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化学*衡教学设计,菁选五篇

化学*衡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选修模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学习的中间环节,承担着对前面知识的回顾、总结以及深化和提升学生认识化学研究及应用价值的双重任务;为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化学*衡教学设计,菁选五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化学*衡教学设计,菁选五篇

化学*衡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选修模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学习的中间环节,承担着对前面知识的回顾、总结以及深化和提升学生认识化学研究及应用价值的双重任务;为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以及从数据中获得信息、总结规律的能力奠定了基础。同时,化学反应的限度是认识化学反应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维度,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一《必修2》中已经学习了可逆反应、化学*衡状态等相关知识,只从定性角度研究一个可逆反应达到*衡状态时的特征。定量分析对学生而言是个难点,因此本节课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将一个个数据最终转化成学生能够理解的规律和概念。

  三、设计思路:

  “化学*衡常数”是纯理论课,比较抽象, 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化学*衡常数,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及其方法,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的主动探究法,对每一知识点,按照“探索(观察)研究(思维)运用(迁移)”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活动,设计主要分为三个认知层次:

  一、整体感知概念,通过学生计算交流研讨及思考和老师的点拨先对化学*衡常数有个整体的认识,得出任意反应的化学*衡表达式;

  二、深入理解概念,通过对表格数据的分析及巩固练习的分析强化化学*衡常数的注意事项;

  三、迁移应用概念,会利用化学*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然后让学生对本节课做个小结,做训练题来进一步理解化学*衡常数的概念。

  四、学习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化学*衡常数的含义;

  2、会利用化学*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化学*衡常数”的讨论,培养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以及从数据中获取信息,总结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分析问题中能够体会到研究的乐趣,学会如何看待事物的多面性,并最终了解热力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

  重难点:化学*衡常数的含义

  五、教学流程设计

  (一)、知识准备

  我设计了几个问题:

  1、 什么是可逆反应?什么是化学*衡状态?

  2、 化学*衡状态的特征有哪些?我们经常根据哪些特征来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化学*衡状态?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小结。

  【设计意图】课前复习为新授课做准备

  (二)、创设情境

  【投影】联想质疑:在19世纪的英国,炼铁工业快速发展,但是化学家们发现炼铁高炉排出的废气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气体,刚开始他们认为是因为铁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反应时间不够长,导致反应不完全,于是他们把高炉建的非常高,以增加反应时间,后来发现高炉排出的一氧化碳气体并没有减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FeO(s)+CO(g) === Fe(s)+CO2(g)

  要求:先独立思考1分钟,自由举手发言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情绪高涨,引出新课。

  (三)、具体学习化学*衡常数

  环节一:整体感知概念-从具体反应入手,让学生感性认识化学*衡常数的存在。

  [交流研讨]:P42表格课前安排学生分组计算数据,课堂上每组代表回答;教师用多媒体在表格中逐一填入答案,要求学生记录,分析。

  [师生互动]:上述五种情况的*衡状态是否相同?*衡常数是否相同?

  [概括总结]:可逆反应在一定温度下的*衡状态有多种而*衡常数只有一个。

  【设计意图】培养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合作意识。 环节二:深入理解概念-全面认识化学*衡常数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42最后两段,P43资料在线以及表2-2-1。然后回答问题:

  1、如何书写反应的化学*衡常数?

  2、书写*衡常数表达式时应注意什么?

  3、*衡常数(K )的大小与反应限度间有何关系?

  [师生总结]: *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影响*衡常数的因素及*衡常数的简单应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环节三:迁移应用概念-应用概念,加深理解。

  [交流·研讨] :让学生板演P43表格中*衡常数的表达式并推导单位。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评价并小结。

  [师生概括] 依据实例,师生共同总结*衡常数的特点:*衡常数的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因此,不能笼统说某一反应的化学*衡常数的数值是多少。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衡常数的表示方法及简单应用

  (四)、课堂小结及达标训练

  六、板书设计

  一、化学*衡常数

  1、概念:

  2、表达式

  3、单位:(mol/L)c+d-a-b

  4、注意事项:

  (1)有纯固体或溶剂参加的反应,它们不列入*衡常数表达式。

  (2)一个化学反应的K 大小只与温度有关。

  (3)*衡常数的表达式及单位与方程式的书写形式有关。

  (4)化学反应的正逆反应的*衡常数互为倒数。

  七、效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我预计可达到以下效果:

  1、 能够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2、 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化学*衡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化学*衡》处于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第二章的第三节,其它三节依次为: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先速率后*衡的顺序体现了科学家研究化学反应快慢、利用化学反应限度的基本思路,即:先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反应速率,再从热力学的角度研究反应的限度,因此反应限度的研究是科学研究的非常关键一步。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认识发展分析

  学生在高一必修阶段,通过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的学习对可逆反应形成了初步感性认识。在选修阶段,通过对化学*衡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初步意识到有些反应在一定温度下是不能完全发生的,存在反应限度。通过对数据指标的分析,使学生形成对反应限度的定性、定量的认识,能够定量计算化学反应限度(K)。*衡常数是反应限度的最根本的表现,对于某一个具体反应来说,*衡常数与反应限度确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使学生从定性到定量的认识一个反应在一定条件(温度)下的*衡常数只有一个,但是*衡转化率可以有多种,对应不同的*衡状态。

  2、学生认识障碍点分析

  学生认识障碍点主要在于“化学*衡状态”及“化学反应限度”两个核心概念的理解上。学生对*衡问题的典型错误理解:一是不理解*衡建立的标志问题。第二,不能将反应限度看成化学反应进行程度的量化指标,不能从定性和定量角度认识*衡状态与反应限度的关系,因此学生认为“化学*衡常数”比较难于理解。

  三、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教学设计首先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衡的要求:知道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及其限度,能描述化学*衡建立的过程,认识化学*衡移动规律;知道化学*衡常数和转化率的涵义,能进行化学*衡常数和转化率的计算。依据《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功能定位,发展学生的“定量观”“微粒观”“动态观”,引入化学*衡常数的学习,对学生判断化学*衡移动方向带来了科学的依据,从而明确了教学设计的核心目标:从定量的角度建立学生对化学反应限度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本设计又对化学*衡常数的功能与价值,以及学生认识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通过数据的分析与计算,使学生对化学*衡能够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进而确定了“向数字寻求帮助让数据支撑结论”教学设计的思路。

  四、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设计的知识线索、学生认知线索、问题线索、情景

  五、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①知道化学反应存在限度问题,能认识到一个反应同一温度下的不同的化学*衡状态只有一个反应限度。

  ②了解化学*衡常数,通过数据分析建立对*衡常数的认识过程。

  ③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归纳结论,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建立*衡状态以及各种反应限度的有关数据,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反应在同一温度下可有不同的化学*衡状态,但其*衡常数只有一个,即各物质的浓度关系只有一个。

  ②充分发挥数据的功能,让数据分析支撑认识的发展。 ③通过*衡常数的讨论,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其价值在于:预测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能够进行的程度,从而更合理地分配研究资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化学*衡常数认识过程的讨论使学生初步了解掌握反应限度的重要意义以及化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 ②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定量描述化学*衡状态的方法——化学*衡常数 教学难点:从不同化学*衡状态出发建立化学反应限度的认识

  六、教学流程示意

  七、教学过程

化学*衡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理解化学图像的意义,能用化学图像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重点、难点】:认识化学图像,能用化学图像解决相关问题

  【学习方法】:自学、探究、训练

  【学习过程】:课堂预习相关理论

  对于化学*衡的有关图象问题,可按以下的方法进行分析:

  (1)认清坐标系,搞清纵、横坐标所代表的意义,并与勒夏特列原理挂钩。

  (2)紧扣可逆反应的特征,看清正反应方向是吸热还是放热、体积增大还是减小、不变、有无固体、纯液体物质参加或生成等。

  (3)抓住变化趋势,分清正、逆反应,吸、放热反应。升高温度时,v(吸)>v(放),在速率一时间图上,要注意看清曲线是连续的还是跳跃的,分清渐变和突变,大变和小变。例如,升高温度时,v(吸)大增,v(放)小增;增大反应物浓度时,v(正)突变,v(逆)渐变。

  (4)看清起点、拐点、终点,看清曲线的变化趋势。

  (5)先拐先*。例如,在转化率一时间图上,先出现拐点的曲线先达到*衡,此时逆向推理可得该变化的温度高、浓度大、压强高。

  (6)定一议二。当图象中有三个量时,先确定一个量不变再讨论另外两个量的关系。 一、速率-时间图象(V-t图象)

  例1、判断下列图象中时间t2时可能发生了哪一种变化? 分析*衡移动情况。

  (A ) (B) (C)

  例2、下图表示某可逆反应达到*衡过程中某一反应物的v—t图象,我们知道v=Δc/ Δt;反之,Δc= v×Δt。请问下列v—t图象中的阴影面积表示的意义是 A、从反应开始到*衡时,该反应物的消耗浓度 B、从反应开始到*衡时,该反应物的生成浓度 C、从反应开始到*衡时,该反应物实际减小的浓度

  二、转化率(或产率、百分含量等)-时间图象

  例3、可逆反应mA(s)+nB(g)

  pC(g)+qD(g)。反应中,当其它条件不变时,C的质量分

  数与温度(T)和压强(P)的关系如上图,根据图中曲线分析,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达到*衡后,若使用催化剂,C的质量分数增大 (B)*衡后,若升高温度,则*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衡后,增大A的量,有利于*衡正向移动 (D)化学方程式中一定有n>p+q

  练习1、图中a曲线表示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 X(g)+Y(g)

  2Z(g)+W(g) ;

  △H =QkJ/mol 的反应过程。若使a曲线变为b曲线, 可采取的措施是

  A、加入催化剂 B、增大Y的浓度 C、降低温度 D、增大体系压强 练习2、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 M(g)+N(g) 叙述正确的是

  R(g)+2L,在不同条件下R的百分含量R%的变化情况如下图,下列

  A、正反应吸热,L是气体 B、正反应吸热,L是固体 C、正反应放热,L是气体 D、正反应放热,L是固体或液体

  例4、如图所示,反应:X(气)+3Y(气) 2Z(气);△H<0 p1="">P2)下达到*衡时,混合气体中Z的百分含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应为

  分析下列各图,在*衡体系中A的质量分数与温度t℃、压强P关系正确的是

  练习4、mA(s)+nB(g) qC(g);ΔH<0的可逆反应,在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进行,*衡时B的体积分数V(B)%与压强(P)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m+n

  B、n>q C、X点时的状态,V正>V逆 D、X点比Y点混和物的正反应速率慢

  练习5:可逆反应:aX(s) + bY(g) cZ(g) +dW(g)达到*衡,混合物中Y的体积分数随

  压强(P)与温度T(T2>T1)的变化关系如图示。 Y1、当压强不变时,升高温度,Y的体积分数变 , *衡向 方向移动,则正反应是 热反应。

  2、当温度不变时,增大压强,Y的体积分数变 , *衡向 方向移动,则化学方程式中左右两边的系数大小关系是 。

化学*衡教学设计4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衡的观点;理解化学*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衡的影响;理解*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化学*衡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化学*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化学*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衡的观点。

  化学*衡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化学*衡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化学*衡研究的课题。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和尽可能多地转变为,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化学*衡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化学*衡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衡状态。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化学*衡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化学*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并指出某一化学*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化学*衡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化学*衡建立时的条件,所以*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化学*衡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影响化学*衡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衡的影响。难点:*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衡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化学*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化学*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化学*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衡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化学*衡教学设计5

  一、设计思想

  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人才。

  化学*衡属于化学热力学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教材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化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要求、学生的发展和认知水*,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重视学生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化学*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衡的观点。

  教材以固体溶质溶解为例,分析溶质溶解过程中结晶与溶解速率的变化,并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衡状态,以此顺势引入化学*衡状态概念,并强调在可逆

  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熟悉的例子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借此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化学*衡是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延伸,也是以后学习有关化学*衡的移动等知识的`理论基础,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衡、电离*衡、水解*衡等知识的基础与核心,因此《化学*衡》是一节承前启后的关键课。化学*衡概念的建立和化学*衡特征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接触化学*衡前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可逆反应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要接受和理解化学*衡这一抽象概念并非易事。因此在学习中应集中注意力,采用自主学习,积极想象等学习方式提高自己观察、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方法和手段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建立化学*衡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化学*衡的特征

  (3)掌握化学*衡状态的判断

  能力目标:

  (1)通过回忆比较已学知识,掌握新的知识

  (2)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习惯

  (2)结合*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衡的建立及其特征

  3、教学方法和手段

  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引导探究、比较发现、推理论证等方法,通过复习联系旧知识,架设探究桥梁,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在引导探究、启发讨论中让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概念,掌握知识。

  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引发冲突”“引导探究”“讨论交流”“ 答疑点拨强化拓展”“变式探讨体验归纳”“ 联系实际讨论应用”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讨论

  教师有目的地创设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各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产生质疑和提出各种假设,并寻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

  【引入】 大家都喜欢喝糖水,你们知道一块糖投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吗?糖在水里面能无限度溶解吗?为什么会饱和?饱和的实质是什么?

  【探究】实验一:以蔗糖溶解为例(结合flash动画),探究溶解*衡的建立及特征, 微观过程,宏观再现

  [意图:通过简单的实验演示,借助浅近的类比关系,作知识的填补,以取得学生知识基础与认知水*之间的同步,获得化学*衡的最初认识。]

  【问题】①蔗糖晶体溶解时存在哪两个过程?

  ②随时间推延,两种过程速率如何变化?

  ③当两种过程速率相等时,溶液有何特征?溶液浓度是否发生变化?

  ④用何种实验可以证明饱和溶液两种过程仍然存在?

  ⑤将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是加入溶剂,原状态有何影响?

  [意图:以蔗糖溶解*衡为例,设计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2)答疑点拨,强化知识拓展

  教师引导、组织好前述探究活动的讨论交流工作,并进行必要的答疑点拨;学生回忆,讨论,归纳得出溶解*衡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申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做好知识的强化与拓展。

  【探究讨论】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探究讨论,形成如下共识: ①蔗糖晶体溶解时存在溶解和结晶两个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 ②随着溶解进行,溶解速率逐渐减小,结晶速率逐渐增大,最后达到相等。

  ③两种过程速率相等时,此时溶液为饱和溶液,在“外观”上晶体不再溶解也不再析出,溶质的浓度不变,即达到了溶解*衡状态。

  ④(提示:初中CuSO4晶体的制备实验)向饱和溶液中加入一颗不规则形状的晶体,放置一段时间后,晶体的形状变成规则,但质量不变,由此可以说明,溶解*衡时,溶解和结晶并未停止,仍在进行,只是速率相等。因此,溶解*衡不是静止的,是一个动态*衡。

  【flash动画】再现溶解*衡时,V溶解=V结晶≠0

  ⑤将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溶解速率增大,继续溶解;在饱和溶液中加入溶剂,继续有固体溶解。所以,外界条件改变时,溶解*衡会被破坏。

  [意图:以溶解*衡为例,探究溶解*衡的特征;多媒体动画演示晶体的溶解、饱和溶液中晶体形变质不变、晶体溶解微观解释等,使学直观形象的探究、分析问题,并得出溶解*衡特征]

  【板书】化学*衡

  一、 溶解*衡的建立

  1、 溶解 ——结晶—— 可逆过程

  2、 V溶解=V结晶≠0 →溶解*衡

  (动态*衡、 浓度不变、条件改变,*衡破坏)

  【探究】实验二:对比溶解*衡,探究化学*衡状态的建立:

  【投影】下表是CO+H2O(g) CO2+H2反应中起始和反应不同时间时各物质的浓度的变化(催化剂1200℃)。


化学*衡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阅读


化学*衡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1)

——化学*衡教学反思5篇

化学*衡教学反思1

  长郡中学教学开放周,我上了一节题为“化学*衡”的高三复习公开课。课后,感慨良多。化学*衡是一个重要的化学概念。化学*衡概念比较抽象,化学*衡观点的建立也具有一定难度。“化学*衡”是高中化学教材必修块的内容,它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学习电离*衡、盐类的水解、卤化烃的水解、酯的水解的基础,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让学生能达到浅显易懂的教学效果就是课堂的最大收获,使之建立起清晰的化学*衡的观点是本节教学成功的关键。

