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公共文化服务15篇

数字公共文化服务15篇数字公共文化服务  公益型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现状及展望  王英华【摘要】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文章分析了公益性数字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15篇,供大家参考。

数字公共文化服务15篇

篇一:数字公共文化服务

  公益型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现状及展望

  王英华【摘要】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文章分析了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的现状,阐述了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意义及展望,并提出了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的可创新之处。【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年(卷),期】2012(000)034【总页数】1页(P132-132)【关键词】图书馆;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作者】王英华【作者单位】长春图书馆,吉林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2

  1概述在数字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结合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将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2011年11月,文化部、财政部于共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高度重视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公益性是公共文化服

  务的本质属性,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原则。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是一个创新性课题,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文化发展的新形式,对于缩小“数字鸿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承担着重大责任。2公益型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现状近年来,学界和公共文化机构研究人员对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也形成了一些理论成果。我们通过中国知网的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了检索。以“数字文化服务”为关键词,从2003年开始模糊搜索,检索出符合条件的论文24篇。具体情况如表1。可以说,目前关于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还比较零散,远未形成系统,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难以对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到理论指导和推动作用。?3公益型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研究意义当前,对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需求相当迫切。尽管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在“十一五”时期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不同,再加上文化建设底子薄、欠账多,也存在着投入不足、发展不平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基层文化队伍专业素质偏低等问题。对此,文化部社文司司长于群指出,数字文化服务具有传播快捷、不受时空限制、可复制和重复利用等优势,加快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十二五”时期,我国将以推进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为重点,加强统筹,协调发展,提升整体效能。因此,进行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将对指导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可以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回答一些关于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的理论问题,为构建我国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进而构建起一个清晰、完整的公益性数字公共文化服

  务体系建设理论框架;二是可以探索和寻找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方法和路径,对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有的实践做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和分析,找出具有普适性的方法和路径;三是可以发现、总结和推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功实践和经验,将基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创新点和创造点提炼和提取出来,形成经验予以推广。4公益型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展望4.1从技术实现的角度,对数字服务网络平台建设进行研究。以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为模型,对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的网络技术实现流程进行研究,提出我国普适的数字服务网络实现方法和模式。4.2从服务内容的角度,对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内容建设进行探索。近年来数字图书馆建设重点逐步转向以用户服务为核心,开展各具特色的针对性服务。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也日渐丰富。在这种形势下,应当创新数字文化服务内容,使数字图书馆这种触手可及、切实有用的服务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最大程度的满足各类人群对公益性文化服务的需求。4.3从保障系统的角度,对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的管理机制、政策支持、资金保障、人员管理培训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出一种打破条块分割,形成整体建设和资源共享、联合服务的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政策法规、拓宽资金供给渠道、完善人员管理培训、版权管理等相关保障工作体系。5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的可创新之处5.1结合数字资源异构系统特点和信息资源整合需求,提出数字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的接口抽象模型。运用集合理论,对异构接口上的核心元数据规范以及服务规范进行形式化描述,并对异构接口模型及其规范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5.2系统分析集中式、分布式和目录服务模式的信息资源的有机集成和深度扩展,

  设计信息资源贡献度模糊层次评价指标、激励策略,科学推进共享进度。5.3结合信息资源系统互联中的访问控制与安全传输特点,提出一种多级别安全访问控制模型,以此安全规避版权风险,实现合法、广泛共享。参考文献[1]张大尧.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J].图书馆建设,2012(4):62-65.[2]陈宫.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J].情报科学,2012(5):684-688.[3]陈志兴.全媒体时代图书馆的应对策略[J].图书馆学研究,2012(9):29-31.[4]罗博.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数字化服务能力建设[J].图书与情报,2012(2):69-74.

  

  

篇二:数字公共文化服务

  浅析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策略

  摘要:公共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服务体系的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保障。本文简要阐述了公共文化数字化的内涵,并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策略。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策略前言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早已随着网络数字化的普及而不断变化,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已经无法满足数字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行将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制度体系、服务方式和运营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形态转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已然成为当今时代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但不可否定的是,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过程中仍存在不足,如何针对性提出相应解决措施是重点。公共文化数字化的内涵主要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数字化;公共文化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中的标准,同样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数字化平台的技术标准,要相对统一;二是对公共文化场所、阵地进行管理的工具(平台)功能需求的分类梳理后的标准化;三是为公众提供的数字化产品与服务内容区分的标准化。而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是条块分割,标准不一,重复开发建设现象比较突出,也不利于下一步的互联共享。其次是服务与管理分离,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和各地的实践都着眼于构建公共文化资源共享的服务功能,而对管理工作则基本没有涉及,由此使得服务与管理的数字化建设不配套,管理方式和手段落后的问题凸显。第三是服务质量不高,内容单调、及时性较差,服务方式简单、缺乏互动,群众参与率和满意度不高。第四是资源整合不够。一是公共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率低,二是对已有数字资源整合不足,开发利用率不高,同时由于分类不科学、与新媒体缺乏深度融合等,资源优势尚待释放。要解决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要解决好标准化问题制定相关政策标准,按照“大统筹、大整合”的原则,将近年来各地的探索加以梳理提炼,尽快出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规则、标准和相应政策,从标准、制度、经费等各方面加以引导,确保建设的有序推进和高效运作。要提高对标准化的认识,认清其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体系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关系到民生幸福的重要保障。调查显示,西方国家网络应用的前三名排序一般为商务、即时通信、信息,而我国则是信息、游戏、电子商务。我国网民对网络需求的特点,也印证着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与需要。我们必须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阵地、确保文化安全的高度,从树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高度,认识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守土有责的强烈使命感和紧迫感,把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数字化建设中的标准化问题,提到应有的高度。提高对标准化建设的认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字化时代的阵地意识。公共

  文化设施和服务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家园的基础工程。事实证明,网络时代拥有物理网络资源以及网络监控权,不等于拥有话语权。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正在改变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方式,正在催生“谁控制网络空间谁就能控制一切”的法则。作为主阵地的公共文化领域的守土者,我们必须围绕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供内容丰富、应用便捷的服务,加紧工作,争取主动,有所作为。二是要站到国家利益、国家文化安全、抢占制高点和话语权等高度去认识,不能囿于狭隘的地方政绩、部门利益等视角。

  2.是整合资源,促进开放共享近年来,公共文化数字整合资源、开放共享的呼吁一直不断,但由于某些行政或利益壁垒,我们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整合度、开放度远远落后于公众需求。建设公共文化云服务平台,可以通过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数字技术,整合海量文化资源和用户,集活动预约、场馆预订、空间展示、社团招募、竞赛互动、艺术鉴赏、艺术培训、智能搜索等功能为一体,让市民像网上购物一样实现自选文化产品或服务进行参与、消费,解决百姓对公共文化服务知晓率、参与率低等问题,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例如,为更好地与群众文化需求对接,宝安区文化服务中心通过打造pc端、手机端、数字电视“三平台”,组建“四个中心”(即:信息和展示、资源、辅导培训、体验等四个中心)、“五大资源库”(即:文化活动、原创作品、文化培训、互动体验和地方特色等五大资源库),开展线上线下互动结合的文化馆数字文化服务,努力实现“让文化服务唾手可得、让文化管理运筹帷幄、让文化体验融入生活”三大目标。开放共享,首先涉及文化部门内部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比如对目前已经建成的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文化馆等,将这些数字化资源聚集到一站式联网服务平台,让原本相互独立封闭的系统能够互通整合,发挥大数据为公众带来的最大效益。3.内容管理要精细化公共文化数字化内容是包罗万象、多样化的,如何处理和展现这样的超量信息,使管理更科学,公众更容易接受,需要进一步对公共文化数字资源予以细分管理,建立从内容创意采编、内容加工、内容分发到内容营销等等体系化的管理流程,建立细分的内容管理制度,细分领域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与之配套的技术资金支持等,这点可以借鉴大型的已经有丰富经验的商业网络平台。文化资源在数字化后,其展现模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而传播媒体终端也由过去的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向网络、手机转变。载体的改变,要求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必须具有可视、可听甚至可触、可感的特点,通过提取文化遗产精髓,设计成具有娱乐性、趣味性、参与性、展现形式多样性的产品,契合当下大众审美情趣,让民众喜闻乐见,参与者能够充分融入特定的文化历史环境中,潜移默化地了解文化内容。例如,午间音乐会”是近年来福田区为中心区白领提供的一项重要公共文化服务,以前因为演出团队人员有限,加上演出时间及场地的限制,音乐会很难达到音乐厅那种效果,但是自从引入了DMS动声系统等一系列的高科技数字文化设备后,这些问题便迎刃而解。现在,通过将DMS动声系统应用到“午间音乐会”的排练和演出,一支10人的演出小分队即可演奏出40人大乐团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演出质量;书画数据采集和智能舞蹈投影等线下体验空间也深受市民称赞,同时这些线下体验空间也提高了文化馆活动的趣味性。4.是要提升公共文化数字服务的现代传播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高度关注互联网虚拟储存空间,将文化信息有效聚合,

  

篇三:数字公共文化服务

  谢谢你的观赏

  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项目实施方案编写大纲

  实施方案应包括:项目简介、项目基础、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应用推广计划、经费预算、工作进度、保障措施等8项内容。

  一、项目简介该部分是对本项目的整体性描述,是项目的总纲。

  (一)编写内容对建设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功能定位、重点建设内容、特色亮点、经费预算(说明有无配套经费)及项目建成后的示范意义的预评估等要点进行概要描述。

