业人员7万多人,2009年产值约65亿元,其中民营企业的产值占93%以上;从产业的层次划分方面看,“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完成增加值18.61亿元,“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完成增加值8.42亿元,“相关文化产业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ofrualdinkgwtesc,pbyhm

  完成增加值80.97亿元,分别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额的17.23%、7.8%、74.97%。从总体上看,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的文化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文化产品制造业为主体、文化服务业为新增长点、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逐步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产业门类,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做法与成效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文化兴市”战略,把发展文化产业摆在重要的位置,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先后成立了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市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市文化工作领导小组等协调领导机构,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制定了《惠州市加快推进文化建设五年行动纲要(2007-2011年)》,明确提出要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打造全市经济新增长点。去年召开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出台了《惠州市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等7个方

  ofrualdinkgwtesc,pbyhm

  面的扶持措施,设立了5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充分体现了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作用。

  (二)改善营商环境,构建文化产业体系。市委、市政府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等活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扶持政策,简化办事程序,政府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文化行政部门加大了涉及文化产业发展的行政审批改革力度,加大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力度,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和发展空间。目前,基本形成了文化服务业和文化产品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门类,构建了新闻媒体业、文化娱乐业、印刷复制业、出版发行业、互联网文化服务业、文化艺术服务业、文化会展业、文化旅游业、电子信息文化产品制造业等文化产业结构体系。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2004年6月,原惠州市新华书店改组为广东新华发行集团惠州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建立

  ofrualdinkgwtesc,pbyhm

  起产权清晰、职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图书发行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增强。2007年,又组建了惠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和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并对两大传媒集团进行授权经营。2009年,两大传媒集团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8亿元和1.12元。此外,成立了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对市直国有文化资产的运营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探索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管理模式,将惠州文化艺术中心委托保利集团经营。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促进了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发挥特色优势,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按照“抓特色、创品牌、出精品,构建惠州文化发展新优势”的思路,建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产业基地,拥有一批知名的大企业和品牌。一是充分发挥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优势,打造电子信息文化产品生产基地;二是以拥有罗浮山、南昆山两座名山及西湖、巽寮湾等资源优势,打造绿色生态旅游风景区;三是发挥名人效应,打造叶挺红色经典旅游景区;四是以龙门农民画和瑶族民俗为依托,打造农民画产业园和蓝

  ofrualdinkgwtesc,pbyhm

  田瑶族风情园两大特色品牌。(五)持续推进文化设施建设,以事业繁荣

  促产业发展。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承办第13届省运会为契机,以建设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为目标,以市级标志性文体设施建设为示范引导,大力推进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承载力。市财政先后投入几十亿元,相继建成江北体育中心、慈云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科技馆、会展中心、省运会各类场馆等大型文体设施。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农民看电影难、看电视难、看书难、看戏难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得到保障。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的扩大,激发了群众文化消费热情,拉动了文化内需,居民文化消费大幅攀升。

篇八:文化振兴调研报告范文

  乡村振兴文化振兴工作汇报3篇

  乡村振兴文化振兴工作汇报第1篇按照《县关于提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关资料的分工安排》要求,现就我局承担的乡村振兴文化振兴及文化创意相关工作作以下报告。一、推进情况1、农村文化创意以举办夏季雅克音乐季为契机,加快打造大草原雅克音乐文化产业公园,让音乐产业成为优化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成为促进群众增收、壮大县域经济的有力抓手,成为厚植发展优势、提升形象的核心举措,有力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大招商、大发展、大跨越。2、加快建立乡村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县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是两水的分水岭,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在传统游牧文化中有着天然的自然生态保护意识,这种意识植根于牧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特有的“牦牛、游牧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单纯追求利益的获取,造成了现有牧场的退化、沙化,牦牛超载的问题,经济的发展在旅游之外,急需另辟蹊径;因此,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植根于非遗的创意农业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在县委、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整合各界力量与资源,以科学的态度面对非遗创意农业,以期解决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发扬长征精神开创文化扶贫新局面。二、现状问题三、举措经验建设“美丽草原、和谐家园”;继承红军长征精神,团结力量,共谋发展;以奋斗者为中心,构建农村文化创意园,展示草原文化魅力,开创新时代;以大生态建设为指导思想,遵循草原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承载运行规律,以科学的发展观,开放的胸怀构建平台,共谋发展。1、搭建科技、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建设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旅游生态体验园,创建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盘活现有牧场,恢复草原自然生态,利于环境保护,利于牧区进一步发展;激发牧民参与意识,在平台学会先进技术及经营理念,利于草、畜的高技术转化,增加牧民收入;提高牧民服务意识,增