  1. 本节课我的教学主线是:1.首先向学生灌输一种化学的思想,也就是化学究竟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举了工业上合成氨的例子,即如何来正确认识一个化学反应,提出了四个字“质”—质变,反应物可以生成生成物;“量”质量、物质的量;“能”能量的变化,即吸热和放热;“效”—效率、效果,即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衡问题。以此来引入新课。2.回顾化学*衡知识点,提出可逆反应的定义,以及可逆反应的特征。3.从可逆反应入手,结合几个高考里面经常出现的图像,提出化学*衡的概念。并有学生归纳总结化学*衡的特征。4.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即化学*衡的判据。5.课堂练习题目巩固知识点。

  进入高三复习已经两个多月时间,感觉自己还是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复习方法。归结起来也就是:“诊断练习”----“知识点回顾”-----“走进高考,高考真题赏析”-----“重难点突破”------“课堂练习”。两个多月下来,感觉效果不错,但是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就是课堂上学生活跃力不够。到了高三全是复习课,学生已经有了对知识的认知,以前总感觉这样很正常,但是听了师傅的课才发现,原来不是这样的。师傅的课堂,充满了所谓的“人文关怀”,师生配合非常好,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突出,而且有很多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这在我的课堂上是没有的。这段时间我也在反思这个问题,也请教了备课组很多专家和老师。主要原因是,自己讲得还是太多了,生怕学生不会,生怕学生遗漏一些知识点。但是忽略了这是复习课,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基础的知识点,已经通过自主预习、复习,早已经掌握,因此提不起兴趣也是很正常的。

  其实从上次上完组内“硫及其化合物”公开课后,结合了很多老师给我的意见我也在进行自我调整,反思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多让学生讲,自己在旁边只是提醒、引导、点评。明显能感觉到学生的兴趣提上来了,而且非常高涨。当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别的同学都能比较认真地听着,然后进行补充。学生的兴趣起来了,因此成绩的提高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个人认为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传给学生的是方法、兴趣、解决问题的态度和审视问题的穿透力。让学生感到这门课学起来简单就是你的本事,这应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教研上最该投入精力的一面,更是真正站在学生立场为他们着想,而且这样更能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衡教学反思2

  回顾《影响化学*衡的因素和化学*衡常数》的教学过程,反思其教学效果,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教学设计反思

  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图像和大量生动形象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化学*衡移动的因素。其中浓度对化学*衡的影响学习难度较大,因此重难点知识要自然合理穿插引入,设置难易适当的问题,尽量做到内容简单化,达到浅显易懂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化学*衡常数概念、意义的讲解,引导学生从*衡常数角度分析外界条件如何影响化学*衡,并能利用*衡常数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二、教学过程反思

  教学过程中,首先是从化学*衡的概念和特征的复习引入到化学*衡的移动,通过演示实验与图像分析把化学*衡移动的实质清晰地呈现出来,而且可以分不同情况加以分析,从本质上剖析和认识勒夏特列原理。其次,通过学生十分熟悉的合成氨反应为引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定量描述反应的限度,自然地进入化学*衡常数概念、意义的学习,引导学生从*衡常数角度分析温度为什么能影响化学*衡,归纳总结温度对化学*衡的影响;然后让学生理性分析预测浓度对化学*衡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与能力。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教师先通过编设习题引导学生自我练习,让学生对概念产生感性认识,再提出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外界条件是如何影响化学*衡的。在此基础上,教师点出外界条件改变引起的化学*衡的移动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衡常数改变;另一种是*衡常数不变。最后,教师通过对几个高考图像的讲解指导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效果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实验、绘图和大量生动形象的事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与应用,提高认知度。但是在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一些不足。教师利用实验、绘图和高考图像进行讲解时,自以为是地认为讲解得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从而一笔带过。从课后学生反馈的信息发现,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马上就接受,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存在问题,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在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精心地筛选课上例题及课后练习,课堂上多让学生讲,自己只是在旁边提醒、引导、点评,努力实现学生课堂和课后自我突破,否则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

化学*衡教学反思3

  化学*衡移动的影响因素的这节内容也是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的探究相结合的,鉴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教学经验。

  一、在教学方法上,同样采取通过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充分运用交流、提问等手段,在这里为了理解和巩固知识,结合图像教学,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转换成图像。强化运用规律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

  二、在内容的处理上。

  1、鉴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教学不足的地方,如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理论分析的能力,在这节内容处理上,先以一个实验作案例分析指导,在放手让学生独自探究,效果比上次好多了。

  2、学生在化学*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和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这两个知识点上容易混淆。在这两个知识点上,既有联系性又有独立性,在教学处理上,既要分开又要有机结合。例如升高温度,*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速率都会加快,但学生会错误理解为放热反应方向的速率减小。

  三、不足之处:1、学生实验由于不够熟练,时间上还是有点不够,部分探究活动未能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时间仍然显得不足。2、往后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要加强。

化学*衡教学反思4

  长郡中学教学开放周,我上了一节题为“化学*衡”的高三复习公开课。课后,感慨良多。化学*衡是一个重要的化学概念。化学*衡概念比较抽象,化学*衡观点的建立也具有一定难度。“化学*衡”是高中化学教材必修块的内容,它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学习电离*衡、盐类的水解、卤化烃的水解、酯的水解的基础,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让学生能达到浅显易懂的教学效果就是课堂的最大收获,使之建立起清晰的化学*衡的观点是本节教学成功的关键。

  1. 本节课我的教学主线是:1.首先向学生灌输一种化学的思想,也就是化学究竟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举了工业上合成氨的例子,即如何来正确认识一个化学反应,提出了四个字“质”—质变,反应物可以生成生成物;“量”质量、物质的量;“能”能量的变化,即吸热和放热;“效”—效率、效果,即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衡问题。以此来引入新课。2.回顾化学*衡知识点,提出可逆反应的定义,以及可逆反应的特征。3.从可逆反应入手,结合几个高考里面经常出现的图像,提出化学*衡的概念。并有学生归纳总结化学*衡的特征。4.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即化学*衡的判据。5.课堂练习题目巩固知识点。

  进入高三复习已经两个多月时间,感觉自己还是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复习方法。归结起来也就是:“诊断练习”----“知识点回顾”-----“走进高考,高考真题赏析”-----“重难点突破”------“课堂练习”。两个多月下来,感觉效果不错,但是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就是课堂上学生活跃力不够。到了高三全是复习课,学生已经有了对知识的认知,以前总感觉这样很正常,但是听了师傅的课才发现,原来不是这样的。师傅的课堂,充满了所谓的“人文关怀”,师生配合非常好,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突出,而且有很多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这在我的课堂上是没有的。这段时间我也在反思这个问题,也请教了备课组很多专家和老师。主要原因是,自己讲得还是太多了,生怕学生不会,生怕学生遗漏一些知识点。但是忽略了这是复习课,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基础的知识点,已经通过自主预习、复习,早已经掌握,因此提不起兴趣也是很正常的。

  其实从上次上完组内“硫及其化合物”公开课后,结合了很多老师给我的意见我也在进行自我调整,反思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多让学生讲,自己在旁边只是提醒、引导、点评。明显能感觉到学生的兴趣提上来了,而且非常高涨。当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别的同学都能比较认真地听着,然后进行补充。学生的兴趣起来了,因此成绩的提高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个人认为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传给学生的是方法、兴趣、解决问题的态度和审视问题的穿透力。让学生感到这门课学起来简单就是你的本事,这应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教研上最该投入精力的一面,更是真正站在学生立场为他们着想,而且这样更能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衡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浓度和温度对化学*衡的影响,内容适当,课堂教学探究性的问题和环节比较多,在提出问题→科学猜想→实验验证→得出规律→实际应用→反思提高,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的亮点: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痛风引起的关节肿大为例引入化学*衡化学贴近生活,以生活中的现象引入,让学生提早进入思维的兴奋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实验探究,突出重点

  在研究浓度对化学*衡移动影响时:在究温度对化学*衡移动影响时:二氧化氮球在热水和冷水中的现象。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分析,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问题与不足。

  1、教师教态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比较缺乏激情,讲授知识和组织活动过程中音调变化不明显,没有抑扬顿挫之感,导致学生学习情绪不够高涨,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对于知识目标虽然掌握但略显被动。

  2.活动组织方面

  实验探究环节中,部分小组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错误操作比如滴管伸入试管内,药品取样过多等。发现问题时我只作了个别提醒,课后想来若是在发现学生现错误操作时针对全班一句简单的提醒,应该可以让更少的同学犯错误,节约更多时间并提升实验效果。另外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小组合作意识体现不够的问题动手做实验的只是少部分人,一部分同学的动手能力没有得到锻炼作为活动组织者的我没有及时提醒,值得改进。

  在展示学生所画的速率一时间图像中,我选取的学生作品虽然画图正确,但显得潦草,展示效果不太好,我应该针对这位学生的作品做出辩证的评价,让同学们明白规范的重要性。

  3、内容目标设置方面:

  本节课在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一般,只涉及了影响化学*衡的两个外界因素:温度和浓度。对于温度因素也没有从深层次原理和速率一时间图像上加以分析,课堂练习的设置也偏向基础。若是对于基础和能力较好的学生再上此课,可能会出现学生“吃不饱”的情况,应从知识和内容设置上加以深化。


化学*衡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2)

——《化学*衡》教学设计3篇

《化学*衡》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衡的观点;理解化学*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衡的影响;理解*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影响化学*衡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衡的影响。难点:*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衡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化学*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化学*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化学*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衡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影响化学*衡的条件”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可从演示实验入手,采用边演示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由师生共同归纳出*衡移动原理。

  新课的引入:

  ①复习上一节讲过的“化学*衡状态”的概念,强调化学*衡状态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当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改变时,原*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衡状态。

  ②给出“化学*衡的移动”概念,强调化学*衡的移动是可逆反应中旧*衡的破坏、新*衡的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直在变化着。

  ③指出学习和研究化学*衡的实际意义正是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旧的化学*衡破坏并建立新的较理想的化学*衡。

  具体的教学建议如下:

  1.重点讲解浓度对化学*衡的影响

  (1)观察上一节教材中的表3-l,对比第1和第4组数据,让学生思考: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从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里应明确,溶液颜色的深浅变化,实质是 浓度的增大与减小而造成的。

  (3)引导学生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展开讨论,说明浓度的改变为什么会使化学*衡发生移动。讨论时,应研究一个具体的可逆反应。讨论后,应明确浓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使化学*衡发生移动;增加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进行调整;新*衡建立时,生成物的浓度要较原*衡时增加,该反应物的浓度较刚增加时减小,但较原*衡时增加。

  2.压强和温度对化学*衡的影响: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温度对化学*衡影响也是从实验入手。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压强和温度的改变对化学*衡的影响。

  3.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在明确了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化学*衡的影响以后,可采用归纳法,突破对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减弱这种改变”含义理解上的困难:

  其他几个问题:

  1.关于催化剂问题,应明确:

  ①由于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化学*衡的移动没有影响;

  ②使用催化剂,能改变达到*衡所需要的时间。

  2.关于化学*衡移动原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明确:

  ①*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衡都适用,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电离*衡、水解*衡作铺垫;

  ②*衡移动原理能用来判断*衡移动的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新*衡所需要的时间。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对本节设置的讨论题,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回答,这是对本节教学内容较全面的复习和巩固。

  4.对于本节编入的资料,可结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让学生当堂阅读,以了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对人类的贡献;可回顾第二节“工程师的设想”的讨论,明确:欲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这属于化学*衡的移动问题,而利用增加高炉高度以增加 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的做法并未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因而是徒劳的。

  化学*衡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化学*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化学*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衡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化学*衡。建立化学*衡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衡状态,并进而以()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 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化学*衡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化学*衡教学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化学*衡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化学*衡研究的课题。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 和 尽可能多地转变为 ,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化学*衡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化学*衡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衡状态。

  又如 ,说明一定温度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就处于化学*衡状态,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化学*衡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化学*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并指出某一化学*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化学*衡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化学*衡建立时的条件,所以*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化学*衡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化学*衡的概念与计算

  知识目标:掌握化学*衡的概念极其特点;掌握化学*衡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结合化学*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能否得到2molSO3?

  【引入】得不到2molSO3,能得到多少摩SO3?也就是说反应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化学*衡所研究的问题。

  思考并作答: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SO2与O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因此得不到2molSO3。

  提出反应程度的问题,引入化学*衡的概念。

  结合所学过的速率、浓度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化学*衡的概念的实质。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体系中各组分速率与浓度的变化并画图。

  回忆,思考并作答。

  【板书】一、化学*衡状态

  1.定义:见课本P38页

  【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衡研究的范围,达到*衡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归纳。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衡前提:温度、压强、浓度一定

  原因:v正=v逆(同一种物质)

  结果: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准确掌握化学*衡的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提问】化学*衡有什么特点?

  【引导】引导学生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小结。

  讨论并小结。

  *衡特点:

  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定(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动(动态*衡)

  变(条件改变,*衡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加深对*衡概念的理解。

  讨论题: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衡的标志是()。

  (A)混合气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

  (B)数值上v(NO2生成)=2v(N2O4消耗)

  (C)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减少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物增加的分子数

  (D)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E)混合气的*均分子量不变

  讨论结果:因为该反应如果达*衡,混合物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与总物质的量均保持不变,即颜色不变,压强、*均分子量也不变。因此可作为达*衡的标志(A)、(D)、(E)。

  加深对*衡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化学*衡状态代表了化学反应进行达到了最大程度,如何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呢?

  2.转化率: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化学*衡状态时,某一反应物消耗量占该反应物起始量的质量分数,叫该反应物的转化率。

  公式:a=△c/c始×100%

  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化学*衡的意义。

  3.*衡的有关计算

  (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衡浓度。

  例1 445℃时,将0.1mol I2与0.02mol 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衡后有0.03molHI生成。求: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衡浓度。

  ②*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

  引导学生分析:

  c始/mol/L 0.01 0.05 0

  c变/mol/L x x 2x

  c*/mol/L 0.015

  0+2x=0.015 mol/L

  x=0.0075mol/L

  *衡浓度:

  c(I2)*=C(I2)始-△C(I2)

  =0.05 mol/L -0.0075 mol/L

  =0.0425mol/L

  c(H2)*=0.01-0.0075=0.0025mol/L

  c(HI)*=c(HI)始+△c(HI)

  =0.015mol/L

  w(H2)=0.0025/(0.05+0.01)

  通过具体计算弄清起始浓度、变化浓度、*衡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化学*衡的计算。

  【小结】①起始浓度、变化浓度、*衡浓度三者的关系,只有变化浓度才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成比例。

  ②可逆反应中任一组分的*衡浓度不可能为0。

  (2)转化率的有关计算

  例2 02molCO与0.02×100%=4.2%mol水蒸气在2L密闭容器里加热至1200℃经2min达*衡,生成CO2和H2,已知V(CO)=0.003mol/(L·min),求*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及CO的转化率。

  △c(CO)=V(CO)·t

  =0.003mol/(L·min)×2min

  =0.006mol/L

  a=△c/c(始)×100%

  =0.006/0.01×100%

  =60%

  【小结】变化浓度是联系化学方程式,*衡浓度与起始浓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桥梁。因此,抓变化浓度是解题的关键。

  (3)综合计算

  例3 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内将N2和H2以体积比为1∶3混合,当反应达*衡时,混合气中氨占25%(体积比),若混合前有100mol N2,求*衡后N2、H2、NH3的物质的量及N2的转化率。

  思考分析:

  方法一:

  设反应消耗xmolN2

  △n(始) 100 300 0

  △n x 3x 2x

  n(*) 100-x 300-3x 2x

  (mol)

  x=40mol

  n(N2)*=100mol-xmol=100mol-40mol

  =60mol

  n(N2)*=300mol-3xmol=180mol

  a=40/100×100%=40%

  方法二:设有xmolN2反应

  △n

  1        2    2

  x        2x   2x

  【小结】方法一是结合新学的起始量与*衡量之间的关系从每种物质入手来考虑,方法二是根据以前学过的差量从总效应列式,方法二有时更简单。

  巩固转化率的概念并弄清转化率与变化浓度,速率化学方程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一题多解将不同过程的差量计算与*衡计算联系起来加深对*衡的理解,加强对所学知识(如差量的计算,阿伏加德罗定律的计算)的运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强调重点,加强学法指导。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化学*衡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比较抽象,希望大家加强练习,以便熟练地掌握*衡的概念。