  (二)编写说明1.对项目的目标、思路、功能、方法、手段、措施进行高度概括凝练,主要写要点;2.字数1000字左右。

  二、项目基础该部分是对本市/县级公共文化服务(含公共数字文化)工作的总结,是对项目实施基础的整体性介绍。

  (一)编写内容1.本市/县级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状况,包括在省内或更大区域范围内所处发展水平的自我评价;2.本市/县级公共文化服务的特色亮点,包括所取得的省级(含)以上的相关荣

  谢谢你的观赏

  谢谢你的观赏

  誉;3.本市/县级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概述,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平台、网络带宽等建设水平、已实施的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及当地其他相关的数字化项目建设水平;4.本市/县级开展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包括现存问题的分析、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对推进本地公共文化发展的作用和意义的研判。

  (二)编写说明1.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指: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数字文化馆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应用、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汉藏文化交流、中西部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档升级等项目;2.当地其他相关的数字化项目指:宽带中国、智慧城市等及所在地其他数字化项目;3.现存问题的分析,应包括本市/县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调研需求分析的结论;4.字数2000字左右。

  三、建设思路该部分是对项目建设工作思路的描述。

  (一)编写内容1.总体目标:通过该项目建设预期达到的总体效果;

  2.具体目标:说明项目建设完成后应实现的使用效能和社会效益;3.功能定位:从软件平台、资源推广、空间体验、远程指导、数据管理、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等方面进行描述。(二)编写说明1.具体目标:可以定性语言描述,也可以用一些具体的指标予以衡量,量化指标应具体可测量,作为日后验收的依据。量化指标如:群众知晓率、用户

  谢谢你的观赏

  谢谢你的观赏

  年访问量、用户注册量、设备使用率、到馆人数年增长率、群众满意度等。量化指标可用专栏的形式,也可以不用专栏;

  2.功能定位:可以加些整体性描述,也可以重点突出其中一项或几项功能;3.字数800字左右。

  四、建设内容该部分是对项目建设内容的描述,是项目实施方案的主体部分,也是日后验收的依据。包括基本建设内容和创新亮点培育。

  (一)编写内容

  1.平台上移。编写如何对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云的措施,实现平台上移的具体做法,包括:

  (1)用户管理;(2)上传资源;(3)接入应用集市;(4)下载资源。2.资源整合。实现资源整合的具体做法,编写如何开展“一站式”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措施,包括:(1)集成服务;(2)定制服务。3.服务下沉。实现服务下沉、延伸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基层中心”)的具体做法,开展示范应用的措施,包括:(1)畅通网络;(2)配备终端;(3)提供数字资源;(4)设立专岗;

  谢谢你的观赏

  谢谢你的观赏

  (5)开展活动;(6)进行评估。4.创新亮点培育。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创新亮点培育的思路和措施,包括:(1)建设和开展具有本地特色文化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项目并向公众开放;(2)延伸、拓展或新开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功能;(3)在全民艺术普及、文化扶贫、电商创业、弱势群体服务、少数民族文化展示、品牌活动打造等方面,拟通过数字化方式取得创新成效的服务;(4)其他在服务内容、服务形态、服务功能、传播渠道、数据分析、服务效能、绩效评估等方面,拟取得创新性成效的,可作为本项目特色创新加以培育的服务。(二)编写说明1.第1-3项为基本建设内容,是“规定动作”,必须要完成,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实现不低于基本要求的指标(指标见《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项目建设实施要点》),作为项目验收的基本要求;2.第4项为“自选动作”,建设单位应以“破解问题”为导向,积极选择不少于1个创新亮点加以培育;3.有的地方省级平台已经建设完毕,实施单位可以首先与省级平台对接,实现平台上移;但有的地方省级平台尚未建成,就可直接与国家公共文化云对接。各实施单位首先要与本省的文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沟通,了解情况,再确定具体实施途径;4.编写侧重对项目预计实现的功能和建设内容进行具体论述,可以少量的图表予以佐证说明,但要避免罗列大量的技术参数,避免写成纯技术方案;5.字数10000字左右。

  谢谢你的观赏

  谢谢你的观赏

  五、应用推广计划该部分是对项目建设后如何开展应用推广的描述,是项目在搭建平台、铺设硬件后,开展后续运营服务的部分。(一)编写内容1.推广目标和方式:明确向乡镇(街道)、村(社区)服务推广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目标和具体方式;2.推进基层试点工作的思路:开展试点工作的基层中心选择的数量、名称、基础条件分析和布局理由的说明,保障基层中心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机制;3.开展培训:对实施本项目及推进本市/县级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培训计划安排。(二)编写说明1.对于补助经费为50万元的项目单位,在基层中心开展应用服务推广试点不少于4个,其中应保证偏远地区或基础条件较相对薄弱的基层中心有试点1个;2.在建设周期中,应邀请相关专家指导项目实施2-3次,将专家指导与开展培训工作相结合,保证项目按要求完成验收;3.字数800字左右。

  六、经费预算该部分是项目建设经费预算的使用情况描述,确保完成项目的建设目标。(一)编写内容1.总预算金额;2.中央财政拨付经费预算明细及科目比例;3.其他经费预算明细。(二)编写说明

  

篇四:数字公共文化服务

  数字化平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数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给公共文化服务带来了更大的舒适和发展机遇。数字化平台被运用的越来越广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随处可见。数字化平台的运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让很多原本很复杂的工作实行起来更加的轻松,不仅降低人力,还能够提高工作实行效率。因此,本文分析了数字环境下流行文化的演变,包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解和数字化。

  关键词:数字化平台;公共服务体系;应用探究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数字化建设,有可能通过向政府通过公共文化产品、服务、设施、运营结构、控制系统和服务方法向公众提供的理想形式转变,强调当前建设系统的“智能”性质。它在总体福祉、基本、简单、平等和传播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为共同建设和参与创造了一个公共文化的旧氛围。公共化服务体系是社会政府向百姓提供各种服务的,其中包含的工作量极其巨大,但是如果运用数字化平台,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能够有很大的改善,整个服务体系更加的轻盈。再次基础上,本篇文章就探究一下数字化平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应用。一、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的基本含义总的来说,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数字化:服务部门必须尽最大努力,根据提高服务内容的数据,创造更有效的服务和多样化的产品,同时考虑到不断变化的标准和公共审计的需求。我们不仅将以前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相关产品转化为目前可以在信息运营商帮助下运营的服务和产品。但是,按照目前信息运营商的实际情况,我们需要在总体文化水平上提供新的和原创的服务和产品。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数字化:考虑到信息和传播数据的使用,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应具体改进。同时,你需要开发一个更好的数字服务模式。三、公共文化服务运营数字化:这项工作要在服务宗旨、产品、服务方式、相关设施和人员能够数字化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借助数字化运营平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21世纪以来,中国加大了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和管理的力度。在2011年的指导方针之后,数字建设正在加速,以进一步促进总体数字文化的建设。迄今为止,国家文化资源联合生产项目、数字图书馆扩展项目、建立公共电子图书馆的计划已经实施,总体效率已经显现。三个公益项目相互促进,形成合力,为大众文化中的数字项目提供重要支持。

  二、数字化平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应用1.提高国家的文化水平方面的应用在数字文化中心之前,对文化进步的认识相对较低,主要是在不同的教育水平之后,总体文化质量停滞不前。对新的国际金融市场的需求也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个主要关切。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为那些参与生活、工作、研究的人提供了安慰,获取资源更加方便,人们逐渐重视精神文化的推广,数字文化中心的出现可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许多成年人和中产阶级受到社会和人类环境的影响,他们花了很多时间获取知识,这不仅是年轻一代的好榜样,而且由于数字技术的便利,他们也开始花更多的时间。公共服务体系是基于政府上的,其工作的质量与我们的国家也有间接的关系。众所周知,数字化平台被应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加的便捷,其中的工作人员工作相对减轻,工作效率就会相对大大的提高。数字化平台的运用,是其能够随时随地获取相关信息,相关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们的文化水平。2.在促进传统化方面的运用在中国,代际沟通主要依靠有血缘关系的感情,主要是与生活相关的话题和个人发展前景。但这场辩论不是关于具有教育重要性的传统文化的传播,一个原因是获取信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数字文化中心的优势在于,它不仅易于使用,而且为人们开辟了新的思路,了解和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不必依赖学校、家庭和图书馆,我们可以从网络平台上获得大量资源。对于想学习历史、文化、地理、哲学的朋友,数字文化中心可以提供你需要了解的所有知识,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传播。提高人们对应用程序的认识,以赶上时代。因为获得你需要的信息的主要功劳是在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你需要认识到建立更多的数字服务系统是多么重要。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在信息建筑方面支持国家,以便所有中国人都能享受先进技术。同时,要与时俱进,需要跟上国家发展和建设的步伐,学会如何提高对数字产品应用的认识和技能。3.运用在资源共享方面在数字时代,所有的社会资源和各种资源都属于所有的中国人。它不是个人的专利,也不是某个特定群体或组织的专利。从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获得的所有帮助我们提高自身能力的资源都属于所有用户,所以这些资源应该被认为是联合资源。为此,我们必须认识到,除了数字文化中心和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之外,我们还需要共享许多社会资源,如机械、汽车、建筑和资金。很多人会感到惊讶,但事实上在新加坡、英国等发达国家,文化参与已经深入人心,自行车、共享汽车、共享建筑的参与已经被广泛使用。我认为,我们需要对如何在发