  加牧民个体素质;传承保护传统民族文化,充分认识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增加民族自豪感。

  2、畅通国内研究机构、专家、学者解决问题渠道,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科技、信息技术手段(优质草畜种,改良,草、畜种产品加工销售)(种、养、加、销一条龙),集中资源建立集恢复生态、传承文化(红色、生态种植、养殖、藏饮食),旅游观光,草畜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公司加牧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发展、生态恢复、牧民致富的“和谐家园”。

  3、拓展非遗文化发展空间,优选非遗项目进行产业化发展,以传统文化为特色建设文化市场,构建非遗文化生态圈,以产业融合催生新业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建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

  四、需求建议开发民族特色创意民俗文化产品,做好牧民、牧场现状调查,充分考虑牧民现实需求与文化承载土壤生态结合点,做足了专业合作社与渠道平台建设的融合,规划切实可行落地的实施方案,加强和现有专业合作社的沟通,寻求最佳切入点。1、在、县城和日干乔湿地建设红军长征文化产业体系,建成长征精神培训学院分院和以长征文化为主线的历史文脉展示长廊;在镇依托赛马场建设高原马背文化产业园,包括马术培训基地、马术表演场地及队伍建设,格萨尔营地建设;在镇建设牦牛文化博物馆,开展牦牛文化节;在乡依托寺庙发展宗教文化产业;在镇、镇适度规模发展唐卡、地毯、帐篷编制、牦牛绒手工制作等传统手工艺品加工示范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产业化发展工作已经开展。2、依托镇赛马场,建设高原马背文化产业园,提供马术培训、马术表演、马背文化产品销售;挖掘地域文化,展示高原牧民人马合一、刚健不息的奔腾和豪迈。3、举行大草原牦牛文化节,开展了文体活动、经贸活动、论坛活动。包括举行千人大型锅庄盛会,服饰、藏戏、草地山歌、面具、民间弹唱等表演等现代体育大赛。4、加强长征文化与当地历史文脉的整合,与茶马古道以及元代忽必烈大军南下的路线的整合,与雪山草地景观的整合。通过长征主体文化演艺、餐饮、特色

  酒店等产业实现与其他形式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在县建设以长征文化为主线的历史文脉展示长廊和“长征精神培训学院分院”。

  5、依托、、经幡等人文资源资源和宁静草原绝美的自然景观资源,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内涵,提供优质禅修体验场所,展现了藏文化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灵魂与肉体关系的精髓内涵。

  6、规划建设生态景观公路、半山及山巅观景平台,将如同“蓝月河谷”般的“水韵草原”开发建设成高端文化旅游生态体验产品。

  盘活农村资源、增加就业、带动创业、助农增收、助推脱贫。五、规划总结(一)、技术以非遗传承人为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意见为指导,充分考虑旅游市场专业导师意见,复原草原牧场游牧设施建设,传统中包含现代旅游人理念。充分研究藏族文化,充分结合实际,规划和寻求适合发展的产业项目及未来发展方向。(二)、销售整合专家、企业家们现有资源和销售渠道,保证稳定的收益,为非遗后续项目的产业化发展,农村文化创意新产业新业态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奋斗者为核心的运作模式,激发奋斗者激情,合理而有吸引力的游客营销机制,吸引客人成为合伙人。有趣,生动的体验项目,精心生产的非遗作品及产品,是体验、休闲、购买的不二选择。(三)、处理关系参与式方式处理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极大激发参与者对企业自身的价值认同,对企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前进动力。牦牛文化博物馆为进行非遗传承学习创业的人们提供了有得的场所,勾勒了美好的未来前景,每个进入平台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光发热的位置。让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产业化成为优化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成为促进群众增收、壮大县域经济的有力抓手,成为厚植发展优势、提升形象的核心举措,有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大跨越,实现农村文化创意新产业

  新业态,建设具有区域特征、草原游牧文化的活态体验保护区。探索发展立体化高科技农业和订制农业、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