  【随堂检测】1.对于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达*衡的标志是()。

  (A)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B)混合气的*均分子量一定

  (C)生成n mol H2同时生成2n mol HI

  (D)v(H2)=v(I2)

  2.合成氨生产中,进入塔内的氮气和氢气体积比为1∶3,p=1.52×107Pa(150atm),从合成塔出来的氨占*衡混合气体积的16%,求合成塔出来的气体的压强。

  *衡时NH3的体积分数为:

  n(*NH3)/n(*总)×100%

  =n(*NH3)/(n始-△n)

  =2x/(400-2x)×100%

  =25%

  x=40mol

  (以下计算与上面相同)

  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附:随堂检测答案1.(C)2.1.31×107Pa(129.4atm)

《化学*衡》教学设计2

  一、设计思想

  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人才。

  化学*衡属于化学热力学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教材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化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要求、学生的发展和认知水*,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重视学生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化学*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衡的观点。

  教材以固体溶质溶解为例,分析溶质溶解过程中结晶与溶解速率的变化,并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衡状态,以此顺势引入化学*衡状态概念,并强调在可逆

  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熟悉的例子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借此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化学*衡是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延伸,也是以后学习有关化学*衡的移动等知识的理论基础,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衡、电离*衡、水解*衡等知识的基础与核心,因此《化学*衡》是一节承前启后的关键课。化学*衡概念的建立和化学*衡特征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接触化学*衡前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可逆反应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要接受和理解化学*衡这一抽象概念并非易事。因此在学习中应集中注意力,采用自主学习,积极想象等学习方式提高自己观察、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方法和手段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建立化学*衡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化学*衡的特征

  (3)掌握化学*衡状态的判断

  能力目标:(1)通过回忆比较已学知识,掌握新的知识

  (2)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习惯

  (2)结合*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 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衡的建立及其特征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引导探究、比较发现、推理论证等方法,通过复习联系旧知识,架设探究桥梁,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在引导探究、启发讨论中让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概念,掌握知识。

  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引发冲突”“引导探究”“讨论交流”“ 答疑点拨强化拓展”“变式探讨体验归纳”“ 联系实际讨论应用”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讨论

  教师有目的地创设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各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产生质疑和提出各种假设,并寻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

  【引入】 大家都喜欢喝糖水,你们知道一块糖投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吗?糖在水里面能无限度溶解吗?为什么会饱和?饱和的实质是什么?

  【探究】实验一:以蔗糖溶解为例(结合flash动画),探究溶解*衡的建立及特征, 微观过程,宏观再现

  [意图:通过简单的实验演示,借助浅近的类比关系,作知识的填补,以取得学生知识基础与认知水*之间的同步,获得化学*衡的最初认识。]

  【问题】①蔗糖晶体溶解时存在哪两个过程?

  ②随时间推延,两种过程速率如何变化?

  ③当两种过程速率相等时,溶液有何特征?溶液浓度是否发生变化?

  ④用何种实验可以证明饱和溶液两种过程仍然存在?

  ⑤将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是加入溶剂,原状态有何影响?

  [意图:以蔗糖溶解*衡为例,设计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2)答疑点拨,强化知识拓展

  教师引导、组织好前述探究活动的讨论交流工作,并进行必要的答疑点拨;学生回忆,讨论,归纳得出溶解*衡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申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做好知识的强化与拓展。

  【探究讨论】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探究讨论,形成如下共识: ①蔗糖晶体溶解时存在溶解和结晶两个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 ②随着溶解进行,溶解速率逐渐减小,结晶速率逐渐增大,最后达到相等。

  ③两种过程速率相等时,此时溶液为饱和溶液,在“外观”上晶体不再溶解也不再析出,溶质的浓度不变,即达到了溶解*衡状态。

  ④(提示:初中CuSO4晶体的制备实验)向饱和溶液中加入一颗不规则形状的晶体,放置一段时间后,晶体的形状变成规则,但质量不变,由此可以说明,溶解*衡时,溶解和结晶并未停止,仍在进行,只是速率相等。因此,溶解*衡不是静止的,是一个动态*衡。

  【flash动画】再现溶解*衡时,V溶解=V结晶≠0

  ⑤将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溶解速率增大,继续溶解;在饱和溶液中加入溶剂,继续有固体溶解。所以,外界条件改变时,溶解*衡会被破坏。

  [意图:以溶解*衡为例,探究溶解*衡的特征;多媒体动画演示晶体的溶解、饱和溶液中晶体形变质不变、晶体溶解微观解释等,使学直观形象的探究、分析问题,并得出溶解*衡特征]

  【板书】化学*衡

  一、 溶解*衡的建立

  1、 溶解 ——结晶—— 可逆过程

  2、 V溶解=V结晶≠0 →溶解*衡

  (动态*衡、 浓度不变、条件改变,*衡破坏)

  【探究】实验二:对比溶解*衡,探究化学*衡状态的建立:

  【投影】下表是CO+H2O(g) CO2+H2反应中起始和反应不同时间时各物质的浓度的变化(催化剂1200℃)。


化学*衡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3)

——化学*衡教学反思

化学*衡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化学*衡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学*衡教学反思1

  化学*衡移动的影响因素的这节内容也是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的探究相结合的,鉴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教学经验。

  一、在教学方法上,同样采取通过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充分运用交流、提问等手段,在这里为了理解和巩固知识,结合图像教学,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转换成图像。强化运用规律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

  二、在内容的处理上。

  1、鉴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教学不足的地方,如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理论分析的能力,在这节内容处理上,先以一个实验作案例分析指导,在放手让学生独自探究,效果比上次好多了。

  2、学生在化学*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和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这两个知识点上容易混淆。在这两个知识点上,既有联系性又有独立性,在教学处理上,既要分开又要有机结合。例如升高温度,*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速率都会加快,但学生会错误理解为放热反应方向的速率减小。

  三、不足之处:

  1、学生实验由于不够熟练,时间上还是有点不够,部分探究活动未能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时间仍然显得不足。2、往后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要加强。

化学*衡教学反思2

  【设计思想】

  本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由高炉炼铁发问,从化学实验入手,观察并体验浓度、压强对化学*衡移动的影响。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形成一个从感性(实验)上升到理性(原理、规律),再从理论到实践的的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思维方式。

  【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2和选修4中已经学习了化学*衡状态、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衡常数的相关知识,掌握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定性描述和定量计算,对速率与时间的函数图像有了初步的概念与应用。

  通过本节课,让学生对问题提出一科学假设一实验验证一归纳总结的科学学习方法有了深刻体会。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理解化学*衡的概念,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对化学*衡的影响

  (2)分析“浓度实验”,“压强实验”,逐步探究*衡移动的原理

  (3)采用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4)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与素养

  2、评价目标:

  (1)通过“浓度实验”,“压强实验”设计方案的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索的水*(定性水*、定量水*)

  (2)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诊断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视角水*、内涵水*)

  (3)通过分组实验,诊断并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上都达到了预期效果,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内容适当,课堂教学探究性的问题和环节比较多,在提出问题→科学猜想→实验验证→得出规律→反思提高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研究浓度对化学*衡移动影响时,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实验:氯化铁与硫化钾溶液的反应,创新使用点滴板实验,控制变量的试验方法得以充分体现。除了书中提及的改变不同反应物的浓度之外,还特意从学生的思维和质疑出发,用KCl固体(无关生成物)加入到原*衡体系中,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讨论,让学生真正理解改变浓度对化学*衡移动影响的原因。

  在自我反思和与听课教师的交流中,我也发现课堂中的一些问题与不足。1、在教学过程中,我的面部表情比较单一,讲授知识和组织活动过程中音调变化不明显,没有抑扬顿挫之感。

化学*衡教学反思3

  一、努力做到课堂精讲精练

  精讲精练字面上可以说是陈词滥调,但在教学实际中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充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和教学探究,努力做到每一堂课的精讲精练,是一个教师时时刻刻必须追求的课堂教学目标。

  备课过程中我首先对章节知识的大结构进行粗框架、主线索的大扫描,定好大方向后,再侧重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衔接和知识梯度的合理铺设,重难点知识要自然合理穿插引入,努力实现学生课堂和课后自我突破,使学生在表观抽象、散乱、灵活的化学理论知识面前轻松领略逻辑和本质在化学理论推证、分析应用中的魅力。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教学目标。对于课上例题及课后练习都按照题型进行精心的筛选,使学生在练习时能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扎扎实实。

  对教材的处理,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教学应首先明确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外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关键在于突出改变反应条件,化学反应速率改变的根本所在——有效碰撞理论。碰撞和活化分子理论仍是本节内容教授的核心本质。

  2、压强对速率的影响情况较复杂,关键是要分清引起压强改变的原因是什么,但在压强对速率影响的万变题型中要始终坚持引导学生把握一个基本不变原则:压强的影响归根结底是浓度对速率的影响。压强的变化如果没有引起浓度变化,对速率则没有影响。

  3、化学*衡概念的引入建立于对同学门已经很熟悉的溶解结晶*衡的复习基础之上,类比于化学*衡,找出化学*衡状态的特征——动、等、逆、定、变,为避免部分同学将达*衡时“浓度不变”理解为“浓度相等”,课本上反应达*衡后co、h2o、co2、h2浓度示例数据可稍做改动,以免误导。

  4、化学*衡部分知识的检测主要体现在三方面:*衡状态的判定、化学*衡的有关计算、等效*衡的判定。这三方面均为重难点。教师在处理这类知识应用时,应牢牢把握一个解题原则:万变不离其踪。①*衡状态的判定标准各种资料上总结的是林林总总,但归根结底是看正逆速率是否相等或浓度是否不变,②*衡计算的关键在于训练学生起始量、变化量、*衡量三种关系的规范应用,③等效*衡的判定可编设习题引导学生通过自我练习先对概念产生感性认识,再由教师归纳总结判定依据:恒温恒容看数值,体积不变看比例;恒温恒压看比例。

  二、抽象知识生动化、形象化

  为将本章较多微观抽象的的理论具体化,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实验、绘图和大量生动形象、贴近生活实际、通俗易懂能体现时代特色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进行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化解难点,让学生认识到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等许多知识同出一辙,提高学生的认知度并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本章课本内容已例举大量形象比喻,现把自己在教学中引用的一些实例列举一二:

  1、使用正催化剂降低了活化能,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

  比喻事例:体育课上跳高,降低竿的高度,跳过的同学就多。

  2、*衡的建立有多种途径。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

  3、铁与硫酸反应加入醋酸钠速率减慢而氢气生成量不变。这里可把醋酸根的作用比喻为银行,硫酸电离的氢离子是家中的大量现金,部分存入银行(醋酸根),需用时提取,减缓了花钱速率,但资金总额未变。

  我个人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传给学生的是方法、兴趣、解决问题时处变不惊的态度和审视问题的穿透力。前几天听晓庄学院的在线继续教育让我感受颇多,其中钱志亮教授有句话让我记忆非常深刻,他谈到教师与专家的区别是什么时说,教师是把一个原本复杂难懂的问题或事物用自己的理解,用最简单形象,容易理解的语言呈现给学生,这就是教师。让学生感到这门课学起来简单就是你的本事,这应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教研上最该投入精力的一面,更是真正站在学生立场为他们着想。提高教学质量要先从我们的业务本领做起,而不是变相转加在学生身上。

化学*衡教学反思4

  回顾《影响化学*衡的因素和化学*衡常数》的教学过程,反思其教学效果,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教学设计反思

  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图像和大量生动形象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化学*衡移动的因素。其中浓度对化学*衡的影响学习难度较大,因此重难点知识要自然合理穿插引入,设置难易适当的问题,尽量做到内容简单化,达到浅显易懂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化学*衡常数概念、意义的讲解,引导学生从*衡常数角度分析外界条件如何影响化学*衡,并能利用*衡常数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二、教学过程反思

  教学过程中,首先是从化学*衡的概念和特征的复习引入到化学*衡的移动,通过演示实验与图像分析把化学*衡移动的实质清晰地呈现出来,而且可以分不同情况加以分析,从本质上剖析和认识勒夏特列原理。其次,通过学生十分熟悉的合成氨反应为引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定量描述反应的限度,自然地进入化学*衡常数概念、意义的学习,引导学生从*衡常数角度分析温度为什么能影响化学*衡,归纳总结温度对化学*衡的影响;然后让学生理性分析预测浓度对化学*衡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与能力。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教师先通过编设习题引导学生自我练习,让学生对概念产生感性认识,再提出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外界条件是如何影响化学*衡的。在此基础上,教师点出外界条件改变引起的化学*衡的移动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衡常数改变;另一种是*衡常数不变。最后,教师通过对几个高考图像的讲解指导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效果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实验、绘图和大量生动形象的"事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与应用,提高认知度。但是在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一些不足。教师利用实验、绘图和高考图像进行讲解时,自以为是地认为讲解得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从而一笔带过。从课后学生反馈的信息发现,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马上就接受,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存在问题,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在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精心地筛选课上例题及课后练习,课堂上多让学生讲,自己只是在旁边提醒、引导、点评,努力实现学生课堂和课后自我突破,否则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

化学*衡教学反思5

  化学*衡一直以来是高考化学的一个难重点,实施新课改以后,教科书上关于化学*衡的相关考点和知识点,已经减少了许多,例如:等效*衡、几种影响化学以后因素的V-t图等等,看似不需要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点。但是往往与之相互矛盾的是:习题册和课后练习上的题目需要应用到这些知识点进行解题,这就给上课老师出了一个难题:这些知识点该不该讲,如果该讲,应该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度最好?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学以致用。化学*衡一直以来,都是比较难的,知识点讲深,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很多概念以及知识点会混淆,且效率不是很高。往往一个班最多有20%到30%的学生能理解已经是最好的结果。如果把知识点讲浅,学生就出现上课听得懂,下课却不会做题的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我积极参与听课,与其他教师交流探讨,设计了一节关于化学*衡移动原理的课。化学*衡属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枯燥,而且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要求较高,传统的课堂模式可能不合乎这块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三个实验视频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到*衡移动的方向,从而总结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对化学*衡的影响。。而后进行探究,并作对照分析:v正将如何变化?v逆将如何变化?面对这样的改变,*衡将如何应对?如何知道*衡真的移动了?实验探究后得出结论并绘制以上全过程的v — t图,进而推广到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时*衡移动的情况。

化学*衡教学反思6

  作为原理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它的形成是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断循环进行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的能力。

  就我本人的这节课,由于学生已经掌握*衡常数的概念、意义,在此基础之上我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获知温度对化学*衡的影响,引导学生从*衡常数角度分析温度为什么能影响化学*衡,归纳总结温度对*衡的影响;然后让学生理性分析预测浓度对化学*衡的影响——根据所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提出实验方案——讨论评价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获得信息——验证预测,从而使学生亲身体验完整的探究性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与能力。最后本节课教师给学生点出外界条件改变引起的化学*衡的移动有两种情况,新的*衡状态一种是*衡常数改变,另一种是*衡常数不变的,这样为部分学生将来在研究有些题目中提到的等效*衡建立基础。最后通过学生解决问题来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

  就这节课在实施过程中,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通过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的,本节课更加注重了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预测、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方案、获得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相结合,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

  在课的结束时通过合理设计习题,既巩固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知道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体验学习化学的价值。


化学*衡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4)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5篇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之后学习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课,此实验在高中乃至高校实验教学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实际应用非常重要,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此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基于此,本教学设计就应本着学生学会实验操作为目的,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步骤并注意细节问题。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分为两大部分,一、视频演示。二、实地操作。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总结和实验,在实验中体会怎样操作和体会实验的快乐。为此设计以下目标和重难点突破方法。

  二、三维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基础上,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及各步的注意事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耳听、目看、书写、脑思的协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实验的实地操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对待科学实验的品质。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与人合作的优秀品质,并通过实验操作体会获得成就的快乐。

  三、重点: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

  四、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五、重点突破方法:根据有效学*和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提高,采用视频观法达

  到初步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溶液配制操作步骤学习,然后进行实地演练进一步巩固容量瓶使用和配制溶液的方法,实地体会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使之深刻。

  六、教学方法:以学案-导学教学法为指导,让学生上课有据可依。细节中采用视频观看、讨论总结、自学阅读、实验实地操作、小组间自评互评、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等教学方法。

  七、学习方法:自学阅读法、观察法、实验操作法、互评自评法、合作学习法。

  八、导学过程:

  【复习回顾】溶液的概念: 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混合物。

  质量分数: 单位质量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方法:

  一、计算;二、取固体和溶剂、三、溶解。

  【问题导入】:即将收获:如何才能配制一定物的量浓度溶液?我们将以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为例获取知识和实验的快乐?