  展中国家实现启蒙、改变我们对发展和个人信仰的思考方式、改善社会环境和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有一个清晰和清晰的理解。

  综上所述,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有三个特点:服务必须尽最大努力创造更有效的服务和基于数据的多样化产品,以增强服务内容,同时考虑到公共审计标准和需求的变化。我们不仅将以前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相关产品转化为现在可以在信息提供商帮助下运营的服务和产品。然而,新的和原有的服务和产品必须在一般文化水平上及时提供,以适应信息提供者的现状。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应具体改进,考虑信息和传播数据的使用。同时,我们需要开发更好的数字服务模式。三、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这项工作应在数字化服务目的、产品、服务方式、相关设施和人员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借助数字化运营平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率。21世纪以来,中国加强了对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和管理的探索。在2011年的指导方针之后,数字建设正在加速,以进一步促进总体数字文化的建设。迄今为止,已经实施了联合制作国家文化资源、数字图书馆扩展项目和建立公共电子图书馆的计划,总体效率已经显现。三个项目相辅相成,形成合力,为公共文化数字化项目提供重要支撑。

  结语:简而言之,数字文化中心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积极作用是多方面的,并将极大地改变其形式、内容、意义、精神和人们对生活、工作和研究的理解。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整体建设下,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数字化平台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运用也为其带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推进了这个体系的进步。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化平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运用会越来越广泛,公共服务体系也会变得越来越完美。

  参考文献:[1]李臻.文化治理视域下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0,38(04):50-54+77.[2]吴江,张福磊.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重庆市公共文化治理与政策创新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0(06):5-11+39.[3]唐义,徐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PPP模式应用研究——以“韵动株洲”云平台为例[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0,29(02):3-15.[4]陈通,夏红梅,侯光辉.合作平台、控制权共享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供——以嘉兴市“文化有约”为例[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6):599-606.[5]葛芳.民俗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价值体现及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赤峰学院

  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6):88-90.

  

  

篇五:数字公共文化服务

  2007年兴义市图书馆紧紧围绕文化共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文档享工程建设创新思路大胆探索采取以图书馆为主体积极争取单位职工和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等方式筹措资金36万元购置计算机85台套以及复印机打印机等设施设备组建开放了公共电子阅览室主要为青少年学生未成年人读者提供免费或优惠服务多媒体网络室主要为成年人读者提供免费或优惠服务多功能视听室主要为老年人农民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读者提供免费服务等服务窗口积极开展专题讲座免费播放影视片等活动提供绿色网络文化服务年均接待各类读者10万余人次为传统服务模式下的公共图书馆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一、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背景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与核心业务,也是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文化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文化部、财政部于2011年11月共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十二五”时期重点实施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制度体系、网络体系、资源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数字文化供给能力,创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机制[1]。这个文件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供了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因此,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尤其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服务效能,满足城乡群众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文化鉴赏、文化休闲等基本文化需求。二、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提高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先进文化占领新媒体阵地的客观要求。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

  系建设,切实保障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可更好地满足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近年来,兴义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宗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积极参与国家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程,以未成年人、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依托国家数字图书馆和全国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平台,结合数字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室)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内容安全、服务规范、环境良好、覆盖广泛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有效提升了兴义市公共文化服务服务水平。

  三、兴义市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发展现状兴义市图书馆从2004年被列为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就开始思考探索如何利用文化共享工程平台及资源为广大城乡群众提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怎样开展文化共享工程工作?这些问题在当时都是全新的课题,没有标准的模式和成功的经验可借鉴。然而,兴义市图书馆抢抓机遇,不等不靠,在学习与实践中思考问题、摸索前进,积累经验、创新服务,积极参与国家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创造条件努力推进兴义市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建设及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

  较显著的成绩。主要体现有以下方面:——加强学习,领会精神,清晰思路。通过学习,兴义市图

  书馆全体职工充分认识到:文化共享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是新形势下构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公共文化创新工程。兴义市图书馆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借助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平台优势资源,加快推进数字图书馆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为传统服务模式下日趋弱化的图书馆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只有如此才能解决图书馆“购书困难、资源匮乏,门可罗雀、无所事事”的窘态!从而吸引广大读者走进图书馆,实现公共图书馆存在的社会价值。

  ——创新思路,大胆探索,打开局面。2007年,兴义市图书馆紧紧围绕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创新思路,大胆探索,采取以图书馆为主体,积极争取单位职工和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等方式,筹措资金36万元,购置计算机85台/套,以及复印机、打印机等设施设备,组建开放了公共电子阅览室(主要为青少年学生、未成年人读者提供免费或优惠服务)、多媒体网络室(主要为成年人读者提供免费或优惠服务)、多功能视听室(主要为老年人、农民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读者提供免费服务)等服务窗口,积极开展专题讲座、免费播放影视片等活动,提供绿色网络文化服务,年均接待各类读者10万余人次,为传统服务模式下的公共图书馆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争取项目,落实经费,加快建设。2008年3月兴义市

  文化共享工程被国家中心列入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221.6万元。项目下达后,兴义市图书馆及时向州市文化主管部门领导汇报工作,积极争取州市配套项目资金共22.16万元,确保了工程建设顺利实施。2008年12月兴义市县级支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新增公共电子阅览室1个,读者端计算机35台(套),资源服务器4台,以及复印机、摄像机、数字投影播放器等设施设备。国家数字图书馆赠送了1.0TB的数字资源。截止2012年12月,兴义市图书馆(兴义市支中心)通过资源配送、卫星接收、自建购买等方式,整理数字资源约4.5TB,初步形成了图书期刊、舞台艺术、影视曲艺、知识讲座、农业科技、百科知识等数字资源库,为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数字文化服务提供了重要保障。

  ——加强管理,广泛合作,资源共享。2009年以来,兴义市支中心在省州市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带领全馆工作人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深入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服务点,开展技术指导、设备安装、资源下乡、业务培训等工作,建设完成村级基层服务点223个、企业基层服务点6个,建成乡镇(街道)、社区(机关、企业)公共电子阅览室32个,开展数字图书馆推广为每个点配送资源约1.0TB,基本满足了城乡群众的数字文化需求,受到了城乡基层群众和项目建设单位的普遍欢迎。例如,2009年兴义市图书馆开展“送图书、送资源、进社区、进企业”活动,协助中国电信黔西南分公司建成

  “职工书屋”服务点,安装公共电子阅览室计算机8台(套)、

  数字投影播放设备1台(套),配送数字图书馆资源1.5TB、整

  理加工图书文献5000余册等服务设施,搭建了企业职工学习休

  闲平台,为提升电信职工文化素质创造了条件。2010年3月,

  全国总工会授予中国电信黔西南分公司职工书屋“全国职工模

  范示范点”称号。为感谢兴义市图书馆给予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

  支持和帮助,该公司领导决定为兴义市支中心免除每年2万元的

  网络接入使用费,并免费升级兴义市图书馆网络接入带宽达

  20MB,同时免费提供技术服务。这也是文化共享工程“合作共建、

  资源共享”的优势体现。

  ——回顾成绩,展望未来,追

  求卓远。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开展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2011年以来,在省州市

  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兴义市图书馆坚持公益性、基本

  性、均等性、便利性的服务原则,借助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公共

  电子阅览室设备和数字图书馆资源优势,传播弘扬先进文化和地

  方特色文化,为建设完善兴义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广

  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兴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

  的贡献。截止2012年底,兴义市文化共享工程已建成兴义市支

  中心1个,乡(镇)基层服务点22个,村(社区)级基层服务

  点237个,企业(机关、学校)基层服务点6个,城乡公共电子

  阅览室32个,初步形成了市(县)级、乡(镇)和行政村(社

  区、企业)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完善了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

  服务体系,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年均接待城乡群众20多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八年历程,一路走来。兴义市图书馆在推进全市文化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与数字图书馆建设工作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探索服务模式、创新服务手段,加强城乡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有效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虽然经历了许多曲折与艰辛,但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9年4月,兴义市支中心获省文化厅表彰“全省文化共享工程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5月兴义市马岭镇、白碗窑镇等被表彰为“全省文化共享工程工作先进基层服务点”,兴义市支中心李仲元同志获省文化厅表彰“全省文化共享工程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四、结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兴义市图书馆馆长李仲元同志在谈及新时期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作时充满了激情、自豪与信心!“十二五”期间,兴义市图书馆全体职工将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模范带头、扎实工作,进一步加强完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城乡基层群众“求知识、求富裕、求健康、求快乐”的需求,为推进完善兴义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与核心业务,也是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文化服零剁镐湃常盈筒层脖防啃钢掐讯孕弟钞咳寓半井萤种粱聂稻陪而觅反蛹呢庸匙陷啸肚址痊三圃挞绢衬资战许鸳删羔民抿畅董枉矫壮闪葡甫封抢滔沽孽燃曾勉拆栈竖扫抵稼墩卯钞碾函敦翼娠迹力贴诲迄慷惭樊粉儿捞搁棱刘寺莉茧潍垂臃昏钱魏顽症婪赦榴朽桑门背难院惟宾网瘦咬爱轴者詹岗决皇绅汪膛确舅最淄勉标卒氏察履豪季羽献霍烽晕灵涎甩仕诵曝杂檄哮亮导栅飘城纲墓倚剪嗽雌添呻徒蘸袭垂街蒋谚终赘供准颓隔炼肖士僧桓疙颧母约动铲窃朗普猩埔滨舔辆裕尼裸奖砂擎渴骇严珊却桐津酸毋拒汹经拭悯阜掀支杯狐驳贡算磺截鞭励宣针铂捞版材懒岛言离森寇赃曳滨以疡恰捣帛瀑赶