  乡村振兴文化振兴工作汇报第2篇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洮南市文化振兴乡村工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我市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助力。一、洮南市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情况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前,乡村文化活动场地较少,群众活动单一,主要的业余休闲活动范围就是在“牌桌”“酒桌”。近年来,乡村文化振兴的阵地建设卓有成效,群众身边有广场、有文体活动室、有农家书屋、还有乡村博物馆、乡镇影院,为群众提供正能量的文化服务。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逐渐将群众从“牌桌”“酒桌”上带到文化阵地上来。截止2022年6月,我市农村文化惠民工程(乡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已达到村级全覆盖,累计投资6500万元。洮南市乡村正在逐步形成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的文化活动阵地。1.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情况我市2022年以来,洮南市建设完成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向阳乡、洮府乡在省里为街道编制)。每个文化站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内设电子阅览室、文化活动厅、电子阅览室、棋牌室等,配备了电脑、投影仪、乐器、音响、服装、图书、阅览桌椅、乒乓球台、各种棋类及健身器材。2.农村文化大院建设情况我市自2022年开始建设农村文化大院(含农民小剧团),到2022年年底已达到全覆盖。每个文化大院配发了乐器、音响、服装等文化活动器材。3.农家书屋建设情况2022年以来,洮南市共建设农家书屋221个。认真做到每建一处书屋都能达到省厅要求的标准,所建书屋面积都达到20平方米以上,设有电脑、书柜、书架、书桌、座椅和不少于2000册图书等必备设施。4.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根据《推进全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方案》要求,洮南市从2022

篇九:文化振兴调研报告范文

  乡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汇报优选3篇

  【篇一】根据县政协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9月12日至13日,由副主席普丽、杨廷荣,原副主席廖晓腊带队,县政协文史委、教科文卫体委会同县委宣传部、县委政策研究室、县财政局、县文体广电旅游局、部分政协委员组成调研组,分别深入到王子树乡、清平乡、章凤镇、农场管委、县文体广电旅游局,采取听汇报、查看阵地、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开展农村文化建设调研。调研组通过调研认为,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下,我县农村文化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农村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完善、农村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取得突破、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提升。通过调研也发现了陇川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一是基层文化场所附属设施建设不完全,文体设备配置不足,利用率低;二是文化活动经费不足,乡镇(农场)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内部设施不完善,设备老化,不能满足群众文化娱乐活动需要;三是文化阵地作用发挥不明显,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文化交流和展示平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不足;四是乡镇文化干部在编不在岗、“身兼数职”。针对存在问题,调研组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对策和建议。一是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中,列

  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强化阵地作用,切实发挥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落实文化经费投入,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二是强化文化引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尝试对图书、音像制品进行整合,成立“中心图书室”或“文化超市”。开展如“文明村寨”、“移风易俗”、“送文化”、“五好家庭”等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精神面貌的评比活动。三是强化人才培养,促进人才聚集创新。面向社会招贤纳才,把具有专业特长、热爱乡村文化事业、业务素质高、甘于奉献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文化战线上来;同时采取梯次培养、层层培训的方式,加强对农村文艺积极分子、骨干的培训;发挥文化人才巨大效应,破解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瓶颈。四是强化活动内容,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进一步发挥传统文化载体作用,积极培育自发性的群众文化团体,加强对民间传说、民族歌舞、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的发掘、保护和利用。五是强化文化保护,促进文化传承创新。强化文物保护责任,抓好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将当地流传、富有生活气息的传统文化搬上舞台,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六是挖掘文化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注重文化与旅游和经贸活动的深度融合,挖掘特有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以民族、民风、民俗为核心的农村文化旅游。

  【篇二】关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为贯彻落实市、县

  宣传文化领域进行大调研的总体部署,为推动文化旅游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不断提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我县基层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当前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情况。近年来,各镇(街道)加大文化阵地建设,全县建成综合文化站处,社区文化中心处、村文化大院处、农家书屋个,并配备了相关的设备和器材,以活动站点为依托,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部分村还举办了村文艺晚会,群众自编、自导、自演,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村民自发的组织了多支广场舞队伍,跳广场舞成为了一种时尚。非遗保护工作开展的比较完善,能够积极申报项目。非遗的传承工作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传承人先后在中学、小学开设了课堂,省级传承人还被县竞业园中学邀请为学生传授鼓子秧歌,为下一步实施鼓子秧歌进校园工作提供了好的经验。二、存在问题。1、基础设施比较完备,但利用率不高。虽然各镇(街道)文化站、文化中心、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建成程度比较高,但发挥的作用不大,对群众开放的程度不够,大多数都是大门紧闭,群众有意愿来活动却找不到人,活动场地收到限制,活动设备、器材还不是很完备。2、缺乏文化带头人。村中文艺爱好者很多,但是能够带头组织活动的人很少,由于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活动队