  【学生活动1】:请认真观看视频容量配的使用,讨论总结容量瓶使用情况。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一)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1、用途:用来配制一定体积、准确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长颈*底细口磨口瓶。

  2、规格:

  50mL 100mL 250mL 1000mL

  容量瓶上标注的内容: 温度 ,容量 , 刻度线 。

  选用:与所配溶液体积相等或大于所配溶液体积。

  3、使用:

  (1) 检漏 :检查是否漏水。方法:注入少量自来水,盖好瓶塞,将瓶外水珠拭净,用左手按住瓶塞,右手手指顶住瓶底边缘,倒立半分钟左右,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渗出,如果不漏,将瓶直立,把瓶塞旋转约180°再倒立过来试一次,如不漏水即可使用。

  (2) 洗涤 :用自来水、蒸馏水依次分别洗涤2-3次。待用。

  【学生活动2】:自学阅读容量瓶使用注意事项。

  4、注意事项:

  (1)不能溶解固体或稀释浓溶液,更不能作反应容器。

  (2)读数:眼睛视线与刻度线呈水*,溶液凹液面的最低处和刻度线相切。加入水过多,则配制过程失败,不能用吸管再将溶液从容量瓶中吸出到刻度。

  (3)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线,不能再补加蒸馏水。

  因为用胶头滴管加入蒸馏水定容到液面正好与刻线相切时,溶液体积恰好为容量瓶的标定容量。摇匀后,竖直容量瓶时会出现液面低于刻线,这是因为 有极少量的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所以摇匀以后不需要再补加蒸馏水。

  (4) 容量瓶不能用来保存溶液,特别是碱性溶液,配好的溶液需转移到试剂瓶中保存。

  【学生活动3】:请自学认真阅读课本16页,并认真观看视频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回答配制溶液所需仪器,并使用简单几个字概括各步骤内容。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实验仪器及用品:托盘天*、称量纸、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试剂瓶。

  药品:固体氯化钠、蒸馏水。

  2、步骤概括: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保存。

  【学生活动4】:根据视频内容及案例中提示,分组配制100ml1.00mol/L的

  NaCl溶液。学生总结收获。

  案例: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

  ⑴ 计算:

  n(NaCl)=c(NaCl)·V[NaCl(aq)]=0.1L×1.0mol/L=0.1mol

  m(NaCl)=n(NaCl) ·M(NaCl)=0.1mol×58.5g/mol=5.85g

  ⑵ 称量:用托盘天*称取NaCl固体溶质的.质量5.9 g

  ⑶ 溶解:将溶质倒入小烧杯,加入适量的水搅拌溶解,冷却致室温

  ⑷ 转移:将上述溶液转入指定容积的容量瓶。

  ⑸ 洗涤:用蒸馏水洗涤小烧杯和玻璃棒2—3次,将洗涤液一并注入容量瓶。

  ⑹ 定容:在容量瓶中继续加水至距刻度线1—2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刻度(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

  ⑺ 摇匀:把定容好的容量瓶瓶塞塞紧,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几次,混合均匀。

  (8)保存。

  【实验所获】:总 结:

  一算二称三溶解;四转五洗六定溶;

  七摇然后八保存;溶解勿碰烧杯壁;

  转移需在刻线下;定溶*视要相切 ;

  上下颠倒来摇匀;配制溶液要记牢。

  【学生课后完成】

  3.误差分析(所配溶液中溶质的实际浓度与理论浓度的比较)

  ⑴ 称量时所用砝码生锈。( )

  ⑵ 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至容量瓶后,未对烧杯进行荡洗。( )

  ⑶ 定容时,俯视(或仰视)容量瓶刻度线。( )

  仰视读数、本来到刻度线却以为没到 俯视读数时到达刻度线却以为超过了

  ⑷ 固体溶解或浓溶液稀释时有散热,溶液未冷却即转移到容量瓶中进行定容。( )

  ⑸ 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内时,不慎将液体洒到容量瓶外。( )

  ⑹ 将定容后的溶液摇匀后,静置,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用滴管加少量水使液面重新恢复至与刻度线相*。( )

  ⑺ 定容时,液面不小心超过了刻度线,并用滴管将超出的部分吸去。( )

  (8)其它情况下可能引起的误差,应由同学们在实验研究中补充、总结。

  板书

  一、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一)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实验仪器:

  2、步骤概括:

  计算、称量、溶解、转移及洗涤、定容、摇匀、保存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之后学习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课,此实验在高中乃至高校实验教学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实际应用非常重要,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此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基于此,本教学设计就应本着学生学会实验操作为目的,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步骤并注意细节问题。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分为两大部分,一、视频演示。二、实地操作。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总结和实验,在实验中体会怎样操作和体会实验的快乐。为此设计以下目标和重难点突破方法。

  二、三维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基础上,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及各步的注意事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耳听、目看、书写、脑思的协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实验的实地操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对待科学实验的品质。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与人合作的优秀品质,并通过实验操作体会获得成就的快乐。

  三、重点: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

  四、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五、重点突破方法:根据有效学*和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提高,采用视频观法达

  到初步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溶液配制操作步骤学习,然后进行实地演练进一步巩固容量瓶使用和配制溶液的方法,实地体会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使之深刻。

  六、教学方法:以学案-导学教学法为指导,让学生上课有据可依。细节中采用视频观看、讨论总结、自学阅读、实验实地操作、小组间自评互评、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等教学方法。

  七、学习方法:自学阅读法、观察法、实验操作法、互评自评法、合作学习法。

  八、导学过程:

  【复习回顾】溶液的概念: 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混合物。

  质量分数: 单位质量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方法:

  一、计算;二、取固体和溶剂、三、溶解。

  【问题导入】:即将收获:如何才能配制一定物的量浓度溶液?我们将以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为例获取知识和实验的快乐?

  【学生活动1】:请认真观看视频容量配的使用,讨论总结容量瓶使用情况。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一)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1、用途:用来配制一定体积、准确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长颈*底细口磨口瓶。

  2、规格:

  50mL 100mL 250mL 1000mL

  容量瓶上标注的内容: 温度 ,容量 , 刻度线 。

  选用:与所配溶液体积相等或大于所配溶液体积。

  3、使用:

  (1) 检漏 :检查是否漏水。方法:注入少量自来水,盖好瓶塞,将瓶外水珠拭净,用左手按住瓶塞,右手手指顶住瓶底边缘,倒立半分钟左右,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渗出,如果不漏,将瓶直立,把瓶塞旋转约180°再倒立过来试一次,如不漏水即可使用。

  (2) 洗涤 :用自来水、蒸馏水依次分别洗涤2-3次。待用。

  【学生活动2】:自学阅读容量瓶使用注意事项。

  4、注意事项:

  (1)不能溶解固体或稀释浓溶液,更不能作反应容器。

  (2)读数:眼睛视线与刻度线呈水*,溶液凹液面的最低处和刻度线相切。加入水过多,则配制过程失败,不能用吸管再将溶液从容量瓶中吸出到刻度。

  (3)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线,不能再补加蒸馏水。

  因为用胶头滴管加入蒸馏水定容到液面正好与刻线相切时,溶液体积恰好为容量瓶的标定容量。摇匀后,竖直容量瓶时会出现液面低于刻线,这是因为 有极少量的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所以摇匀以后不需要再补加蒸馏水。

  (4) 容量瓶不能用来保存溶液,特别是碱性溶液,配好的溶液需转移到试剂瓶中保存。

  【学生活动3】:请自学认真阅读课本16页,并认真观看视频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回答配制溶液所需仪器,并使用简单几个字概括各步骤内容。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实验仪器及用品:托盘天*、称量纸、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试剂瓶。

  药品:固体氯化钠、蒸馏水。

  2、步骤概括: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保存。

  【学生活动4】:根据视频内容及案例中提示,分组配制100ml1.00mol/L的

  NaCl溶液。学生总结收获。

  案例: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

  ⑴ 计算:

  n(NaCl)=c(NaCl)·V[NaCl(aq)]=0.1L×1.0mol/L=0.1mol

  m(NaCl)=n(NaCl) ·M(NaCl)=0.1mol×58.5g/mol=5.85g

  ⑵ 称量:用托盘天*称取NaCl固体溶质的质量5.9 g

  ⑶ 溶解:将溶质倒入小烧杯,加入适量的水搅拌溶解,冷却致室温

  ⑷ 转移:将上述溶液转入指定容积的容量瓶。

  ⑸ 洗涤:用蒸馏水洗涤小烧杯和玻璃棒2—3次,将洗涤液一并注入容量瓶。

  ⑹ 定容:在容量瓶中继续加水至距刻度线1—2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刻度(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

  ⑺ 摇匀:把定容好的容量瓶瓶塞塞紧,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几次,混合均匀。

  (8)保存。

  【实验所获】:总 结:

  一算二称三溶解;四转五洗六定溶;

  七摇然后八保存;溶解勿碰烧杯壁;

  转移需在刻线下;定溶*视要相切 ;

  上下颠倒来摇匀;配制溶液要记牢。

  【学生课后完成】

  3.误差分析(所配溶液中溶质的实际浓度与理论浓度的比较)

  ⑴ 称量时所用砝码生锈。( )

  ⑵ 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至容量瓶后,未对烧杯进行荡洗。( )

  ⑶ 定容时,俯视(或仰视)容量瓶刻度线。( )

  仰视读数、本来到刻度线却以为没到 俯视读数时到达刻度线却以为超过了

  ⑷ 固体溶解或浓溶液稀释时有散热,溶液未冷却即转移到容量瓶中进行定容。( )

  ⑸ 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内时,不慎将液体洒到容量瓶外。( )

  ⑹ 将定容后的溶液摇匀后,静置,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用滴管加少量水使液面重新恢复至与刻度线相*。( )

  ⑺ 定容时,液面不小心超过了刻度线,并用滴管将超出的部分吸去。( )

  (8)其它情况下可能引起的误差,应由同学们在实验研究中补充、总结。

  板书

  一、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一)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实验仪器:

  2、步骤概括:

  计算、称量、溶解、转移及洗涤、定容、摇匀、保存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了解鉴别它们的方法。

  3.使学生认识对比的学习方法。

  4.使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5.通过了解侯德榜制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na2o2的性质。

  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教学难点:过氧化钠和水、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用具

  投影仪、小试管、大试管、小烧杯、脱脂棉、胶头滴管、酒精灯、火柴、气球、小烧杯、铁架

  台、镊子,na2o2、na2co3、nahco3固体,nahco3、bacl2溶液,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水、酚酞试剂。

  课时安排:共1课时

  第一课时:钠的氧化物:氧化钠与过氧化钠

  教学过程

  [设问]有人打电话119,意味着有什么事情发生?

  [学生]有火情发生。

  [设问]这时,我们首先想到用什么灭火呢?

  [学生]水、灭火器等。

  [讲解]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是由于反应产生了比空气重且一般不支持燃烧的二氧化碳。而今天,我却要用水和二氧化碳来点火,大家相信吗?

  [演示实验2—6]蘸有na2o2的脱脂棉与水的反应。

  [补充实验]在一个盛有少量碳酸钠固体的小烧杯中加入盐酸,并用镊子夹取蘸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脱脂棉伸入烧杯,脱脂棉剧烈燃烧。

  [补充实验]也可以用此法:用脱脂棉包一定量的过氧化钠,请学生用玻璃管吹气,过一段时间,棉花就会剧烈燃烧,所以也叫“吹气生火”

  [设问]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展示过氧化钠]

  [教师]原来,是这种叫做过氧化钠的化合物在起作用。

  [引入新课]由于钠的性质活泼,其化合物的种类繁多,用途也广。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钠的化合物。

  [板书]第二节钠的化合物

  [板书]一、过氧化钠

  [教师]由刚才的实验我们可知,na2o2可与h2o和co2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

  [演示实验2—5]把水滴入盛有na2o2的试管中,检验生成的气体,并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讲解]由刚才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和溶液变红可推知,na2o2与水反应后生成了相应的碱naoh和o2,请大家写出该反应的反应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学生活动]

  [教师板书]2na2o2+2h2o====4naoh+o2↑

  [讲解]na2o2与co2反应时也生成了o2(支持了脱脂棉的燃烧),同时生成了na2co3。na2o2

  [板书]2na2o2+2co2====2na2co3+o2↑

  [补充实验]在盛有少量酚酞试液的试管中逐渐加入na2o2粉末,振荡。

  [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讲解]上述实验说明了na2o2具有漂白性。实际应用中,我们常用其来漂白织物、麦秆、羽毛等。

  [投影思考题]1.呼吸面具中常用na2o2来做供氧剂,说明理由。

  2.na2o2应怎样保存?

  设问:na2o2与盐酸反应产物呢?学生完成

  [学生活动]2na2o2+4hcl====4nacl+o2↑+2h2o

  [过渡]同样是由钠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na2o,却有着与na2o2不同的性质。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4

  三维目标:

  ①巩固稀硫酸的性质;

  知识与技能:

  ②掌握浓硫酸的特性及强氧化性;

  ③掌握二氧化硫气体的检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浓硫酸和碳的反应,了解实验设计的初步方法。

  ②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通过实验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学会正确使用浓硫酸,树立

  与价值观

  绿色化学理念。

  教学重点:

  浓硫酸与铜和碳的反应

  教学难点:

  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教学方法:

  分析比较法和实验分析法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引言]硫酸、硝酸和盐酸是我们常说的三大强酸,它们在组成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相似的性质,又有那些不同的性质?

  酸的通性

  稀硫酸

  盐酸

  硝酸

  电离方程式

  H2SO4==2H+ + SO42-

  HCl==H+ + Cl-

  HNO3==H+ + NO3-

  指示剂

  紫色石蕊变红

  与碱反应

  H+ + OH- == H2O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CuO + 2H+ == Cu2+ + H2O

  与盐反应

  CO32- + 2H+ == CO2↑+ H2O

  与金属反应

  Fe + 2H+ == Fe2+ + H2↑(HNO3不产生H2)

  [练习]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Zn+H2SO4--- Zn+2H+ = Zn2++H2↑

  NaOH+H2SO4----- OH-+H+ = H2O

  Fe2O3+H2SO4---- Fe2O3+6H+ = 2Fe3++3H2O

  BaCl2+H2SO4--- Ba2++ SO42— = BaSO4↓

  [设问]实验室制氢气时选用稀硫酸或盐酸,而不用浓硫酸和硝酸,为什么?

  我们在实验室制取氢气时,不用浓硫酸和硝酸来制取,说明它们除了具有酸的通性外还具有特殊性质。

  二、硫酸的氧化性

  [引言] 浓硫酸和稀硫酸在性质上有什么区别呢?

  1、浓硫酸的特性

  [案例]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用火碱、浓硫酸将北京动物园的五只熊烧伤,其中一头黑熊双目失明。这一故意残害动物的事件经媒体披露后,引起了公众的强烈愤慨!刘海洋为何用浓硫酸残害黑熊?浓硫酸又具有哪些重要性质?

  ①难挥发性:硫酸不容易挥发到空气中,属于难挥发性酸(盐酸和硝酸属于易挥发酸)。

  [提问]实验室制取氯化氢,为什么用浓硫酸与固体食盐共热?利用浓硫酸什么性质?[学生回答]难挥发性。

  ②吸水性:浓硫酸可以吸收其它物质中的现成水,具有吸水性。

  [思考题]在实验室里常用浓硫酸干燥气体,利用浓硫酸的什么性质?

  [讲解]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常作为干燥剂使用。

  浓H2SO4

  [板书]吸水性:吸收现存的水。

  CuSO4·5H2O ====== CuSO4 + 5H2O

  [思考与交流] ①因为浓硫酸难挥发,所以将一瓶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其浓度、质量都不发生变化,这样说对吗?

  ②浓盐酸和浓硫酸在空气中放置都会变稀,它们的变化相同吗?