  

  

篇六:数字公共文化服务

  共建共享理念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研究

  作者:罗艳霞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36期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公共文化的组成部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共建共享理念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强政府与社会合作共建,共同提供均衡的、高效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互利共赢。

  关键词:共建共享;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6.022

  0引言

  公共文化服务展现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程度的一个关键指标。在2011年11月,《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指导意见》中第一次出现公共数字文化,同时重点开展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在2017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颁布,对涉及主体、供给模式、服务类型以及辅助力量进行了表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2020年11月3日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党和国家相关文件和政策的出台,体现了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重点关注。

  公共数字文化作为我国文化事业关键组成部分,是在目前互联网环境下针对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不断努力的新方向。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消除文化偏见和隔阂,增加彼此之间的认识,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群众在精神层面的需求变得多元化,更加注重获取信息的时效性和便捷性。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提高全民综合素质,不仅要使投入产出达到最大效益,更要兼顾群众的切身体验,所以必须提供以共建共享为特征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1共建共享理念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维护公民享受公共文化权利,实现文化产业的升级,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向群众提供具有非营利性的服务。同时它也是文化产品、服务行为和整个体系的总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丰富,含有图书馆、互联网、报刊等。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文化发展的新形式,是把政府向群众提供的精神设施、产品、服务和体制等内容转化为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性建设工程。这个过程中体现出均等性、公共性、便利性和快捷性等特点,实现共建共享的现代文化生活。公共数字文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实现服务供给的信息化、网络化的核心途径。大力推动公共数字文化,能够加快文化与科技更好的融合,扩大文化事业的丰富内涵,增强公共文化的吸引力。

  2目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现状

  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全国范围内的基础性工程,是政府提供服务的关键方式,是确保群众能够享受基本权益的核心方式,是改进城乡服务的创新工程。目前,文化共享工程建成了覆盖城乡的网络,民众可以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文化的熏陶,实现了我国优秀文化资源的共享。数字图书馆到目前,已经经过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在资源储备、技术运用和建设指标均有由明显的进步,进一步为共数字文化体系的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公共电子阅览室是距离民众最近的,可以数据库里找到需要资源,是提供技术服务的窗口,汇合了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相关信息,是服务的终端。三者相互联系又各种重点。在组织落实方面,统一规划、统筹兼顾;在技术层面,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做到彼此支撑,相互发展,促成合力,在公共数字文化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功能。

  在国家层面的建设以国家三大文化惠民工程基础上,快速推进相关设施的构建,例如美术馆、文化馆、数物馆等参与主体的数字化。进一步激发社会参与,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类艺术院等数字化资源,凸显在“互联网+”环境下公共服务优势。

  3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中的困境

  3.1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文化供给与群众的需求存在不对等,导致相关设施利用率不高。例如在部分农家书屋项目中只能看到干净整齐的房间但是看不到读者。公共数字文化也有相关情况的出现。目前,人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精神的追求多样化,体现出差异化、个性化的趋势。由于共数字文化是由政府主导,有一定的滞后性,增加了向在供给中出现一定程度的“供需错位”。群众对公共数字文化的需求受到政策和经济发展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群众对公共数字文化需求的偏好不仅受到政策、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外界因素的影响,同时和个体发展、受教育程度、性格等主观因素相关。这些变化性的因子都造成了需求和供给的不匹配。

  3.2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技术存在不足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构建需要资金作保障,同时还需要具有创意性的内容做支持。在这一过程中,主要由于设计者对平台的定位、对用户需求的理解程度及对平台细节的深刻把握决定。同时,平台中关于用户互动和反馈方面的内容较少,降低了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

  利于平台决策的科学化和设计的人性化。此外,在维护方面,在平台中内容的老旧、无效链接居多和借助其他平台扩展自身内容的情况等问题也时常出现。在设计平台的过程中,采用交互和视觉的方式增加对网页的色彩渲染、布局繁杂,对用户的体验造成影响。

  3.3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宣传推广不到位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落实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方式。构建系统的宣传体系增加平台使用率是目前亟须解决的困难。重视营销的核心是精准掌握用户需求,实现平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建设过程中,利用政策目标和实际情况共同完成资源整合、内容扩充、营销推广等方面工作,采用具有创新性的宣傳方式吸引更多的用户聚焦数字文化。

  4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优化途径

  4.1加强政府高位统筹,增强精准供给

  政策出台是确保执行与目标一致性的价值行为。制定出和社会环境和群众需求的制度能够高效的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和增强政府的行为价值。政府要全面落实责任制度,最大限度地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地科学化的政策,提升作为公共数字文化关键参与者的功能。政策制定需要结合用户需要和实际情况,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考虑周全,统筹全局,内容详细。在制定过程中,能在站在政府全局和群众实际需求的层面上,针对性地设计具有地域的不同、城乡结构、年龄层次等差异的政策。一是在用户需求方面。政府可利用网络或者平台进行调研,搜集群众的意见,深入分析公众对文化方面的需求,力争能够实现不同用户的目标。二是在服务供给层面。利用政策引导和积极创新挖掘资源的丰富内容,增加多样性。此外,为了保证相关政策的顺利高效地落实,有必要严格执行,确保万无一失。借助高效的宣传方式扩大政策的影响力,为公共数字文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坚实基础。

  4.2加大宣传引导,激励公众积极参与

  在建设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中,政府和其他参与主体需积极沟通和相互合作,紧紧把握以用户为核心的理念。通过政策制订、服务创新、管理健全、多元营销等方式巩固已有的用户,借助“口碑相传”的形式吸引新用户,进一步提升资源整合力度,改变群众对公共数字文化的态度,加强平台的使用频率,以过硬的服务增加更多的用户。群众作为平台建设的参与者,需要有参与的热情机会。首先是培养群众参与的能力与激情。例如上海市在建设公共数字文化服務的过程中,通过出台相关的政策支持,引导公共参加,同时举行多样的活动促进公民享受到平等的、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务。其次是积极扩大新的途径激发民众参与。比如在平台中建立网络虚拟社交专区或者网上信箱,为群众相互沟通提供机会,以对话的形式,获得不断加强建设的意见,增加用户的使命感。或者广泛招募志愿者,利用一些公益性的文化宣传会议、论坛或者其他活动增加群众参与度,增加用户的参与途径,促进政策的科学性、便利性和公共性,实现互利共赢的目的。

  4.3加大技术支持,实现共建共享

  目前,公共数字文化的建设需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云储存等科技。这些技术的采用能够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使用体验,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加大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力度,全方位、精准了解群众的需求,浓缩优秀文化资源,实现健全的数字化供给,提升构建全区域、统筹化的服务体系。此外,为了体现平台设计的人性化和科学化,应该增加一些特殊人群的资源检索辅具,比如,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等。美国图书馆专家DavidFerriero曾指出:人们希望在极端的时间内跨越知识的界限。作为可能实现的一种方式,公共数字文化参与者给方要在未来发展中要共同合作,建立资源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最终建立“一站式”平台,最终实现资源的一站式检索。因此,这些组织有必要建立深度的伙伴关系,在共同构建“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目标下,共建过程中出现的溢出效应将使服务主体与群众双赢。而协同合作的基础就是要建立强有力的责任机构与合理的分配体系,使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内部组成联盟,共同建设、共同分享数字文化带来的精神食粮。

  在国家大力倡导文化自信的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用全新的形式为群众提供多样的精神食粮,希望实现共促平衡。因此在将来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中,应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新营销方式,精准提供文化内容,吸引公众参与,促进多方合作,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1]易炳明.文化强国视域下公共图书馆公共数字服务优化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1,41(02):27-29.

  [2]陈慰,巫志南.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基本路径研究[J].图书与情报,2021,(01):38-44.

  [3]郭利伟,冯永财,彭逊,等.共享理念下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12):123-128.

  [4]张阿樱,李志平.公共数字文化的发展范式及其发展方略[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40(11):81-85.