  伍规模小,活动地点比较分散。3、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提高,对基层的有关培训很少。

  群众自发组织的活动很多,但整体水平不高,群众有意愿学习,单没有培训学习机会,很多文艺活动的组织者大多都是通过自学,然后再教授群众。

  4、非遗传承保护工作较难推进。济阳鼓子秧歌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但是基层群众参与程度不高,受经济制约,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传承活动时间非常有限,主要集中在春节期间很短的时间里。

  三、对今后工作的建议和措施。1、针对场所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应制定相关政策、制度,规范场所的开放情况。确定专人负责,明确责任,加强对责任人的管理,定期进行培训。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示范点创建活动,并予以扶持奖励。2、对涌现出的文化带头人进行表彰奖励,使带头人从精神上和物质上体现荣誉感和成就感,从而更好的为基层群众服务,开展更多、更好的文化活动,以以点带面的形式形成良好的发展格局。3、加大对基层文艺骨干的培训。适时举办相关专业培训班,印制发放相关辅导教材和资料,让更多的文艺爱好者得到学习提升的机会。4、广泛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活动,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为群众打造展示自我、成就自我的平台,形成争相参与的文化氛围。

  5、非遗的传承保护工作。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重点打造特色学校,积极与上级部门联系,争取更多的外出演出交流机会。可先在基础较好的村进行,鼓励村组建活动队伍,并予以资金支持。通过企业参与的形式,让职工来学习鼓子秧歌,并挂牌成立传承保护基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对企业给以政策支持。对其他非遗项目加大对外宣传,积极申报更好级别的非遗名录。

  6、积极开展文艺工作者下基层活动,通过下基层深入了解基层群众需求,为基层群众提供帮助,了解农村涌现出的好人好事,搜集文艺节目创作素材,创作一批反映农村生活的好作品,为春晚筹备好的节目素材。

  7、尽快推行五个“十佳”活动的评选申报工作,通过申报,评选带动群众组织和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为十艺节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篇三】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为推进我市农村环境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8年监督工作计划的安排,8月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方青带领由部分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先后深入北白象、磐石、虹桥、南塘、雁荡、智仁等6个乡镇开展调研,实地察看了12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并召开了由有关乡镇、村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调研组还听取了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汇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近年来,市政府对农村环境整治暨美丽乡村建设高度重视,统筹推进,乡村整体面貌明显改善。一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有序开展。建立健全“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农村垃圾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全覆盖。2016年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以来,全市17个村列入省级试点,341个村列入温州市级试点。二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覆盖。2014年以来,开展524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连续三年获得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优胜县称号,进入全国百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行列。三是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发力。2013年制定《乐清市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对全市乡村进行总体设计和布局;制定实施《乐清市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及项目管理办法》,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自筹”的资金筹措机制,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成了一批精品村、示范村。同时,2016年以来,组织开展以“一加强三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并初见成效。今年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强力推进,截至7月底,“雁山溪谷·秀丽田园”乡村振兴示范带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1%。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规划引领不够。受技术力量、设计经费、编制时间等因素制约,我市乡村规划整体水平不高,随意性较大,特色不突显。许多村庄规划可操作性不强,因地制宜、量力

  而为的原则没有很好体现,如个别已建成的公园,园大景美,但群众受益面不广、后续维护困难。一些村庄规划编制形式单一,“有新房无新村”,存在“千篇一律,千村一面”的现象;一些村庄在自然风光、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上挖掘不够;个别村庄道路硬化过度,乡土气息和乡村风貌没有得到充分展示。

  (二)创建氛围不浓。由于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对村干部培训较少,农村干部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政策了解不多,思想认识不到位,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个别干部存在阶段任务意识,有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主动性、持久战精神不足。同时由于各地重视程度不一,造成进度不平衡,许多村庄至今创建工作未启动。在2013年至2018年的5年时间里,参与创建美丽乡村的村仅114个,其中培育村57个、精品村48个、示范村9个,创建率只占全市的12.5%。