  ③脱水性:浓硫酸将化合物(主要是有机物)分子中氢、氧两种元素按水的组成比例(2:1)脱去。

  [演示实验] 蔗糖炭化:将一定量的蔗糖放入小烧杯中,加入浓硫酸。

  [实验现象]:①蔗糖由白→黑;②体积膨胀,变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的黑色物质;③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解释现象]:①浓H2SO4与蔗糖(C12H22O11)作用,按水分子的组成脱去蔗糖分子中的H、O,生成C和H2O,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现象本质:加载中...

  [分析] 蔗糖炭化现象:②③黑色物质疏松多孔(学生答有气体),气体是怎么形成的,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讲解] 浓硫酸使蔗糖脱水炭化后,又吸水放热,使其继续被浓H2SO4氧化。

  2、强氧化性:

  ①浓硫酸与金属反应:

  [实验4-8] 铜与浓硫酸反应,并检验生成的气体?

  [观察现象] ①固:红→黑;②液:无→棕黑→蓝色;③气:无色有刺激性气味,使酸性KMnO4溶液退色;使品红溶液退色。

  Cu+2H2加载中...O4(浓) 加载中...Cu(SO4)2+加载中...O2↑+2H2O

  [思考与交流] (1)铜片变黑,黑色物质是什么?怎么生成的?(铜先变成氧化铜,再继续反应生成硫酸铜)

  (2)怎样鉴别生成的气体?(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

  (3)在上述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各是什么物质?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还原剂与氧化剂物质的量之比?浓硫酸在反应中的作用?

  [分析]产生了SO2和Cu2+,硫元素从+6价变成了+4价,化合价降低,被还原;铜从0价变成了+2价,被氧化。硫酸表现氧化性,作氧化剂;铜表现还原性,作还原剂。浓硫酸与铜反应除了表现氧化性,还表现酸性。

  (4)酸本身可以和金属发生反应表现出氧化性,为什么说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这里的强表现在什么哪里?

  [讲解] 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Cu是H之后较不活泼的金属元素,稀硫酸不能与Cu反应。实验证明,浓硫酸能把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之后的金属(除Pt,Au)氧化成金属硫酸盐,浓硫酸本身被还原生成SO2。盐酸和稀硫酸具有氧化性,但不能和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之后的金属反应。【顺藤摸瓜】请同学们写出浓硫酸与汞反应、与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设问】Cu,Hg,Ag是H之后的较不活泼的金属,那么H之前的金属是否就更容易被浓H2SO4氧化呢?

  [结论]浓硫酸可以氧化大多数金属,生成物中金属显高价,同时生成二氧化硫。常温Al,Fe钝化。

  [讲述]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教师启发钝化在实际中的应用:铝铁容器盛装浓硫酸。

  [过渡]蔗糖炭化中的刺激性气味?

  ②浓硫酸与某些非金属反应:

  C+2H2SO4(浓)加载中...CO2↑+2SO2↑+2H2O

  2H2SO4(浓)+S====3SO2↑+2H2O

  [问题] 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某些非金属,又能氧化大多数金属,那么能否氧化具有还原性的化合物呢?如实验室为什么不用浓H2SO4制取及干燥H2S?

  ③氧化某些还原性化合物:

  2NaI+H2SO4(浓)===Na2SO4+I2+SO2↑+2H2O;H2S+H2SO4(浓)==S↓+SO2+2H2O

  说明:浓硫酸不能和亚硫酸及其盐反应,原因是相邻价态不反应。

  [问题]为什么浓、稀H2SO4性质有这么大差别呢?

  +6

  [分析]浓H2SO4的氧化性由其分子中S(最高价)引起。稀硫酸也有氧化性,如Zn+2H+====Zn2++H2↑,由H+表现,而Cu+H2SO4(稀)不反应。可见,H+的氧化性比高价S的氧化性弱且还原产物不同。

  [小结]略

  [作业]P89 4 、5 、7

  〖板书设计〗

  第四节 硫酸、硝酸和氨

  二、硫酸的氧化性

  1、浓硫酸的特性

  (1)难挥发性—制挥发性酸;(2)吸水性;(3)脱水性

  2、强氧化性:Cu+2H2加载中...O4(浓)====Cu(SO4)2+加载中...O2↑+2H2O

  〖教后记〗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5

  —、气体摩尔体积

  一、教材分析:

  气体摩尔体积是在学习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学习的,它将气体的体积和气体的物质的量联系起来,为以后学习气体参加反应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2、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3、掌握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从分析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入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通过设置问题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进行归纳,体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对结论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和气体摩尔体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感受科学的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气体摩尔体积

  教学难点: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气体摩尔体积。

  四、教学过程

  【引入】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中,常常用到气体,而测量气体的体积往往比称量质量更方便。那么气体体积与它的物质的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气体体积与其物质的量之间的桥梁——气体摩尔体积。

  二、气体摩尔体积

  【教师活动】播放电解水的实验视频。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

  1、阅读教材P13 —P14科学探究的内容,并填空。

  (1)实验中的现象:两极均产生气体,其中一极为 氢气,另一极为氧气,且二者体积比约为 。

  (2)

  质量(g)物质的量(mol)氢气和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氢气氧气从中你会得出结论: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1molO2和H2的体积。

  2、下表列出了0℃、101 kPa(标准状况)时O2和H2的密度,请计算出1 mol O2、H2的体积。从中你又会得出什么结论?

  物质物质的量(mol)质量(g)密度(g·L-1)体积(L)O211.429H210.0899结论: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

  【过渡】1mol任何气体在同温、同压条件*积几乎相等,1mol固体或液体是否也类似的关系呢?【问题】下表列出了20℃时几种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请计算出1 mol这几种物质的体积。

  密度/g·cm-3质量/g体积/cm3Fe7.86Al2.70H2O0.998H2SO41.83

  结论:在相同条件下,1mol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化学*衡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5)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学设计 (菁选5篇)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学设计1

  一、设计思想

  对照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具体内容是:了解化学研究的对象;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激发化学的学习兴趣;了解化学的基本学法。基于上述教学目标,鉴于传统的《绪言》教学中教师灌输、教学无序、学生茫然的弊端,笔者将教材内容(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进行了合理的整合和补充,明晰了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顺序,设计出了感受化学的有趣、领略化学的神奇、了解化学的作用、回顾化学的历史、展望化学的未来、体验化学的学法六个教学主版块,各个版块用精短的过渡语言相连,使彼此顺承自然、融为一体,其间,贯穿了实验观察、现象描述、阅读教材、思考辩论、表达交流等学生活动,通过学生的参与,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体现"民主、*等、对话、协商"的新课程理念。

  二、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都市的夜幕下,霓虹闪烁;欢乐的节日里,焰火缤纷;宽阔的国道上,车辆奔驰;绿色的田野中,化肥润苗......这一切都和我们即将要学到的一门学科--化学密切相关。化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近他,认识他(板书课题)。首先,请同学们观察几个有趣的小实验(板书:化学-有趣)。

  2. 活动1:感受化学的有趣

  (1)演示1:"清水"变"牛奶"--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边演示边讲述:试管里盛装的液体,看上去像清水,将一种气体通入其中后,我们发现,原先澄清的液体变浑浊了,从外观上看,这浑浊的液体颇似--牛奶)。

  (2)演示2:"葡萄汁"变"红酒"--向紫色的石蕊中滴入稀盐酸(边演示边讲述:这紫色的液体很像用紫葡萄榨出的液汁,向其中滴加一种无色的液体,我们发现,"葡萄汁"变成--"红酒"了)。

  (3)演示3:玻璃棒点灯--将沾有浓硫酸和高锰酸钾粉末的玻璃棒靠近酒精灯灯焰(边演示边讲述:点燃酒精灯通常情况下是用火柴,今天老师想把玻璃棒当火柴使,能成功吗?请同学们观察)。

  过渡:刚才这三个趣味小实验都是和化学变化相关的。感受了化学的有趣,我们再来领略一番化学的神奇(板书:神奇)。

  3.活动2:领略化学的神奇

  (1)播放录像:神奇的液态氮。

  (2)教师讲述:液态氮是神奇的,不过,液态氮距离我们并不远,空气里含有大量的氮气,通过降温、加压,氮气就可以转变成液态氮。化学的神奇,不仅仅体现在它能研究已经存在的物质,还体现在它能够通过变化的手段,制造出自然界里原本不存在的物质,请看录像。

  (3)播放录像:神奇的合金。

  (4)教师讲述:形状记忆合金很了不得,在航空航天事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一定的温度下用形状记忆合金制成*,然后在低温下将天线揉成一团保存在卫星舱里,卫星进入轨道后,将天线送出舱外,由于阳光照射温度升高,天线又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领略了金属材料的神奇,我们再来一睹非金属材料的风采。

  (5)投影图片:神奇的非金属材料。

  ①神奇的斧柄(教师讲述、设问:每位登山运动员手里都拿着破冰斧,这破冰斧的斧柄就是用玻璃纤维制成的。斧柄不用金属而选用玻璃纤维,由此可见,这种玻璃纤维有什么特点--轻,强度大)。

  ②神奇的绳索(教师讲述、设问:画面上的尼龙绳直径只有6mm,但却能吊起2t重的汽车,可见这种尼龙绳--很结实,强度大,不易断)。

  ③神奇的隔板(教师讲述、设问:这是用人工的方法合成的隔板,板下烈焰喷射,板上的猫咪悠然,显然这种隔板的独特性能是--隔热)。

  ④神奇的`鸟笼(教师讲述、设问:在鸟笼外面蒙上一层透明的薄膜,然后将鸟笼置于水中,鸟儿不仅安然无恙,还在向笼外的小鱼发问:咳,新邻居,你从哪里来?同学们想想看,蒙在鸟笼外面的膜具有什么特性?--隔水透气)。

  过渡:需要注意的是,化学之所以成为一门重要的科学,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有趣和神奇,更重要的是,化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同学们带着以下两个问题去阅读教材的第三段(板书:作用)。

  4.活动3:了解化学的作用

  (1)投影思考题:

  化学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化学学科研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学生阅读、思考、交流。

  (3)师生互动:同学们说得很好,不过老师觉得,在化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方面大家谈得还不是很多。其实,只要同学们把眼光放近一点,我们还会有好多发现。大家看看自己今天穿的衣服是什么面料做成的?(棉、化纤、棉和化纤混纺)化纤是什么?化纤就是用化学的方法合成的纤维;你能说出厨房里常用的调味品吗?(味精、醋、加碘盐)味精中的谷氨酸钠、醋中的醋酸、加碘盐中的氯化钠和碘酸钾都属于化学物质;家庭装修中用到的油漆、PVC管子等装饰材料也都是化学物质;此外,常见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的轮胎,都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橡胶),对,这些橡胶也大多是用化学的方法合成的。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化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健康以及工农业生产都相关相联。

  (4)教师讲述: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具体说,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板书: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

  过渡:化学是如此的重要,如此的奇妙,但是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经过了漫长的历程,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板书:历史)。

  5.活动4:回顾化学的历史

  (1)投影:

  发现和利用了火

  陶瓷、铜器、铁器、纸、火药、酒、染料

  (2)教师讲述:古时候,人类发现并利用了火,在此之后,又陆续发现并利用物质的变化制造出了对人类生存具有实用价值的许多产品(投影陕西半坡出土古代彩陶盆图片),这是陕西半坡遗址中挖掘出的古代彩陶盆;(投影东汉酿酒图片)这是东汉时代酿酒的画像;(投影越王勾践青铜剑图片)这是卧薪尝胆故事的主人公越王勾践的青铜剑;(投影唐代蜡染屏风图片)这是唐代的蜡染屏风。虽然古时候人类已经开始接触化学、运用化学了,但对化学的认识还是肤浅的、粗糙的。

  (3)投影: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

  发现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

  (4)教师讲述:到了近代,人们对化学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投影道尔顿、阿佛加德罗的画像),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阿佛加德罗先后提出了原子、分子的学说,并用原子、分子的学说解释了一系列化学变化现象,至此,化学才真正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尽管道尔顿提出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是人们依然把原子之父的美誉送给了他,因为他为化学学科的建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之后,人们又提出了物质是由元素这一基本成分组成的观点,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还把组成物质的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了一张表(投影门捷列夫画像),经过后人的加工完善后,形成了今天的元素周期表(投影元素周期表)。

  (5)投影:

  现代:利用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进行微观的探究

  (6)教师讲述: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已经越来越深入了,现代科学家已经具备了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探究物质内部奥秘的本领,扫描隧道显微镜是一种能将观察对象放大几十万倍的先进仪器(投影苯分子、硅原子的图像照片),这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到的构成苯的粒子--苯分子的照片,这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到的构成硅的粒子--硅原子的照片。目前,化学家们正在纳米材料的研制上进行着大胆的探索(投影纳米铜的照片)。

  (7)学生思考(投影):

  通过上述化学史的简要回顾,你有了哪些想法?

  (8)学生表达:

  ①人们认识事物,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②化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③真理是在错误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

  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化学必将在改造自然造福人类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

  过渡:不过,也有人认为,化学是破坏环境的祸首,对此,你是怎么看的(板书:前景)?

  6.活动5:展望化学的前景

  (1)说说化学的功过。

  ①引导学生讨论或辩论,然后总结得出:环境恶化--不是化学惹的祸;人为因素是关键(投影)。

  ②教师讲述:其实,人类的环保意识已在逐渐增强了,比如,含磷洗衣粉对水质的影响很大,现在已经开始推广无磷洗衣粉了;以前冰箱里用的制冷剂是氟里昂,氟里昂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因此,现在已经开始推广无氟冰箱了。

  (2)展望化学的未来。

  讲师讲述:为了让化学更好地造福人类,科学家已经着手在化学工艺的改进上动起了脑筋。他们正在想方设法使化学生产变得无污染或者少污染,这种对环境没有破坏作用的化学被称之为绿色化学,可以肯定,未来化学的前景是--绿色化学在召唤;造福人类美名扬(投影)。

  过渡:有人说,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同学们赞同这个观点吗?(赞同)为什么赞同呢?(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多更好地去学习知识)。化学学习的方法和要点比较多,今天着重向同学们介绍三种方法(板书:学法)。

  7.活动6:体验化学的学法

  (1)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投影)。

  师生活动: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因此,对待化学实验,我们要予以高度的重视。观察实验现象不是看热闹,而是要看门道。比如,一开始我给同学们做的"清水"变"牛奶"的实验,仔细观察之后,我们就有必要思考,清水真正是水吗?向其中通入的气体是什么气体?为什么会出现变浑浊的现象等。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如此,对于某些图片的观察也是如此,我想利用刚才看到的一幅图片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观察习惯和分析能力。苯是一种物质,该物质由苯分子构成,这是经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几十万倍以后拍摄出的苯分子的照片,观察这幅照片,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苯分子有点像棉花、云朵;苯分子很小;苯分子之间有间隔等)

  (2)注意理解、善于记忆(投影)。

  教师讲述:化学学科有理科的推理性,也有文科的描述性,因此,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解和记忆的有机结合。对于某一化学知识,能理解则理解,暂时不能理解的我们可以用记忆的方法把知识贮存起来。比如,氧气、水、二氧化碳的化学符号分别是O2、H2O、CO2(投影),现阶段我们还无法理解这些符号的含义,但是我们可以先把他们记住,等学到第四单元的课题4时,我们就能理解其具体的含义了。

  (3)及时巩固、加深认识(投影)。

  教师讲述:化学有易懂、易忘、易错三个特点,也就是说,听时容易懂,过后容易忘,考时容易错。应对易懂、易忘的法宝是什么呢?就是及时巩固、减少遗忘。每一节化学课过后,同学们都要用几分钟时间把当天所学内容梳理一下,该理解的理解,该记忆的记忆,该追问的追问,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你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8.活动7: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表达所学所感所悟。

  9.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是化学的入门课。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现在你们已经被师傅领进门了,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潜心修炼。祝愿同学们在化学这位新朋友的陪伴下,健康、快乐地成长!下课以后的作业是--

  10.布置作业:

  (1)点燃一根蜡烛,把观察到的现象用文字记录下来。

  (2)预习第一单元课题1。

  附:板书设计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物质组成、结构、 有趣;神奇;作用;