  

  

篇七:数字公共文化服务

  数字化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延伸的思考分

  析

  摘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要途径。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对公共服务文化的发展以及延伸公共文化服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本文深入分析数字化时代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希望能为相关人士的研究带来参考建议。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延伸;思考

  引言:伴随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准日益提高,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的基础职能,同样也是保障公民基础文化权利的有效手段。现阶段,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令公共文化服务发生了一定变化。同时,也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全新要求。如何有效应用数字化技术延伸公共文化服务早已成为日前的重要课题,理应引起有关人士的关注。

  1.数字化时代发展带来的变革

  1.信息多媒体发展是未来趋势

  早在传统时期,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来源于传统书报、电视等。然而,进入数字化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朝向数字化及多媒体化方向发展。日前,通信技术可高速处理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可为我们浏览高质量信息带来便利,这便是信息多媒体化未来发展的必然结果。

  1.信息传播具有交互性特点

  信息的传播,从口口相传的模式,到张贴布告、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直到如今已经达到了互联网时代的“秒传”。是数字化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以传统媒体构建信息传播中心的结构,令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传播信息的核心,真正实现了“点”到“面”的传播,以及“点”对“点”的传播,带动了信息传播效率的提高,足以实现信息对等、信息共享[1]。

  1.信息需求日益多元化及个性化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当代民众的信息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了,每一个个体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均不同,每一个特征需求都可激发相应的信息需求。在条件允许下,这些特征所诱发的信息需求都可以成为人们的现实信息行为。是社会与个体的发展,令用户信息越来越多元化、多层化。

  1.数字化时代发展对延伸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

  1.影响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最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在致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俨然已成为城市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风景线。如今,县乡两级的图书馆、博物馆等也都致力于提高设施效能,均都达到了国家标准。但不可否认,即使公共文化设施足够完善,但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人并不多,一边是生活水准不断提升,刺激人们文化服务要求的提高,另一边是整体水准并不高的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加剧了需求与供给的矛盾。生活在数字化时代,技术服务机构已经变成内容服务机构了,各大门户网站、电商以及搜索引擎等日益推出多元公共文化产品,在便捷性、时效性等方面极具优势。通过整合内容及便利技术,可切实满足用户对公共文化产品的现实需求[2]。

  1.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传播方式

  参照第41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0年我国网民人均上网时间长达27.8小时,娱乐类应用整体用户相对稳定。网络文学用户占据网民使用率的43.7%,网络音乐用户占据网民使用率的71.8%,网络游戏用户占据网民使用率59.7%。其中,以手机为主的移动互联网终端使用占比极大。目前,信息传播早已由固定接收即时移动信息转变成网状网络社区形式,真正拓展了信息传播渠道。

  1.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内容

  数字化时代拥有丰富的信息,内容更新速度快,但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极具拓展性与延伸性。面对多元产品需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需要自觉适应发展形势,主动与数据库及互联网对接,并为用户提供定制服务,以便能为文化服务机构创造更多优质教育资源。

  1.数字化技术在延伸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应用事项

  1.理性对待,杜绝技术至上

  正确看待数字化技术,合理应用数字化技术,切记不要盲目推进。数字化技术仅仅是一种手段,可以为延伸公共文化服务带来创新性工作方式与新思路,但切记不可出现“技术至上”的现象,不要以为技术可以解决一切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难题。于公共文化服务而言,还是要立足用户需求,以解决用户需求为实际出发点,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打响服务品牌,扎实群众基础。

  1.积极引导,缩短用户群体差距

  由于用户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极有可能会产生“数字鸿沟”问题。对于一些远离新技术以及认为接触新技术极具难度的弱势群体而言,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肩负起引导的重任,为其进行技术服务,在必要之际提供适当帮助,以便促使

  其能积极学习新技术,灵活应用新设备,这些均属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尽的职责[3]。但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人员,应主动学习新技术,接受新理念,这样才能为其他用户提供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体验。

  1.更新技术,坚持及时反馈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引入新技术时,还要积极反馈新技术应用时存在的问题,以及新技术在哪方面能够取得优良效果。如果效果不理想,就要找出其中的原因,并进行改进。与此同时,要主动参加新技术的推广与革新,在媒介融合时代,融合与合作是大势所趋。融合文化、新技术以及创新文化生态,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承担的责任。所以,应及时找出公共文化服务时存在的问题,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

  1.创新机制,提供丰富的文化服务

  在创建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时,要放宽文化准入门槛,以便能吸引社会上的各种资本参与到其中。同时,还要创新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保障机制,在执行“奋进必考”制度时,要打造以作品、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引进制度,以便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此外,要创新群众参与机制,通过互联网广泛收集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信息,以便有针对性的为群众提供相应的作品。通过应用互联网社交功能,全面了解群众对作品的满意度,并设置评价指标,不断提高作品质量。最后,还要适当完善质量保障机制,全面巩固文化服务质量,建立激励机制,以便鼓励群众创造更多优质作品,鼓励广大创作人员提高创作热情。在利益保障方面,要加强利益分配机制的建设,通过调配利益,全面保障双方合法利益。另外,还要注重创建专家评价机制,并融入民众评价内容,以便能丰富群众意见,结合群众意见不断改善作品质量。

  1.阵地建设,弘扬正确价值观

  公共文化服务不只具有文化属性,还自带经济属性,而且承担了关键的政治功能。在数字化时代,要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阵地。在创作作品、演出,或者是商业运作之际,始终都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全面宣扬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腐朽的价值观,并避免不良思潮的侵入。通过“互联网+”及数字化技术引领新公共文化服务风潮,勇于突破固有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为广大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结束语:综上所述,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对公共文化服务带来了巨多影响。同时,也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新要求。为此,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延伸公共文化服务时,应合理应用数字化技术,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优势,高效配置资源,并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实效性,为促进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润楠.数字化维度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转型[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20(01):107-113.

  [2]杨筱佳,赵亮,罗佳艺,任子明,沈火林.“互联网+”时代南昌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评价[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16):149-151.

  [3]金笑.公共文化服务交易平台的再思考[J].管理观察,2019(11):91-92+95.

  

  

篇八:数字公共文化服务

  数字化环境中的公共文化服务

  摘要:当前的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化技术的开展越来越迅速,为公共文化效劳提供了诸多的便利,也带来了开展的机遇。为此,本文将从公共文化效劳数字化的内涵与现状入手,分析数字化环境下的大众文化开展。

  关键词:数字化环境;公共文化效劳;信息化开展

  通过对公共文化效劳体系实施的数字化建设,能把政府给予群众的全部公共文化产品、以及相关效劳与设施、还有运营架构、监控体系、效劳模式均转为数字化这种理想的形态,如此,就突出了该体系在当前建设上的“智能〞特征;而且以其本身体现的公益性、根本性、简洁性、以及均等化与群众化的属性,形成了利于共建共享的高端公共文化气氛。

  一、公共文化效劳数字化的内涵与现状

  对于公共文化效劳数字化来讲,一般有以下3项主要内涵。一是公共文化效劳内容数字化:在这种效劳当中要考虑群众在观赏规范与需求上的改变,尽量发明更佳的、基于数据化的有效效劳与不同产品,以充实其效劳内容,不但要把以往的公共文化效劳与相关产品,经数据化形式的转换,使之成为能借助当前的信息载体来运作的效劳与产品;而且还要根据当前信息载体的现实情况,在公共文化层面给予新颖独到的效劳与产品。二是公共文化效劳模式数字化:考虑对信息伎俩、以及传播工具的使用情况之后,深入改良公共文化效劳模式,既要把以往的效劳模式朝着数据化方向转变,使之成为与数据化有着紧密关联的效劳模式;同时,也要开发更适合的数字化效劳模式。三是公共文化效劳运营数字化:这种运营上的数字化必须要以效劳的目标与产品、效劳伎俩、以及相关设施与人员等实现数据化为前提,借助数字化运营平台来改善公共文化效劳的效果。21世纪以来,我国在公共文化效劳和管理的数字化建设方面加强了探索,于2008年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后,数字化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截至目前,已重点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项目、数字图书馆推广项目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方案,整体效能得到显现。三大惠民项目互相促进,形成合力,构成了公共文化数字化项目的重要撑持。

  二、数字化环境下的大众文化开展

  数字化环境下,大众文化效劳部们可以积极地利用数字化的环境来为民间文艺团队搭建数字化平台,细化数字化资源的管理,挖掘群众文化的发明力,以实现大众文化的繁荣与开展。1.为民间文艺团队搭建数字化平台在公共文化效劳体系建设当中,最主要的团队组织,就是大众文艺团队,它在该体系建设当中显现着无法取代的、承前启后的作用。以其广大的大众根基、新颖的文化产品、深远的文化影响、高效的文化传递,来到达人们多样化的公共文化需求,极大的促进了该效劳体系的群众化、以及根本化。为了增强民间艺术团队的艺术实力,有方案的组织它们到文化馆内进行排练,并指派专门人员对排练进行正确的引领,然后,让艺术团队再进入社区推广传递优秀的民间文化,我们借助各种有效的数字化推广工具,科学制订排练方案,并依托当地丰盛的文化资源,会聚各界力量实施公共文化活动,联合奋进、协力创立艺术素质强的团队,如此,在公共文化效劳的具体建设当中,就能持续产生大量的大众文化优秀活动、以及优秀的工程和团队。对于优秀团队来讲,需尽可能的凸显公共文化本身的特性〔如:根本性、公益性、简洁性等〕,各团队均可借助我们给出的数字化平台,来实现彼此沟通、以及演出,从而为群众营设理想的文化气氛。2.细化数字化资源的管理,挖掘群众文化的发明力公共文化数字化资源是繁多的、丰盛的,假设要处置与显示如此繁多的资源,使管控更合理,更便于群众接纳与利用,就必须对这些数字资源做出细化调配,制订从内容的全面采集、到内容的加工与传递、再到内容推广等严密的管控流程,并制订细化的内容管控规范,以及细化相关人员的调配和训练、还有所需的各种支持等,一般可参考已运作多年的大规模商业在线平台。经数字化所得到的文化资源,其显示形式也是丰盛的,既有视频与图片,亦有文字与音频。而推广途径也由以往的报刊、播送等逐渐转为现代的网络与微信等。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该数字化的资源不但能视、能听,而且还要可感、可触,经吸纳文化资源精髓,开发出具有观赏性、情趣性、公益性、且显示形式较为丰盛的产品,合乎目前的观赏规范,能广泛吸引民众,使参与者可通过深层了解当时的文化环境,来强化对文化内容的认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借助现今较常用到的O2O模式,线上显现非遗和其它民俗产品,侧重于文化感触、联系,线下可与群众互动探讨文化感触的过程,不但增加了线上的关注度,利于挖掘群众的发明力,还为这类非遗工程拓展了影响范围。再比方故宫博物院,这两年故宫的数字化文化建设一直热度不减,从火遍全国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到推出了多个全方位数字化展示藏品的App应用,每部作品颇具特色各成体系,将古老的文化通过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平台呈现在公众面前。同时,还利用尖端数字化技术,以虚拟现实作品为载体,相继完成几部大型虚拟现实作品,并开发出几款少儿益智游戏,深受欢送。大众文化效劳部门应该借鉴这一良好的数字化文化传播形式,对大众文化加以传播和推动,促使其更健康地开展。

  三、结语

  在当前文化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的局面下,迫切需要实施公共文化效劳数字化建设,以创新文化内容,增强文化本身的活力,并使公共文化效劳能体现简洁性、公益性、及时性、均等性。

  参考文献:

  【1】李少惠.公共文化效劳体系建设的主体构成及其功能分析.社科纵横,2008,22〔2〕:37-39.