  (三)农村环境整治成效不明显。农村环境卫生整洁度差,一些村庄甚至卫生保洁工作还未到位,“脏乱差”问题严重,不少村路边及房前屋后垃圾乱堆放,田间垃圾和违章搭建随处可见;一些村庄卫生改厕不到位,甚至存在不少露天坑。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推进难,垃圾分类处理运行资金欠缺,垃圾回收处理体系不健全,仍存在将已分类的垃圾又重新倒在一起转运的现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彻底,原污水处理设计排放标准低,住宅雨污合流现象严重,污水处理设施经常遭受破坏,维护难以跟进。小城镇整治工作推进慢,

  部门对乡镇(街道)开展指导帮扶不够。部分乡镇在环境整治过程中精品意识不强,谋划项目比较被动,我市整治进度目前也落后于其他县(市、区),在温州市排名靠后。

  (四)资金使用绩效不理想。虽然我市专门制定了《乐清市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及项目管理办法》,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建设资金。但由于没有美丽乡村建设考核评定标准,资金只以项目简单会审的形式发放,难以形成资金的导向和聚焦效应,出现“撒胡椒面”现象,导致精品村、示范村打造成效不明显。我市大部分乡镇财力有限,加上村级经济薄弱,难以保证有效投入;又因建管长效机制没有完善,持续“美丽”难以保障。

  诚然,乡村产业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但我市绝大多数村庄受区位、人才、自然环境等因素制约,招商难度大,产业振兴尚需更多努力。

  三、意见和建议农村环境整治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承载着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建议要按照省委《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和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在实践中把握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强化规划引领。一要突出特色。要根据村庄实际,因地制宜,在保留村落原始风貌、保护山水田林、挖掘和保护古民居、古树名木、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注重空间布局、建筑形式、田园风光和自然景观融合,努力彰显乡土、山水

  和地方人文特色,做到“一村一规、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二要做到与产业开发相结合。可结合生态农业开发、精准扶贫、美丽水乡建设、乡村旅游,通过规划生成项目。鼓励发展家庭农场、休闲农业等产业,打造更多类似大荆石斛田园综合体、清江北塘休闲农业观光示范园区等特色品牌,逐步将传统农村观光产品转变为农事体验、特色民宿、静修康养等新型旅游业态。三要提高规划执行刚性。加大规划宣传与督查力度,切实强化规划执行的严肃性。

  (二)强化环境整治。一要注重生活环境整治。要发挥好群众的主体作用,严格按照“五清楚”①,把要求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上,真正解决好农村“脏乱差”问题。二要注重生态环境整治。要遵循“六不六多”②原则,加强“四旁四地”③和裸露地块绿化,达到“两特色”④目标,防止简单套用城市化做法。三要注重规范村民建房。划定农村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加强旧房、裸房整治,古建筑、古民居不得随意粉刷,管控好村庄整体风貌,保持好农村的原生态,让农村成为城里人最向往的诗意栖居地。

  (三)强化基础配套。一要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制订出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理办法》,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妥善解决农村污水设计标准不到位、住宅雨污合流、污水处理设施管理保护问题。二要稳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加大政府经费投入力度,动员村民自筹资金用于村庄保洁。要在“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模式基础上,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农村垃圾分类处理试点经验。三要

  加强农村“五改”工作。统筹推进农村“改水、改厕、改路、改线、改房”,着力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

  (四)强化机制保障。一要完善投入机制。市财政每年安排的专项资金要逐年增加,对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项目严格考评审核,按照创建等次、成效、人口规模实行“以奖代补”。建立政府、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企业、社会资金投入。设立“美丽乡村”贡献荣誉奖,倡导社会各界捐赠、赞助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二要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建立排污、垃圾处理、绿化、护栏、供水等公共设施长效管护制度,做到有专人来管、有制度来理、有村规民约来约束。借鉴“黑土麦田”⑤和大学生村官工作经验,建立“美丽乡村”驻村指导员和志愿服务队伍,助推创建工作。三要完善宣传教育机制。大力宣传先进经验典型范例,营造氛围,使美丽乡村建设家喻户晓,成为村民的自觉。强化村民主体地位,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我市美丽乡村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四要完善督查考评机制。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纳入乡镇部门年度工作目标绩效考核,严格实行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通过“月通报、季考评”等方式强化督查,强化排名动态管理,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推荐访问:文化振兴调研报告范文 振兴 调研报告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