  -化学-

  性质、变化规律 历史;前景;学法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学设计2

  第一单元 课题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生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2.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3. 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课题分析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起始学科,而本课题又是化学的第一课题,能否上好这一节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问题,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同时也感受到许多美好的愿望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而是要靠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劳动逐步实现的。由此产生了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教材抓住这种情感,导出了“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并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语言,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题不同于以往教材中的绪言课,属于非知识性教学,其编写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生活走进化学。这就为教师创设了较大的教学空间和教学自由度。教学中,建议通过趣味性实验、图片、影像资料、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等创设教学情境,使每个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世界,从而产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加深对化学的了解。设计思路教师引导学生做趣味 学生看书上的彩图, 学生看录像带,

  性实验,激发学生学 感知到化学真奇妙。 初步感知化学的

  习化学的兴趣。 重要性。

  带着问题,学生看书, 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 假设“没有化学”,

  知道什么是化学,化 些与化学有关的例子。 让学生预测世界将变

  学与人类的关系。 初步感知“观察”在学 成什么样子,进一步

  习化学中的重要性。 感知化学的重要性。

  指导化学学习的方法和要求。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前准备课前在一张纸上用无色酚酞写上“化学”两字,将纸张贴在黑板中央。让学生将碱溶液喷向白纸,出现红色的“化学”两字。导入要求学生看教材中猫插图、图1—9及1—10看图片思考这些精美的图片都与化学密切相关,都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特殊材料产生的神奇效果。这节课,我将与大家一起走进化学世界,领略化学魅力创设情境(引导发现)):走进化学世界(或幻灯片):走进化学世界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1. 什么是化学?2. 化学与人类的关系?阅读教材后,分小组讨论,交流对化学的认识。普通铜制品和纳米铜的性质与用途,提高学生对“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认识。从人类衣、食、住、行的角度,列举大量的事实,说明化学与人类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让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深入探究:如果没有了化学,彩图中的猫、小鸟、汽车等将会怎样变化?小组讨论,提交结论。归纳总结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学习方法1. 勤思考、敢提问、善交流、常总结。2. 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务求实。

  活动与作业1. 阅读“绿色化学”。2. 预习课题2。板书设计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 什么是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2.化学与人类的关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3.化学学习方法。(1) 勤思考、敢提问、善交流、常总结。(2) 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务求实。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学设计3

  一、设计思想

  对照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具体内容是:了解化学研究的对象;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激发化学的学习兴趣;了解化学的基本学法。基于上述教学目标,鉴于传统的《绪言》教学中教师灌输、教学无序、学生茫然的弊端,笔者将教材内容(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进行了合理的整合和补充,明晰了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顺序,设计出了感受化学的有趣、领略化学的神奇、了解化学的作用、回顾化学的历史、展望化学的未来、体验化学的学法六个教学主版块,各个版块用精短的过渡语言相连,使彼此顺承自然、融为一体,其间,贯穿了实验观察、现象描述、阅读教材、思考辩论、表达交流等学生活动,通过学生的参与,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体现"民主、*等、对话、协商"的新课程理念。

  二、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都市的夜幕下,霓虹闪烁;欢乐的节日里,焰火缤纷;宽阔的国道上,车辆奔驰;绿色的田野中,化肥润苗......这一切都和我们即将要学到的一门学科--化学密切相关。化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近他,认识他(板书课题)。首先,请同学们观察几个有趣的小实验(板书:化学-有趣)。

  2. 活动1:感受化学的有趣

  (1)演示1:"清水"变"牛奶"--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边演示边讲述:试管里盛装的液体,看上去像清水,将一种气体通入其中后,我们发现,原先澄清的液体变浑浊了,从外观上看,这浑浊的液体颇似--牛奶)。

  (2)演示2:"葡萄汁"变"红酒"--向紫色的石蕊中滴入稀盐酸(边演示边讲述:这紫色的液体很像用紫葡萄榨出的液汁,向其中滴加一种无色的液体,我们发现,"葡萄汁"变成--"红酒"了)。

  (3)演示3:玻璃棒点灯--将沾有浓硫酸和高锰酸钾粉末的玻璃棒靠近酒精灯灯焰(边演示边讲述:点燃酒精灯通常情况下是用火柴,今天老师想把玻璃棒当火柴使,能成功吗?请同学们观察)。

  过渡:刚才这三个趣味小实验都是和化学变化相关的。感受了化学的有趣,我们再来领略一番化学的神奇(板书:神奇)。

  3.活动2:领略化学的神奇

  (1)播放录像:神奇的液态氮。

  (2)教师讲述:液态氮是神奇的,不过,液态氮距离我们并不远,空气里含有大量的氮气,通过降温、加压,氮气就可以转变成液态氮。化学的神奇,不仅仅体现在它能研究已经存在的物质,还体现在它能够通过变化的手段,制造出自然界里原本不存在的物质,请看录像。

  (3)播放录像:神奇的合金。

  (4)教师讲述:形状记忆合金很了不得,在航空航天事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一定的温度下用形状记忆合金制成*,然后在低温下将天线揉成一团保存在卫星舱里,卫星进入轨道后,将天线送出舱外,由于阳光照射温度升高,天线又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领略了金属材料的神奇,我们再来一睹非金属材料的风采。

  (5)投影图片:神奇的非金属材料。

  ①神奇的斧柄(教师讲述、设问:每位登山运动员手里都拿着破冰斧,这破冰斧的斧柄就是用玻璃纤维制成的。斧柄不用金属而选用玻璃纤维,由此可见,这种玻璃纤维有什么特点--轻,强度大)。

  ②神奇的绳索(教师讲述、设问:画面上的尼龙绳直径只有6mm,但却能吊起2t重的汽车,可见这种尼龙绳--很结实,强度大,不易断)。

  ③神奇的隔板(教师讲述、设问:这是用人工的方法合成的隔板,板下烈焰喷射,板上的猫咪悠然,显然这种隔板的独特性能是--隔热)。

  ④神奇的`鸟笼(教师讲述、设问:在鸟笼外面蒙上一层透明的薄膜,然后将鸟笼置于水中,鸟儿不仅安然无恙,还在向笼外的小鱼发问:咳,新邻居,你从哪里来?同学们想想看,蒙在鸟笼外面的膜具有什么特性?--隔水透气)。

  过渡:需要注意的是,化学之所以成为一门重要的科学,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有趣和神奇,更重要的是,化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同学们带着以下两个问题去阅读教材的第三段(板书:作用)。

  4.活动3:了解化学的作用

  (1)投影思考题:

  化学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化学学科研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学生阅读、思考、交流。

  (3)师生互动:同学们说得很好,不过老师觉得,在化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方面大家谈得还不是很多。其实,只要同学们把眼光放近一点,我们还会有好多发现。大家看看自己今天穿的衣服是什么面料做成的?(棉、化纤、棉和化纤混纺)化纤是什么?化纤就是用化学的方法合成的纤维;你能说出厨房里常用的调味品吗?(味精、醋、加碘盐)味精中的谷氨酸钠、醋中的醋酸、加碘盐中的氯化钠和碘酸钾都属于化学物质;家庭装修中用到的油漆、PVC管子等装饰材料也都是化学物质;此外,常见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的轮胎,都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橡胶),对,这些橡胶也大多是用化学的方法合成的。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化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健康以及工农业生产都相关相联。

  (4)教师讲述: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具体说,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板书: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

  过渡:化学是如此的重要,如此的奇妙,但是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经过了漫长的历程,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板书:历史)。

  5.活动4:回顾化学的历史

  (1)投影:

  发现和利用了火

  陶瓷、铜器、铁器、纸、火药、酒、染料

  (2)教师讲述:古时候,人类发现并利用了火,在此之后,又陆续发现并利用物质的变化制造出了对人类生存具有实用价值的许多产品(投影陕西半坡出土古代彩陶盆图片),这是陕西半坡遗址中挖掘出的古代彩陶盆;(投影东汉酿酒图片)这是东汉时代酿酒的画像;(投影越王勾践青铜剑图片)这是卧薪尝胆故事的主人公越王勾践的青铜剑;(投影唐代蜡染屏风图片)这是唐代的蜡染屏风。虽然古时候人类已经开始接触化学、运用化学了,但对化学的认识还是肤浅的、粗糙的。

  (3)投影: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

  发现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

  (4)教师讲述:到了近代,人们对化学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投影道尔顿、阿佛加德罗的画像),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阿佛加德罗先后提出了原子、分子的学说,并用原子、分子的学说解释了一系列化学变化现象,至此,化学才真正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尽管道尔顿提出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是人们依然把原子之父的美誉送给了他,因为他为化学学科的建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之后,人们又提出了物质是由元素这一基本成分组成的观点,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还把组成物质的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了一张表(投影门捷列夫画像),经过后人的加工完善后,形成了今天的元素周期表(投影元素周期表)。

  (5)投影:

  现代:利用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进行微观的探究

  (6)教师讲述: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已经越来越深入了,现代科学家已经具备了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探究物质内部奥秘的本领,扫描隧道显微镜是一种能将观察对象放大几十万倍的先进仪器(投影苯分子、硅原子的图像照片),这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到的构成苯的粒子--苯分子的照片,这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到的构成硅的粒子--硅原子的照片。目前,化学家们正在纳米材料的研制上进行着大胆的探索(投影纳米铜的照片)。

  (7)学生思考(投影):

  通过上述化学史的简要回顾,你有了哪些想法?

  (8)学生表达:

  ①人们认识事物,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②化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③真理是在错误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

  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化学必将在改造自然造福人类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

  过渡:不过,也有人认为,化学是破坏环境的祸首,对此,你是怎么看的(板书:前景)?

  6.活动5:展望化学的前景

  (1)说说化学的功过。

  ①引导学生讨论或辩论,然后总结得出:环境恶化--不是化学惹的祸;人为因素是关键(投影)。

  ②教师讲述:其实,人类的环保意识已在逐渐增强了,比如,含磷洗衣粉对水质的影响很大,现在已经开始推广无磷洗衣粉了;以前冰箱里用的制冷剂是氟里昂,氟里昂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因此,现在已经开始推广无氟冰箱了。

  (2)展望化学的未来。

  讲师讲述:为了让化学更好地造福人类,科学家已经着手在化学工艺的改进上动起了脑筋。他们正在想方设法使化学生产变得无污染或者少污染,这种对环境没有破坏作用的化学被称之为绿色化学,可以肯定,未来化学的前景是--绿色化学在召唤;造福人类美名扬(投影)。

  过渡:有人说,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同学们赞同这个观点吗?(赞同)为什么赞同呢?(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多更好地去学习知识)。化学学习的方法和要点比较多,今天着重向同学们介绍三种方法(板书:学法)。

  7.活动6:体验化学的学法

  (1)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投影)。

  师生活动: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因此,对待化学实验,我们要予以高度的重视。观察实验现象不是看热闹,而是要看门道。比如,一开始我给同学们做的"清水"变"牛奶"的实验,仔细观察之后,我们就有必要思考,清水真正是水吗?向其中通入的气体是什么气体?为什么会出现变浑浊的现象等。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如此,对于某些图片的观察也是如此,我想利用刚才看到的一幅图片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观察习惯和分析能力。苯是一种物质,该物质由苯分子构成,这是经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几十万倍以后拍摄出的苯分子的照片,观察这幅照片,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苯分子有点像棉花、云朵;苯分子很小;苯分子之间有间隔等)

  (2)注意理解、善于记忆(投影)。

  教师讲述:化学学科有理科的推理性,也有文科的描述性,因此,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解和记忆的有机结合。对于某一化学知识,能理解则理解,暂时不能理解的我们可以用记忆的方法把知识贮存起来。比如,氧气、水、二氧化碳的化学符号分别是O2、H2O、CO2(投影),现阶段我们还无法理解这些符号的含义,但是我们可以先把他们记住,等学到第四单元的课题4时,我们就能理解其具体的含义了。

  (3)及时巩固、加深认识(投影)。

  教师讲述:化学有易懂、易忘、易错三个特点,也就是说,听时容易懂,过后容易忘,考时容易错。应对易懂、易忘的法宝是什么呢?就是及时巩固、减少遗忘。每一节化学课过后,同学们都要用几分钟时间把当天所学内容梳理一下,该理解的理解,该记忆的记忆,该追问的追问,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你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8.活动7: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表达所学所感所悟。

  9.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是化学的入门课。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现在你们已经被师傅领进门了,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潜心修炼。祝愿同学们在化学这位新朋友的陪伴下,健康、快乐地成长!下课以后的作业是--

  10.布置作业:

  (1)点燃一根蜡烛,把观察到的现象用文字记录下来。

  (2)预习第一单元课题1。

  附:板书设计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物质组成、结构、 有趣;神奇;作用;

  -化学-

  性质、变化规律 历史;前景;学法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学设计4

  一、设计思想

  对照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具体内容是:了解化学研究的对象;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激发化学的学习兴趣;了解化学的基本学法。基于上述教学目标,鉴于传统的《绪言》教学中教师灌输、教学无序、学生茫然的弊端,笔者将教材内容(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进行了合理的整合和补充,明晰了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顺序,设计出了感受化学的有趣、领略化学的神奇、了解化学的作用、回顾化学的历史、展望化学的未来、体验化学的学法六个教学主版块,各个版块用精短的过渡语言相连,使彼此顺承自然、融为一体,其间,贯穿了实验观察、现象描述、阅读教材、思考辩论、表达交流等学生活动,通过学生的参与,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体现"民主、*等、对话、协商"的新课程理念。

  二、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都市的夜幕下,霓虹闪烁;欢乐的节日里,焰火缤纷;宽阔的国道上,车辆奔驰;绿色的田野中,化肥润苗......这一切都和我们即将要学到的一门学科--化学密切相关。化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近他,认识他(板书课题)。首先,请同学们观察几个有趣的小实验(板书:化学-有趣)。

  2. 活动1:感受化学的有趣

  (1)演示1:"清水"变"牛奶"--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边演示边讲述:试管里盛装的液体,看上去像清水,将一种气体通入其中后,我们发现,原先澄清的液体变浑浊了,从外观上看,这浑浊的液体颇似--牛奶)。

  (2)演示2:"葡萄汁"变"红酒"--向紫色的石蕊中滴入稀盐酸(边演示边讲述:这紫色的液体很像用紫葡萄榨出的液汁,向其中滴加一种无色的液体,我们发现,"葡萄汁"变成--"红酒"了)。

  (3)演示3:玻璃棒点灯--将沾有浓硫酸和高锰酸钾粉末的玻璃棒靠近酒精灯灯焰(边演示边讲述:点燃酒精灯通常情况下是用火柴,今天老师想把玻璃棒当火柴使,能成功吗?请同学们观察)。

  过渡:刚才这三个趣味小实验都是和化学变化相关的。感受了化学的有趣,我们再来领略一番化学的神奇(板书:神奇)。

  3.活动2:领略化学的神奇

  (1)播放录像:神奇的液态氮。

  (2)教师讲述:液态氮是神奇的,不过,液态氮距离我们并不远,空气里含有大量的氮气,通过降温、加压,氮气就可以转变成液态氮。化学的神奇,不仅仅体现在它能研究已经存在的物质,还体现在它能够通过变化的手段,制造出自然界里原本不存在的物质,请看录像。

  (3)播放录像:神奇的合金。

  (4)教师讲述:形状记忆合金很了不得,在航空航天事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一定的温度下用形状记忆合金制成*,然后在低温下将天线揉成一团保存在卫星舱里,卫星进入轨道后,将天线送出舱外,由于阳光照射温度升高,天线又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领略了金属材料的神奇,我们再来一睹非金属材料的风采。

  (5)投影图片:神奇的非金属材料。

  ①神奇的斧柄(教师讲述、设问:每位登山运动员手里都拿着破冰斧,这破冰斧的斧柄就是用玻璃纤维制成的。斧柄不用金属而选用玻璃纤维,由此可见,这种玻璃纤维有什么特点--轻,强度大)。

  ②神奇的绳索(教师讲述、设问:画面上的尼龙绳直径只有6mm,但却能吊起2t重的汽车,可见这种尼龙绳--很结实,强度大,不易断)。

  ③神奇的隔板(教师讲述、设问:这是用人工的方法合成的隔板,板下烈焰喷射,板上的猫咪悠然,显然这种隔板的独特性能是--隔热)。

  ④神奇的鸟笼(教师讲述、设问:在鸟笼外面蒙上一层透明的薄膜,然后将鸟笼置于水中,鸟儿不仅安然无恙,还在向笼外的小鱼发问:咳,新邻居,你从哪里来?同学们想想看,蒙在鸟笼外面的膜具有什么特性?--隔水透气)。