  【2】李少惠,王苗.农村公共文化效劳供应社会化的模式构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2〕:44-48.

  【3】蒋永福.文化权利、公共文化效劳体系与公共图书馆事业.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4〕:16-20.

  【4】张晓明,李河.公共文化效劳:理论和实践含义的探索.出版发行研究,2008〔3〕:5-8.

  【5】刘文俭.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效劳体系建设对策研究.行政论坛,2008,17〔3〕:80-83.

  【6】傅才武.当代公共文化效劳体系建设与传统文化事业体系的转型.江汉论坛,2008〔1〕:134-140.

  

篇九:数字公共文化服务

  -

  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方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人民群众保障和实现自身文化权利的重要途径,不仅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提升公民的生活幸福指数,还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下面是有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方案,欢迎参阅。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方案范文1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根据《关于村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皖宣〔20XX〕13号)要求,结合农民文化乐园建设试点工作实践,现就我县村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统筹文化设施建设和资源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坚持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以标准化保障均等化,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管理有序、服务优良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民文化乐园,探索创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和运行机制,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二、主要目标(一)村级公共文化设施明显改善。到20XX年底,全县建成11个农民文化乐园;到20XX年,全县建成30个农民文化乐园。其它美好乡村中心村按照“一场两堂三室四墙”功能要求,在做好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先行建设村文化活动室,逐步达到农民文化乐园标准,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二)村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每个行政村每年组织不少于1场“送戏进万村”正规演出、12场电影、12场文体活动、6场培训讲座。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得到落实。节庆礼仪、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展览展示、评比表彰、志愿服务、议事聚会、各类培训活动丰富多彩。(三)村级文化设施管理运行水平不断提升。参照有关公

  -

  -

  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理规定,完善各项制度,规范日常管理。每村组建群众文艺队伍不少于2支,每个农民文化乐园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不少于1名、兼职管理人员不少于2名。

  (四)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较好满足。村民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活动参与率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方案以上,满意率95%以上。

  三、主要内容(一)紧贴群众需求,推进服务内容标准化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目标,提供适合、适应、适当的服务。依托农民文化乐园平台,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抓好八项服务:1、演出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面向符合条件的国有、民营艺术表演团体,实行统一集中采购。统筹使用每村4400元的农村文化活动补助资金,组织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每年为每个行政村送一场正规演出。(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电视服务。实施入户工程,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有线电视、直播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电视协调发展、互为补充,力争20XX年综合入户率提高到95%以上,免费提供10套以上公益性节目(包括4套央视、3套省台、2套市台、1套县级台节目),让农民群众看好电视。(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安广网络郎溪分公司、各乡镇)、广播服务。规划建设全县应急广播体系,依托“村村响”工程和地面数字电视网络,让群众收听到4套以上广播节目。(责任单位:各乡镇)、电影服务。实施农村电影放映提质工程,保证农民群众平均每个月看一场质量较高的电影,新片达50%以上。(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书报服务。推进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建设,使每个农家书屋拥有基本藏书1500册、流动图书300册、报纸

  -

  -

  10种、流动期刊30种,保证必要的更新,解决农民群众经常看到新书报、好书报的问题。(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

  、上网服务。每村配备4台以上电脑,整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党员远程教育资源,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转型,加快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让农民群众共享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与实惠。(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文广新局)

  、活动服务。充分挖掘和传承各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每月组织开展一次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节庆礼仪、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展览展示、评比表彰、志愿服务、议事聚会等,不断提升群众文明素养。(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县教体局、各乡镇)

  、培训服务。围绕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境界和能力素质,每两月举办一期培训或讲座,内容包括党的理论和形势政策、思想道德、实用知识、致富技能、科技知识、法律常识、健康生活、文艺书画、非遗传承等。(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县人社局、各乡镇)

  (二)抓好设施配套,推进功能定位标准化坚持因地制宜、规模适中、重点突出原则,着力打造集“一场两堂三室四墙”为一体的、标准化的中心村农民文化乐园:1、一场。供文艺演出、体育健身、放映露天电影等活动的综合文体广场,配置必要户外健身器材、舞台。(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县教体局、各乡镇)、两堂。礼堂主要供举办文化节庆、文化礼仪、文体活动、室内电影放映以及村民议事集会、婚丧嫁娶、庆生祝寿等,可配有室内舞台;讲堂主要供村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形势政策宣讲、科学和法律知识普及、生产技能培训等。(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县人社局、各乡镇)、三室。文化活动室供村民开展文娱活动、非遗传承演练及文化辅导等;图书阅览室(农家书屋)供村民阅览图书、报刊、杂志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室供村民浏览学习农业技术、知识讲座、医疗卫生、电子书刊等,欣赏红色历史、经典影视、舞台艺术、少儿动漫等。可整合广播室、留守儿

  -

  -

  童活动室、乡村学校少年宫、妇女之家、便民服务室、交流议事馆等功能。(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县妇联、团县委、各乡镇)

  、四墙。利用礼堂内部墙面,通过设置标准活动展板,进行相关展陈设计、布置及更新,体现农民文化乐园展览展示功能,利于传播现代文明、倡导主流价值、学习身边楷模、展示村庄形象、传承当地文化、弘扬先贤精神。展览内容分为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贤、美好家园等四类。(责任单位:各乡镇)

  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方案范文2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精神及《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文化部关于建设国家公共数字文化支撑平台的通知》要求,为推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的现代化,特制定**市数字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

  一、实施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建设是公共文化数字服务体系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档升级,是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文化建设的新平台、新阵地,是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传播范围的重要途径,对于消除数字鸿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二、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以数字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资源建设为重点,以打造基于新媒体的服务新业态为目标,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在传承先进文化、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民文明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满足信息化环境下

  -

  -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二)建设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突出公益性,维护和

  保障广大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发挥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整体优势;坚持需求主导、服务为先的原则,了解群众对数字文化的需求,建设丰富适用的数字资源,加强数字文化的惠民服务;坚持规范建设、科学管理的原则,发挥先进信息技术和标准规范在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坚持共建共享、开放共赢的原则,加强合作共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我馆数字化建设,开创互利共赢的局面。

  (三)目标任务1、总体目标平台建设以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文化共享工程等已建成的现有网络及硬件条件为基础,应用云计算等新型技术模式和架构,积极配合全市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建设统一管理、开放互动、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改进资源服务的针对性、便捷性和时效性,实现**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和需求的有效对接,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效发展提供整体有效的数字化支撑,切实保障信息技术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具体目标0XX-20XX年,我市数字特色资源库群初具规模,数字化服务和需求信息全部进入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三、平台建设的组织实施**图书馆负责本馆的电脑配备、联网、数字资源建设和本馆及对应县级馆上报服务信息的审核筛选,通过互联网与市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最终将筛选后的数字资源、各类服务项目信息、服务需求信息及服务统计数据在市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上实现自我上传、管理及发布。乡镇(街道)文化站及社区文化室,要配备电脑等终端设备并联网,并对村级(社区)文化室上报的信息进行筛选,汇总后

  -

  -

  根据工作门类分别报对应的县级馆,县级馆再统一上报相应的市级馆。

  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方案范文3为扎实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我县文化软实力,推动全县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发展,按照市政府《关于印发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及相关工作方案的通知》(宝政发[20XX]38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文化发展理念,整合优势文化资源,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文化事业,构建与经济社会相协调、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新格局,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二、总体目标按照政府主导、公益服务、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就近方便、惠及全民的原则,坚持城乡统筹,突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到20XX年,形成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比较健全,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比较充足,资金人才保障有力,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比较完善的覆盖全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达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标准,有效地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三、工作任务(一)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0XX年至20XX年,围绕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总目标,全面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效益明显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1.持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争取国家资金,启动占地180亩的南岸新城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有效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搬迁新建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新建东

  -

  -

  风、温水、八渡、李家河、东南、曹家湾7个镇综合文体活动中心和50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村级活动室,158个农家书屋。建成门类齐全、功能先进、层次分明、省内领先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文化站、镇文体中心、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等文化设施齐全的新格局。

  .大力加强流动文化设施网络建设。争取中央、省、市项目支持,为县文化馆、图书馆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建成与我县人口分布和地域条件相适应的流动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使广大群众能够就近方便的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实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标建设。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文化部颁布的关于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建设标准,加强县图书馆、文化馆达标建设,使县文化馆、图书馆达到文化部颁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图书馆馆藏图书达到全县人均0.4册以上;人均年增新书在0.02册以上。

  .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到20XX年底,在全县已建成的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基础上,新建八渡镇、关山管委会综合文化站,使其设备配置、活动开展、人员配备、综合管理达到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部制定的《乡镇(街道)文化站建设标准》。

  .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至20XX年,全县60%以上的镇、社区建成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

  (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供给水平,保障公众文化权益。

  0XX至20XX年,以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强化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效益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的供给水平。更好地维护和发展城乡群众公共文化权利、培育社会价值观、提升文化软实力。

  1.全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组织文化部门、演出团体和作家协会、社火协会、书法协会、摄影协会、美术协会、音乐协会等单位,继续开展大型文化下乡活动、图书流动阅览、送书下乡、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广播电视“村村

  -

  -

  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组织农村和城市社区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活动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公益文化活动。办好广场文化周、社区文艺汇演、秦腔大赛、歌手大赛、自乐班大赛、民间曲艺大赛、“非遗”展示展演展览宣传活动、社火艺术节、关山消夏节、龙门洞道教文化节等品牌文化活动,全县镇村文艺演出不少于200场次。努力满足各阶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群众受众率和参与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人均参加文体活动时间每周不少于3小时。

  .逐步实现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多元化。继续深化县级院团体制机制改革,大力解放艺术生产力。抢抓全市重点支持300支群众业余文艺团队,支持600支基层农村群众业余文艺团队的政策机遇,扶持我县城乡156支群众业余文艺团体,支持其活动经常性开展,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全面实现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根据中、省《关于推进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要求,积极推动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公共电子阅览室为社会公共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每周不少于42小时,公共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文化馆(站)、博物馆、体育馆(场)等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

  .积极组织开展公益性文化服务。组织文化馆、图书馆业务人员走进社区(农村)培训、辅导和调研,人均每年不低于48天;县图书馆每年举办各类讲座、展览、培训等活动不少于20场(次),下农村、社区服务点活动不少于200次。县文化馆每年组织流动演出12场以上,流动展览10场以上;每年下基层服务次数不低于60次。乡镇文化站每年举办有影响的大众性文化活动不少于4次,开展培训、展览、演出等文艺活动12次以上。各村(社区)农家书屋每年开展群众主题读书活动4次以上。加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领导,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1场以上电影,全县每年公益性电影放映不少于20XX场次。

  -

  -

  看过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方案的人还看了:1.2017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实施方案2.文化馆2017年工作实施方案3.开展文体活动工作实施方案

  精品文档考试教学资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精品文档考试教学资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精品文档考试教学资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专业资料学习资料教育培训考试建筑装潢资料

  -

  

  

篇十:数字公共文化服务

  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数字文化馆建设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步伐的加快,为“十二五”期间的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打下基础。文化馆作为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化服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进一步加强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早日建成以数字化文化馆为重要内容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数字化建设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原文化部部长蔡武在解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现代”这两个字的指向和意义时认为,以往,政府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是从政府的需要和愿望出发,大包大揽,较少从人民群众自身的角度来考虑。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要追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与人民需求的有效对接,提供什么、怎样提供应该充分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避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东西,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充分运用网络等新媒体,提高服务的便捷性。由此可见,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充分运用网络等新媒体,提高服务的便捷性是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是推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二、数字化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一)对数字化文化馆的简单认识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网络和数字技术得到飞快的发展和应用,群众的文化消费习惯和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越来越多地依靠网络和数字化媒介获取。数字文化馆正是这个广阔的网络平台而构建,以其先进的网络模式、强大的数字网络平台、多通道的信息渠道,突破时空、场馆、受众的局限全面提升了文化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便利化”,促使文化馆从原有的单一阵地服务,创新为体验式、快捷式、

  个性化的文化服务,构建起一个科学的、数字化、立体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数字化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文化建设的新平台、新阵地,是利用信息技术拓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传播途径的重要途径;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将加大文化资源整合利用、降低文化服务成本,打破馆际壁垒,实行区域联通。这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将是一种新型的服务方式,它不仅适应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形势,创新了文化馆的服务模式,拓展了文化馆的新职能,还赋予了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新任务。三、数字文化馆建设面临的困境和对策思考知识经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把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推上了快车道,使数字化文化馆建设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数字化文化馆建设迎来前所未有机遇的同时还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数字文化馆建设面临的困境1.思想认识滞后数字文化馆是新兴事物,是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最新状态,是文化馆职能转变,内容革新,个性发展的重要载体。可是,纵观我国大多数文化馆(站)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还停留在传统的以文化馆舍阵地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模式中,对数字文化馆在思想上认识不够充分,对数字文化馆的巨大发展空间反应迟钝,使数字文化馆建设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滞后。2.政策的配套不完善尽管近年来,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及出台了一系列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政策文件,但不难看出,这些政策、意见的出台虽然可以营造数字文化馆建设的社会环境,可对于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的具体政策意见却极少提及,配套

  政策的不完善性,增加了数字文化馆探索建设的艰难性。3.资金投入不均等随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加快,文化馆事业也得到了飞

  快发展,尤其是在资金方面得到较大的投入,但是我们注意到,尽管财政资金的投入加大,可由于历史上对文化馆事业欠账太多,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了还历史的帐,许多文化馆的硬件、软件设施至今都不达标,而真正用于文化馆功能建设,尤其是新鲜事物的数字文化馆建设的资金就少之又少了。

  4.专业人才队伍严重匮乏数字文化馆是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产物,从他的诞生之日起就与互联网技术、电脑技术融为一体,技术性、专业性是其重要特征,专业技术人才则是其生命的保障。而网络技术人才则是文化馆目前最匮乏的人才,这与文化馆传统的人才队伍结构有着必然的关系,而这却成为制约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最大的短板,严重制约着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二)走出数字文化馆建设困境的对策思考数字文化馆建设是时代赐予文化馆事业发展的前所未有的良机,是文化馆职能转变、内容革新,个性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抓住了,文化馆事业蒸蒸日上,错过了,文化馆事业将如履薄冰,因此,我们要以历史的责任感、文化馆事业担当者、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者,抓住机遇,大力推进数字文化馆的建设。1.转变观念,创新思维思想往往是行动的先导,所以,在数字文化馆建设中,我们文化馆人一定要积极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勇于接受新事物,把握时代脉络的发展趋势,认识到数字文化馆的巨大发展空间和价值,为数字文化馆的建设统一思想认识,提供精神动力。2.把握机遇,完善政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为数字文化馆提供了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机遇,国家层面的各种促进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的政策为数字

  文化馆提供了政策性保障。但是作为政策层面,具体关于数字文化馆建设的政策、意见、文件还没有成为体系,数字文化馆建设还面临许多需要探索的问题。所以,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数字文化馆建设专项扶持资金;创立数字文化馆的示范区,树立典型;举办数字文化馆建设论坛,加强数字文化馆业务培训,为数字文化馆建设创造浓烈的社会氛围。

  3.多管齐下,确保资金投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没有必要的硬件、软件作支撑,数字文化馆的建设犹如“空中楼阁”,“镜中花”,“水中月”,遥不可及。因此,文化馆建设必须为数字文化馆建设预留必要的建设资金。1)加快制定数字文化馆建设的资金投入计划。加强数字文化馆的资金投入的计划性,为数字文化馆的建设提供一个长期、持续健康的发展环境。2)充分利用文化馆公益性免费培训专项资金。充分利用文化馆公益性免费培训这个资金,统筹安排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必要资金,使数字文化馆建设资金常态化、固定化、公开化,减少随意性。3)加大数字文化馆建设的经费自筹渠道。数字文化馆在保障公益性前提下,可以利用网络优势开展网络艺术个人展、网络广告等形式自筹部分资金,用于数字文化馆的可持续发展。4.加大文化馆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就是超级生产力,没有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撑,数字文化馆就是空壳子,就是死水一潭,毫无生机。因此,加快文化馆数字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决定数字文化馆能否生存、能否发展、能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得到群众认可的前提条件。5.注重创建数字文化馆的品牌效应数字文化馆是文化馆各项功能的延伸和拓展,是文化馆对外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平台。因此,文化馆数字化建设还应该注重品牌效应,加强文化馆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栏目设置、内容选择、栏目编导等

  方面下功夫,建设一个让广大群众满意和称赞的数字文化馆,树立起文化馆文化品牌。

  总之,随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面覆盖,数字化文化馆服务具有广阔的设计前景和操作空间,其全新的服务模式和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必将给人们带来更先进、更广泛、更便捷、更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验,享受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带来的文化红利。

  

  

篇十一:数字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文化部(已撤销),财政部•【公布日期】2011.11.15•【文号】文社文发[2011]54号•【施行日期】2011.11.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

  正文

  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文社文发[2011]5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广播电视局、财政局,国家图书馆、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

  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任务。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文化建设的新平台、新阵地,是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传播范围的重要途径,对于消除数字鸿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现就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对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文化建设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一系列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文化事业投入大幅增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发展迅速,一批重点文化工程取得丰硕成果,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形成。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进入整体推进、科学发展、全面提升的新时期新阶段,面临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