  过渡:需要注意的是,化学之所以成为一门重要的科学,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有趣和神奇,更重要的是,化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同学们带着以下两个问题去阅读教材的第三段(板书:作用)。

  4.活动3:了解化学的作用

  (1)投影思考题:

  化学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化学学科研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学生阅读、思考、交流。

  (3)师生互动:同学们说得很好,不过老师觉得,在化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方面大家谈得还不是很多。其实,只要同学们把眼光放近一点,我们还会有好多发现。大家看看自己今天穿的衣服是什么面料做成的?(棉、化纤、棉和化纤混纺)化纤是什么?化纤就是用化学的方法合成的纤维;你能说出厨房里常用的调味品吗?(味精、醋、加碘盐)味精中的谷氨酸钠、醋中的醋酸、加碘盐中的氯化钠和碘酸钾都属于化学物质;家庭装修中用到的油漆、PVC管子等装饰材料也都是化学物质;此外,常见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的轮胎,都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橡胶),对,这些橡胶也大多是用化学的方法合成的。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化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健康以及工农业生产都相关相联。

  (4)教师讲述: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具体说,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板书: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

  过渡:化学是如此的重要,如此的奇妙,但是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经过了漫长的历程,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板书:历史)。

  5.活动4:回顾化学的历史

  (1)投影:

  发现和利用了火

  陶瓷、铜器、铁器、纸、火药、酒、染料

  (2)教师讲述:古时候,人类发现并利用了火,在此之后,又陆续发现并利用物质的变化制造出了对人类生存具有实用价值的许多产品(投影陕西半坡出土古代彩陶盆图片),这是陕西半坡遗址中挖掘出的古代彩陶盆;(投影东汉酿酒图片)这是东汉时代酿酒的画像;(投影越王勾践青铜剑图片)这是卧薪尝胆故事的主人公越王勾践的青铜剑;(投影唐代蜡染屏风图片)这是唐代的蜡染屏风。虽然古时候人类已经开始接触化学、运用化学了,但对化学的认识还是肤浅的、粗糙的。

  (3)投影: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

  发现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

  (4)教师讲述:到了近代,人们对化学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投影道尔顿、阿佛加德罗的画像),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阿佛加德罗先后提出了原子、分子的学说,并用原子、分子的学说解释了一系列化学变化现象,至此,化学才真正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尽管道尔顿提出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是人们依然把原子之父的美誉送给了他,因为他为化学学科的建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之后,人们又提出了物质是由元素这一基本成分组成的观点,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还把组成物质的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了一张表(投影门捷列夫画像),经过后人的加工完善后,形成了今天的元素周期表(投影元素周期表)。

  (5)投影:

  现代:利用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进行微观的探究

  (6)教师讲述: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已经越来越深入了,现代科学家已经具备了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探究物质内部奥秘的本领,扫描隧道显微镜是一种能将观察对象放大几十万倍的先进仪器(投影苯分子、硅原子的图像照片),这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到的构成苯的粒子--苯分子的照片,这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到的构成硅的粒子--硅原子的照片。目前,化学家们正在纳米材料的研制上进行着大胆的探索(投影纳米铜的照片)。

  (7)学生思考(投影):

  通过上述化学史的简要回顾,你有了哪些想法?

  (8)学生表达:

  ①人们认识事物,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②化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③真理是在错误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

  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化学必将在改造自然造福人类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

  过渡:不过,也有人认为,化学是破坏环境的祸首,对此,你是怎么看的(板书:前景)?

  6.活动5:展望化学的前景

  (1)说说化学的功过。

  ①引导学生讨论或辩论,然后总结得出:环境恶化--不是化学惹的祸;人为因素是关键(投影)。

  ②教师讲述:其实,人类的环保意识已在逐渐增强了,比如,含磷洗衣粉对水质的影响很大,现在已经开始推广无磷洗衣粉了;以前冰箱里用的制冷剂是氟里昂,氟里昂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因此,现在已经开始推广无氟冰箱了。

  (2)展望化学的未来。

  讲师讲述:为了让化学更好地造福人类,科学家已经着手在化学工艺的改进上动起了脑筋。他们正在想方设法使化学生产变得无污染或者少污染,这种对环境没有破坏作用的化学被称之为绿色化学,可以肯定,未来化学的前景是--绿色化学在召唤;造福人类美名扬(投影)。

  过渡:有人说,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同学们赞同这个观点吗?(赞同)为什么赞同呢?(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多更好地去学习知识)。化学学习的方法和要点比较多,今天着重向同学们介绍三种方法(板书:学法)。

  7.活动6:体验化学的学法

  (1)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投影)。

  师生活动: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因此,对待化学实验,我们要予以高度的重视。观察实验现象不是看热闹,而是要看门道。比如,一开始我给同学们做的"清水"变"牛奶"的实验,仔细观察之后,我们就有必要思考,清水真正是水吗?向其中通入的气体是什么气体?为什么会出现变浑浊的现象等。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如此,对于某些图片的观察也是如此,我想利用刚才看到的一幅图片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观察习惯和分析能力。苯是一种物质,该物质由苯分子构成,这是经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几十万倍以后拍摄出的苯分子的照片,观察这幅照片,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苯分子有点像棉花、云朵;苯分子很小;苯分子之间有间隔等)

  (2)注意理解、善于记忆(投影)。

  教师讲述:化学学科有理科的推理性,也有文科的描述性,因此,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解和记忆的有机结合。对于某一化学知识,能理解则理解,暂时不能理解的我们可以用记忆的方法把知识贮存起来。比如,氧气、水、二氧化碳的化学符号分别是O2、H2O、CO2(投影),现阶段我们还无法理解这些符号的含义,但是我们可以先把他们记住,等学到第四单元的课题4时,我们就能理解其具体的含义了。

  (3)及时巩固、加深认识(投影)。

  教师讲述:化学有易懂、易忘、易错三个特点,也就是说,听时容易懂,过后容易忘,考时容易错。应对易懂、易忘的法宝是什么呢?就是及时巩固、减少遗忘。每一节化学课过后,同学们都要用几分钟时间把当天所学内容梳理一下,该理解的理解,该记忆的记忆,该追问的追问,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你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8.活动7: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表达所学所感所悟。

  9.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是化学的入门课。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现在你们已经被师傅领进门了,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潜心修炼。祝愿同学们在化学这位新朋友的陪伴下,健康、快乐地成长!下课以后的作业是--

  10.布置作业:

  (1)点燃一根蜡烛,把观察到的现象用文字记录下来。

  (2)预习第一单元课题1。

  附:板书设计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物质组成、结构、 有趣;神奇;作用;

  -化学-

  性质、变化规律 历史;前景;学法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在小学自然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现在作为一门独立的“化学”猝然客人类似学习,大家会提出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绪言从大家的亲身感受,提出了很多饶有趣味,并带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指出这些并非都是一些美好的愿望,它们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引导大家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科学,它们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接着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化学学科和现代科技成果,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教学思路:

  教材创设了一些情景,从殷实的史实出发,展示了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我们要仔细地阅读认真的品味,初步从化学、技术、社会这三者的密切关系中领悟化学学习的价值,建立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责任感。

  中考分析:

  本课题重点引入了什么是化学,为什么学化学,这是学习化学必须弄清楚的最基本知识,并贯穿了学习的全过程,是中考必考的重点。中考热点为化学研究的对象、作用及发展史。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我将和大家一起进行一次奇异的旅行——走进化学世界。(喷字呈现“化学”二字)去领略化学带给我们的震撼!

  如果说,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艺术使人浪漫;……。那么我要说,化学使人梦想成真!

  在古代,人们梦想像鸟儿一样,身生双翅,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

  在近代,人们梦想像千里眼、顺风耳一样,与远方亲人“天涯若比邻”;梦想能够亲眼观看,微观世界的奇异景象……

  化学就是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的“魔法石”!

  金属的冶炼,使人们拥有了制造飞机、汽车等崭新代步工具的材料,让人们 “周游世界”的梦想成真;光导纤维的制造,使人们体验到“视频聊天”的快乐,让人们 “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真!

  同学们,你有怎样的梦想呢?

  学生:(在现代,我们梦想天更蓝、水更清,物质更丰富,生活更美好;我们渴望揭开生命的奥秘,改变人类的基因,使人类更聪明、更善良;梦想发明新药物,解除病人的痛苦,使人类延年益寿、长命百岁;梦想变废为宝,让废弃的塑料垃圾变成燃料,让汽车在天空翱翔;)

  我也曾梦想有一件特殊材质制成的衣服,它可以自动调节温度,冬暖夏凉,它可以随着光的强度改变颜色,在烈火中它是避火衣,在大海中它是救生圈……!


化学*衡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6)

——二力*衡教学反思 (菁选5篇)

二力*衡教学反思1

  本节课首先通过四个具体的例子,采用小组讨论,大组汇报的方法由学生分析总结出*衡状态和二力*衡的结论,然后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得出二力*衡的条件,这是本节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同时辅以联系生活实际,如:用相同大小的力拉静止在地面的同学,得知:二力*衡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关于这一点大多数学生是容易接受的。为了完整地认识二力*衡,物体的运动状态应为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是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受力状况。在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时,如果通过力的示意图,帮助学生去分析受力情况,学生会更容易接受。

  本节课,我通过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让学习好的先掌握,然后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利用“生帮生”提高更多学生的参与。对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并通过例子,结合力的示意图去理解掌握,我只讲10分钟,然后留下25分钟的时间去探究分析。但在练习题的安排上,备课时还要做到由简到难,层层递进。总体感觉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是比较满意的。

二力*衡教学反思2

  二力*衡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衡的概念,通过实验与思考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二力*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基础加以运用,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走下讲台,听到同行们的赞扬:“好”,学生的心声:“这节课时间过得太快了”。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一方面可以拓展课堂时空,使学习不仅是一堂课所学内容,它打开了学生的视野,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过去、现在、将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采摘。另一方面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给予肯定和赞扬,给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曾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游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拔河比赛游戏,让学生在动感情趣中进入物理世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这也是注重过程,注重体验的表现。多y体辅助教学,能使抽象问题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形象地表达出来,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生劳逸结合,始终保持旺盛的情趣,并结合图文,充分展现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不能比拟的,对学生理解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符合初中学生的心里特征,学生非常积极地参与和投入。

  然而,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我原有的能力已不能满足新课程度的要求,要日日充电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既要注重各种单项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又要着于整体的效应,使各种能力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教学过程才能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力。

二力*衡教学反思3

  《二力*衡》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衡的概念,通过实验与思考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二力*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基础加以运用,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走下讲台,听到同行们的赞扬:“好”,学生的心声:“这节课时间过得太快了”。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一方面可以拓展课堂时空,使学习不仅是一堂课所学内容,它打开了学生的视野,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过去、现在、将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采摘。另一方面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给予肯定和赞扬,给每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曾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趣味游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拔河比赛游戏,让学生在动感情趣中进入物理世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这也是注重过程,注重体验的表现。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抽象问题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形象地表达出来,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生劳逸结合,始终保持旺盛的情趣,并结合图文,充分展现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不能比拟的,对学生理解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符合初中学生的心里特征,学生非常积极地参与和投入。

  然而,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我原有的能力已不能满足新课程度的要求,要日日充电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既要注重各种单项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又要着于整体的效应,使各种能力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教学过程才能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力。

二力*衡教学反思4

  本节课首先通过四个具体的例子,采用小组讨论,大组汇报的方法由学生分析总结出*衡状态和二力*衡的结论,然后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得出二力*衡的条件,这是本节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同时辅以联系生活实际,如:用相同大小的力拉静止在地面的同学,得知:二力*衡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关于这一点大多数学生是容易接受的。为了完整地认识二力*衡,物体的运动状态应为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是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受力状况。在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时,如果通过力的示意图,帮助学生去分析受力情况,学生会更容易接受。

  本节课,我通过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让学习好的先掌握,然后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利用“生帮生”提高更多学生的参与。对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并通过例子,结合力的示意图去理解掌握,我只讲10分钟,然后留下25分钟的时间去探究分析。但在练习题的安排上,备课时还要做到由简到难,层层递进。总体感觉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是比较满意的。

二力*衡教学反思5

  二力*衡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衡的概念,通过实验与思考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二力*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基础加以运用,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走下讲台,听到同行们的赞扬:“好”,学生的心声:“这节课时间过得太快了”。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一方面可以拓展课堂时空,使学习不仅是一堂课所学内容,它打开了学生的视野,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过去、现在、将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采摘。另一方面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给予肯定和赞扬,给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曾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游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拔河比赛游戏,让学生在动感情趣中进入物理世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这也是注重过程,注重体验的表现。多y体辅助教学,能使抽象问题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形象地表达出来,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生劳逸结合,始终保持旺盛的情趣,并结合图文,充分展现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不能比拟的,对学生理解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符合初中学生的心里特征,学生非常积极地参与和投入。

  然而,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我原有的能力已不能满足新课程度的要求,要日日充电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既要注重各种单项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又要着于整体的效应,使各种能力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教学过程才能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力。


化学*衡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7)

——初中化学个人教学总结 (菁选5篇)

初中化学个人教学总结1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四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通过一学期来的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教育教学,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注重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重视双基教学,夯实学生基础,培养学生的化学素质。

  重视双基教学,夯实学生基础,让学生从基础着手,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学期的化学课教学,使学生能掌握本学期化学课本的知识内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注意培养学生的化学素质。化学知识靠日积月累,化学素质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要靠不断的渗透与熏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经常地灌输化学的学习方法、分析方法、渗透化学知识、化学技能和技巧。化学教学中,要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起来,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不断进行的教育教学中,学生在不知不觉地自觉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学习和分析方法,去理解知识,分析许多实际问题。如有关环保问题、生态问题、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等,同学们都能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

  二、激发兴趣,树立信心

  九年级化学是启蒙课程,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的培养尤为重要,在第一节课,我首先出示一块手帕,让大家猜想:用火点燃后会是什么样子?同学们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烧坏了,我微笑着没有说话,把一块手帕在酒精灯上点燃,熊熊大火持续了1分钟左右,火灭了,手帕完好无损,同学们惊呆了。紧接着,我又变了几个小魔术:魔棒点灯、藏猫咪、清水变牛奶等,同学们强烈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我将他们带入化学的.王国。接下来,我就说,同学们我从不打听大家以前的学习成绩,化学是一门新课程,不存在什么基础,在我的化学课堂不存在什么差生。化学是理科,但比数学、物理要好学的多,是理科中的文科,让学生消除恐惧心理,只要想学好化学,从这堂课开始,你就能学好,大家有信心么?同学们就举起有力的拳头,高喊有;就在这一声响亮的回答中,我和这些同学的合作就建立起来了,我们的命运就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

  三、精心准备好每一堂课,提高教育教学水*。

  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和敬业精神,精心准备好每一堂课,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和教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题,上课时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仅能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点,更能运用知识解决学习、生活和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技能、技巧,提高分析、归纳及综合运用能力。这样使教学相长,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而且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法水*和能力。

  四、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

  化学课的学习具有与其它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虽然是理科学科,在某种程度上却具有文科学科的一些特点,比如,许多的化学知识点需要机械性记忆和理解记忆;同时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一定要以科学的态度来认真做好化学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的技能、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以提高学习成绩,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重视作业的布置、检查、批改和讲评,注意学生的学情和信息反馈,及时讲评,以增强作业效果。同时,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多耐心、少埋怨,放下教师架子,与学生共同商讨学习化学的好方法、好点子、好主意、好想法,再把它们推荐介绍给学生

  回顾我的教学工作,我一直以来都能全身心地付出,虽然伴随着很多挫折和无奈,但更多的是成功的喜悦和满足。从中我深深的体会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学海无涯,艺海无边。今后,我要进一步加强自己的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做一个教育事业这块沃土上勤耕不辍的孺子牛。

初中化学个人教学总结2

  xx学年,我们学校初三化学学科在中考中取得了区里第六名的优秀成绩,这与学生的努力以及教师的辛劳是分不开的。以学校实际出发,注重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提高,努力提高合格率,争取较高优秀率。为了能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将工作总结如下:

  ①.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考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

  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②.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今年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③.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今年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教学大纲(化学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学校虽然还么有实施化学新课程标准,但老师们都已开始研究新课程的特点,因此,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要提前在初三化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⑤.强化教学过程的相互学习、研讨。听完课后能与上课老师及时进行交流,提出不足之处,以求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⑥.加强实验教学,中考试题中,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及复习中加强了这一部分的力度,因而这一部分相对得分较高。

  ⑦.理直气壮抓好学有余力、有特长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给有特长的学生创造发展个性的氛围,鼓励他们冒尖,脱颖而出,为将来培养专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⑧.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成长。首先要扎扎实实抓各学段的合格率,这样才能提高初中毕业合格率,最后取得高的升学率及较好的优秀率。

  通过大家共同努力,xx学年初三化学取得了这么优秀的成绩,今年我们将继续保持,做好工作计划,并争取更大的进步。

初中化学个人教学总结3

  本期我担任三个班化学教学工作,化学总复习是中学化学学习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巩固基储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化学总复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高考成绩。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我把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研究信息,看准方向

  怎样着手进行化学总复习,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是刚刚进入高三的同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教师在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会出潜在的导向作用,看准复习方向,为完成复习任务奠定基础。

  1.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因此我与其他高三化学教师仔细分析了近几年来课改区的高考试题,结合历年来湖南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如对比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因此在我校暑期举行的教师业务考试当中我与其他同备课组的化学老师全部获得优异成绩。

  2.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熟悉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难度,有利于增强复习的目的性。

  3.熟悉考试大纲。考纲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因此在12月我省考试大纲公布之后,我与备课组老师仔细研究,并准备在今后教学中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二、抓纲务本,摆正关系

  进入高三化学教学,很容易走进总复习的怪圈:“迷恋”复习资料,陷入“题海”。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效果不佳。对此,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1.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化学总复习中的抓纲务本就是指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过复习,使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习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以复习资料代替教材。通常的做法是精选一套复习资料(我校以《名师导学》)作为主要参考书,供整理知识、练习使用,在复习的过程中应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

  2.重视基础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基础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基础,能力就缺少了扎根的土壤。通常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成五大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如对化学概念、理论的复习,要弄清实质和应用范围,对重点知识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要反复记忆不断深化,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则应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归纳,使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结构化、规律化,从而做到在需要时易于联系和提取应用。同时注意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如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电离方程式以及化学式、结构式、电子式等),规范语言文的表达能力,力争使基础知识和技能一一过手。

  3.练习量和复习效率的关系。练习是化学总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再学习、再认识过程,也是促进知识迁移、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练习量必须合理,以保证质量为前提,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和陷入“题海”。因此我与同备课组老师基本每周都精心准备了一张周练卷;每单元准备了单元过关测试卷。

  三、多思善想,提高能力

  化学总复习的范围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佳复习效果,只能采用科学的方法,在教师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都必须开动脑筋,多思善想。

  1.精读教材,斟句酌。

  系统复习,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本,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对中学(初、高中)化学知识和技能都要一一复习到位;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我们常说的考点),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结构;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用和描述要科学、准确和全面,如规范地使用化学用语,正确、全面地表达实验现象和操作要点等(尤其适合中等以下的学生);对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前因后果。如与离子反应有关的知识有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正误判断、离子共存问题、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离子的检验和推断、溶液的导电性变化等。应用性是指通过复习要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元素周期律、周期表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可以进行元素位、构、性相互推断,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比较各种性质的强弱等。

  2.学会反思,提高能力。

  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总复习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它通常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计算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和解题训练,而不是做完练习题简单地对对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进一步思考:该题考查了什么内容,其本质特征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促使知识得到不断地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等,以此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积极沟通,因材施教

  本期我所教班级中学生情况参次不齐,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有*时的正常面上的教学,有优秀生的提高,和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加强基础等不同的形式。

  1、在备课中我不但按常规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各项工作,更是认真备学生,积极在课前、课后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个性发展及思想情绪,尽可能的在课堂教学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注意创设不同的情境,诱发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创新欲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情感、思维和行为上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不断提高。

  2、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

  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与方法的辅导,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

  五、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因为是首次使用新教材,对教材的把握和知识内容体系的“度”的控制,以及教学进度的掌握均存在一定的缺憾。练习的训练量还是多了些,由于招生的原因,基础差的学生多,教学进度总是滞后,要做到段段清,节节过关就显得前宽后紧的局面。

  总之,化学总复习要为高考做好知识准备和精神准备,要有目标、有计划、讲究方法、注重落实,千方百计地提高化学总复习的效益。我们高三化学备课组始终坚守原则,争取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初中化学个人教学总结4

  在战战兢兢中又一年过去了,在这一年里,我收获颇多,既有欢笑也有泪水,付出了我的辛劳,也获得了幸福!现在我就这一年来,我的一点教育教学经验与大家分享。

  初中化学只在初三年开设,一年的时间,学生既要学习两本书的内容,又要复习参加中考,时间短任务重,因此更需要师生之间的配合。下面我就简单地从三方面总结一下。

  一、启蒙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三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我能掌握教学规律,因材施教,从开发非智力因素入手,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创造情景,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还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兴趣、最持久的兴趣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吸引力。以求学生对所学问题是否弄懂、学会,只有老师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弄明白,他们对学习才有兴趣,课堂的教学才能得到顺利进行,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调动,才能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因此,我在教学中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学生有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感觉,使新旧知识衔接好,让新知识能自然过度,为学生接受新知识作了铺垫。同时,在教学中紧扣课本,讲课时尽可能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力求学生听懂听明白,使学生既做到了深刻理解,又会灵活应用。对大部分学生坚持不讲难题、偏题,重在基础知识。教法上采用小步子,步步到位的做法,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每次测验我们都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感受到梨子味道的感觉,充分让学生感到学好化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学好化学!

  二、加强情感沟通构建和谐*等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要关爱每一个学生。情感沟通就是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细心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从本质上热爱学生。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以成绩和分数作为学生的评价标准。这不仅伤害了学生,同时也增加了师生之间的鸿沟,学生不愿意和老师进行心灵的交流,使得教学难以进行。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总是告诉学生们,对于化学科他们全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只要认真,每一个人都可以取得好成绩的。我将会在这一年里同大家一起努力的,我不希望有人掉队!对于学困生花费的时间可能更多,根据初三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发言,允许他们交流讨论,给他们机会发表不同的观点或表达某种见解,特别注意的是,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会增进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正面影响,整个课堂会因此而变得亲切、自然、愉快、顺畅,课堂气氛活而不乱。*时经常和学生沟通,适时的给与孩子激励表扬,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与之进行坦诚对话,使学生觉得教师可信、可亲,这样,在学习当中,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由喜欢老师转而喜欢老师上的课,学习兴趣就会不请自来了。这种潜移默化的情感作用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深刻了解与交流基础之上的。

  三、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我针对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我认为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抓基本基能,就是化学实验和计算,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化学个人教学总结5

  在晚上及周末的办公室值班中,本人主要承担的是我校第二教学楼电教中心办公室的值班工作。在值班期间,本人坚持一贯原则,在确保老师的多媒体授课教室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其余时间在电教中心办公室当值。主要做到维持办公室的卫生与清洁,自己做做作业或者上上网。当然,上班期间时刻准备着,不擅自离职,特别是具体的上课前后10分钟左右。这段时间是老师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出现多媒体故障的高峰期,一般他们打电话过来咨询,我都会热心地询问清楚,及时亲自跑到教室帮助其解决疑难,确保教学进度的通畅。

  3、其他电教工作方面:

  第一、协助电教老师,监督各电教员工作情况并向老师汇报

  在电教老师的指导下,除了负责组织和安排电教小组成员各项工作的实施,我还协助电教老师做好监督各电教员工作情况的工作。在大家认真负责责任区的检查与维护工作基础上,协助电教老师,坚持做好日常的电教值班工作,及时完成临时安排的电教任务,并将大家近期工作情况向老师汇报。

  第二、做好每周的活动通知及任务安排,保证信息顺畅

  做好电教组每周的活动通知及任务安排,保证信息顺畅,主要是抓好电教qq群的公告栏及飞信的消息宣传工作。一般若有临时活动通知,我都利用飞信向大家手机发送信息通知,同时更新qq群公告,对于少数用电信的电教员就用手机短信发送,保证大家之间的信心通畅。

  第三、对于一些比较重大的活动提供摄影服务,作为资料保存

  现在电教组自己拍摄的视频资料都是利用模拟录像带进行保存,主要是对于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学术报告会等重大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需要我们提供摄影服务,对于学术报告还需要负责调试话筒设备、负责灯光的控制、负责会场值班及转播等工作。

  4、工作不足之处

  学校电教中心坚持以服务学校的教学计划为中心,结合客观实际情况,我们电教员应该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协助电教部老师做好全校公共教学资源的服务、管理和维护。在本学期的工作之中,我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第一、没有做好组长的带头工作,说话体现不了威信力;

  第二、多媒体故障处理技术不够强,自身动手能力有待提高;

  第三、对责任区的检查与维护不够仔细,做事有些粗心;

  第四、电教值班经常换班,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第五、做事还不够主动,与大家欠缺必要的工作沟通。

  总的来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在电教老师的指导下,做好电教管理及电教值班工作,同时学习不怕苦、不怕累的业务精神与动手能力,树立电教责任感,积极承担任务,热心服务大家,促进我校的电教日常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化学*衡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8)

——高中化学化学*衡知识点总结 (菁选2篇)

高中化学化学*衡知识点总结1

  1.定义:

  化学*衡状态: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更组成成分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衡”,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衡状态。

  2、化学*衡的特征

  逆(研究前提是可逆反应)

  等(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动(动态*衡)

  定(各物质的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变(条件改变,*衡发生变化)

  3、判断*衡的依据

  判断可逆反应达到*衡状态的方法和依据

高中化学化学*衡知识点总结2

  1、浓度对化学*衡移动的影响

  (1)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

  都可以使*衡向正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都可以使*衡向逆方向移动

  (2)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量,由于浓度不变,所以*衡_不移动_

  (3)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果稀释溶液,反应物浓度__减小__,生成物浓度也_减小_, V正_减小__,V逆也_减小__,但是减小的`程度不同,总的结果是化学*衡向反应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和_大_的方向移动。

  2、温度对化学*衡移动的影响

  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会使化学*衡向着__吸热反应__方向移动,温度降低会使化学*衡向着_放热反应__方向移动。

  3、压强对化学*衡移动的影响

  影响规律: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会使*衡向着__体积缩小___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衡向着___体积增大__方向移动。

  注意:(1)改变压强不能使无气态物质存在的化学*衡发生移动

  (2)气体减压或增压与溶液稀释或浓缩的化学*衡移动规律相似

  4.催化剂对化学*衡的影响:由于使用催化剂对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影响的程度是等同的,所以*衡__不移动___。但是使用催化剂可以影响可逆反应达到*衡所需的_时间_。

  5.勒夏特列原理(*衡移动原理):如果改变影响*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浓度),*衡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化学*衡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9)

——高二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衡的知识点整理 (菁选2篇)

高二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衡的知识点整理1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其定量表示方法。

  2、了解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与活化能有关。

  3、知道焓变和熵变是与反应方向有关的两种因素。

  4、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和化学*衡。

  5、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和*衡的影响规律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衡理论的初步知识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基本理论。考查的知识点应主要是:

  ①有关反应速率的计算和比较;

  ②条件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判断;

  ③确定某种情况是否是化学*衡状态的特征;

  ④*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⑤*衡常数(浓度*衡常数)的含义及其表达式

  ⑥利用化学*衡常数计算反应物转化率或比较。

  从题型看主要是选择题和填空题,其主要形式有:

  ⑴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各物质的反应速率;

  ⑵根据给定条件,确定反应中各物质的*均速率;

  ⑶理解化学*衡特征的含义,确定某种情况下化学反应是否达到*衡状态;

  ⑷应用有关原理解决模拟的实际生产问题;

  (5)*衡移动原理在各类*衡中的应用;

  ⑹根据条件确定可逆反应中某一物质的转化率、*衡常数、消耗量、气体体积变化等。

  从考题难度分析,历年高考题中,本单元的考题中基础题、中档题、难题都有出现。因为高考中有几年出现了这方面的难题,所以各种复习资料中高难度的练习题较多。从新课标的要求来看,这部分内容试题应较基础,复习时应多关注生产实际,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一、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1、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通常用单位时间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是一段时间内的*均速率。固体或纯液体(不是溶液)的浓度可视为不变的常数,故一般不用固体或纯液体表示化学反应速率。用不同物质表示同一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时,其数值可能不同(因此,必须指明具体物质)。但各种物质表示的速率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2、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是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也有影响。

  (1)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只适用于气体反应或溶液中的反应;

  (2)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只适用于气体参加的反应;

  (3)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测得,其他条件不变时,温度每升高10℃,化学反应速率通常增加原来的2—4倍,经验公式: ;

  (4)使用催化剂,使原来难以进行的化学反应,分步进行(本身参与了反应,但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从而大幅度改变了化学反应速率。

  (5)此外,光、电磁波、超声波、反应物颗粒的大小、溶剂的性质等也会对化学反应速率产生影响。

  3、浓度和压强的改变仅仅改变了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温度的改变和催化剂的存在却能改变单位体积内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所占的百分数。

高二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衡的知识点整理2

  1、SO2能作漂白剂。SO2虽然能漂白一般的有机物,但不能漂白指示剂如石蕊试液。SO2使品红褪色是因为漂白作用,SO2使溴水、高锰酸钾褪色是因为还原性,SO2使含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是因为溶于不生成酸。

  2、SO2与Cl2通入水中虽然都有漂白性,但将二者以等物质的量混合后再通入水中则会失去漂白性。

  3、往某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出现浑浊的物质:

  第一种可能为与Cl-生成难溶物。包括:①AgNO3

  第二种可能为与H+反应生成难溶物。包括:

  ①可溶性硅酸盐(SiO32-),离子方程式为:SiO32-+2H+=H2SiO3↓

  ②苯酚钠溶液加盐酸生成苯酚浑浊液。

  ③S2O32-离子方程式:S2O32-+2H+=S↓+SO2↑+H2O

  ④一些胶体如Fe(OH)3(先是由于Fe(OH)3的胶粒带负电荷与加入的H+发生电荷中和使胶体凝聚,当然,若继续滴加盐酸至过量,该沉淀则会溶解。)若加HI溶液,最终会氧化得到I2。

  ⑤AlO2-离子方程式:AlO2-+H++H2O==Al(OH)3当然,若继续滴加盐酸至过量,该沉淀则会溶解。

  4、浓硫酸的作用:

  ①浓硫酸与Cu反应——强氧化性、酸性②实验室制取乙烯——催化性、脱水性

  ③实验室制取硝基苯——催化剂、吸水剂④酯化反应——催化剂、吸水剂

  ⑤蔗糖中倒入浓硫酸——脱水性、强氧化性、吸水性

  ⑥胆矾中加浓硫酸——吸水性

  5、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不一定是醛.可能是:

  ①醛;②甲酸;③甲酸盐;④甲酸酯;⑤葡萄糖;⑥麦芽糖(均在碱性环境下进行)

  6、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

  ①显两性的物质:Al、Al2O3、Al(OH)3

  ②弱酸的铵盐:(NH4)2CO3、(NH4)2SO3、(NH4)2S等。

  ③弱酸的酸式盐:NaHS、NaHCO3、NaHSO3等。

  ④氨基酸。

  ⑤若题目不指定强碱是NaOH,则用Ba(OH)2,Na2CO3、Na2SO3也可以。

  7、有毒的气体:F2、HF、Cl2、H2S、SO2、CO、NO2、NO、Br2(g)、HCN。

  8、常温下不能共存的气体:H2S和SO2、H2S和Cl2、HI和Cl2、NH3和HCl、NO和O2、F2和H2。

  9、其水溶液呈酸性的气体:HF、HCl、HBr、HI、H2S、SO2、CO2、NO2、Br2(g)。

  10、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NH3。有漂白作用的气体:Cl2(有水时)和SO2,但两者同时使用时漂白效果减弱。检验Cl2常用淀粉碘化钾试纸,Cl2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化学 菁选五篇 菁选五篇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