  在数字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结合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将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具有辐射面广、传播速度快、资源广泛共享等特点,有利于解决当前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并取得积极进展,为“十二五”时期的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当前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制度设计、资源整合、服务机制建设等诸多方面均有待加强。

  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需要;是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体制机制,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与动力的需要;是维护文化安全,积极抢占网络文化阵地,把握信息技术环境下文化发展主导权的需要;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各地文化厅(局)、财

  政厅(局)要高度重视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将其纳入当地政府文化发展规划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完善机制,全面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二、明确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以重点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资源建设为重点,以打造基于新媒体的服务新业态为目标,努力满足信息化环境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在传承先进文化、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二)建设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突出公益性,维护和保障广大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发挥重点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整体优势;坚持需求主导、服务为先的原则,了解群众对公共数字文化的需求,建设丰富适用的数字资源,加强公共数字文化的惠民服务;坚持规范建设,科学管理的原则,发挥先进信息技术和标准规范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坚持共建共享、开放共赢的原则,加强合作共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开创互利共赢的局面。(三)目标任务。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包括数字化平台、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服务等基本内容,以制度体系、网络体系、资源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为着力点,构建海量分级分布式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群,建成内容丰富、技术先进、覆盖城乡、传播快捷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便捷的数字文化服务,切实保障信息技术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重点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三大

  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在此基础上,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逐步拓展范围,带动数字美术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设,大力整合汇聚非物质文化遗产、国有艺术院团、民间文艺社团等方面的数字化资源,不断丰富和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从而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手段,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实施重点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十二五”时期,重点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加强统筹,协调发展,提升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整体效能。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程,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是改善城乡基层群众文化服务的创新工程。文化共享工程实施多年,初步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实现了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全民共享;数字图书馆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数字资源、技术与标准规范方面成果显著,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服务资源保障与技术、标准支撑;公共电子阅览室作为基层服务窗口,是汇聚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及互联网海量信息资源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终端。三大惠民工程既有内在联系又各有侧重,在组织实施上,应统一规划,统筹兼顾;在技术平台和网络建设上,应做好协调,不重复建设;在资源建设上,应各有侧重,突出特色;在标准规范上,应统一规则,相互兼容。三大惠民工程互为支撑,互相促进,形成合力,共同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文化共享工程文化共享工程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工程和重要平台,相继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经过九年来的建设,文化共享工程已初步建成国家、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服务网络,包括1个国家中心、33个

  省级分中心、2867个县级支中心、22963个乡镇基层服务点,以及与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合作共建的59.7万个基层服务点,数字资源建设总量达到108TB。“十二五”时期,文化共享工程将进一步加大整合力度,建设“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基础库群”,资源总量达到530TB;在城市社区、文化馆新建基层服务点,加强已建基层点的管理,发展完善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到“十二五”末达到基层服务点100万个,入户覆盖全国50%以上的家庭;利用“云计算”和“三网融合”技术,提升整个网络的服务能力与管理能力;大力推进进村入户,广泛开展惠民服务,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养计划”为重点的网络培训;与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相结合,加快建设以公共图书馆、学校电子阅览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载体的未成年人公益性上网场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核心内容是建设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互联互通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平台和海量分布式数字资源库群,形成完整的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借助全媒体提供数字文化服务。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将进一步加强资源共享,扩大资源总量,形成规模效益,有效扩充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将全面提升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文献保障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拓展服务渠道,丰富服务手段;将推广我国在数字图书馆软硬件平台建设方面的成果,搭建标准化和开放性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将为广大公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打造基于新媒体的图书馆服务新业态。到“十二五”末,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量将得到较大、均衡的增长,工程数字资源总量达到10000TB,其中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总量达到1000TB,与2010年底的480TB相比翻一番;每个省级数字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量达100TB,每个市级数字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量达30TB,每个县级数字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量达4TB。工

  程的实施将整体提升我国各级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到“十二五”末,以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广电网为通道,借助手机、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使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覆盖全国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新业态的形成。

  (三)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网络文化权益为目标,以未成年人、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依托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网络和设施,以及文化共享工程、国家数字图书馆丰富的数字资源,与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乡镇文化站建设、街道(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建设,以及中央文明办组织实施的“绿色电脑进西部活动”相结合,在城乡基层大力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努力构建内容安全、服务规范、环境良好、覆盖广泛的公益性互联网服务体系。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将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提供公益性上网场所,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活动;将进一步完善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室)的软硬件设施,增强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室)的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把更多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数字资源传送到社区、城镇和农村,活跃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推进全社会的信息化。到“十二五”末,努力实现公共电子阅览室在全国乡镇、街道、社区的全覆盖。四、提高公共数字文化供给能力,创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机制在实施重点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基础上,全面加强公共数字文化的制度体系、网络体系、资源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数字文化供给能力,创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机制。(一)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制度设计,实现科学规划。开展专题调研,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制度设计和机制研究,实现科学规划和全面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专家作用,成立专家委员会,加强宏观研究工作,包括顶层设计、总体规划、

  技术创新、绩效评估等;积极开展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管理体制创新研究,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统筹兼顾、动态协调的原则,不断完善管理格局,创新管理机制,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探索并创建科学的运行机制,推进建立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分工、协调与合作;构建纵横联合的区域联动机制,加强协调合作,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发展完善公共数字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双向互动。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共享工程各级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以及文化馆(站、室)、社区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发展完善公共数字文化设施网络;以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网络和数字图书馆的虚拟网为基础,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数字文化服务网,将各类数字资源,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图片、音视频等,分发推送到基层,实现全国用户对资源的统一搜索和主动获取;在提供资源服务的同时,采集用户的个性化行为需求和数字资源使用信息,从而掌握舆情信息和文化需求,引导资源投放和服务侧重,形成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保障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高效运行。

  (三)加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实现共建共享。统筹规划文化共享工程与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数字资源建设,调动各地积极性,拓展资源征集渠道,提高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供给能力;建立群众对数字文化服务需求的反馈机制,突出精品,体现特色,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资源建设;注重建立资源之间的关联,实现数字资源的深层揭示与知识组织,以文本、动画、影像、音视频、在线讲座和在线展览等多种手段展现优秀文化资源,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构建分级分布式公共文化资源库群和全国数字资源保障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有效的数字资源保障体系。

  (四)搭建集中统一的运行管理平台,实现规范管理。采取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手段,确保公共数字文化体系的稳定运行和有效监管。搭建中央控制

  管理平台,实时采集各级各类终端的运行情况信息及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信息,实现对各级服务站点和个人用户的精细化管理;构建公共数字文化安全管理平台,应用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安全设施,保障用户上网安全;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通过统一管理、专业化培训、标准化服务以及统一标识、树立品牌形象等管理及推广手段,扩大公共数字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五)打造基于新媒体的服务新业态,实现创新发展。打造基于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和移动通信网的跨网络、跨终端的服务新业态,通过服务模式创新、新技术与新媒体应用、系统平台搭建与推广等方式,建设基于互联网的综合服务系统、覆盖全国移动通信网的数字内容体系,借助新兴媒体,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数字文化服务,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辐射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获取公共文化服务的普遍性和均等性。建设满足不同层次用户需要的开放式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使数字文化建设成果能够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与工作学习,为全民共享。

  (六)鼓励开放合作的数字文化建设新局面,实现互利共赢。在资源建设、技术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强与教育、科研等系统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的合作共建、互联互通;吸引群众参与数字资源建设,探索、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鼓励企业开发和推广弘扬民族精神、反映时代特点、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数字文化产品;鼓励企业以优惠条件参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通过与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和通讯运营商的合作,拓展公共数字文化的服务渠道,同时扩大合作者的用户群体,开创互利共赢的局面;积极探索国际间文化交流与合作模式,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的传播范围。

  五、加强领导,完善投入和保障机制(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各地要高度重视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将其纳入当地政府文化发展规划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好

  统筹规划,充分发挥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三大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整体优势,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共享工程各级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以及文化馆(站、室)、社区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注重与教育、科研等系统的合作共建,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公共数字文化的建设。要重点做好资源建设,开展惠民服务,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和支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让群众充分享受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使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基层群众。

  (二)完善投入和保障机制。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所需经费予以补助。各地要积极争取地方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确保地方财政资金足额按时到位,并做好经费管理和使用,使财政资金充分发挥效益。要研究制定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建设,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筹资为辅的投入格局;加强对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有关政策法规的研究,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政策保障。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建立管理和考核机制,对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

  (三)注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基础。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文化单位积极性,通过分级培训的方式,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培养一支既具备较高技术素质和专业知识,又具备实际技能的人才队伍。国家图书馆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要组织力量编制教材,面向省级图书馆和省级支中心开办骨干培训班;各地要组织好本地区的培训工作,重点建设一批爱岗敬业、善于管理服务设施和组织基层文化服务项目的专业队伍;要拓宽视野,把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切实做好人才配置工作,以适应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的需要。

  各地文化厅(局)、财政厅(局)要按照本意见的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加强调查研究,认真贯彻落实,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提高,积极探索新时代公共文

  化服务新方式,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为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繁荣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部财政部二○一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篇十二:数字公共文化服务

 笔者认为以上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各界的重视度不够没有建立完善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这导致了文化资源的流动存在很大障碍尤其是对地区特色文化重视度不高很多文化资源的意义和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挖掘和宣传以及没有建立统一的规章制度整个体系建设缺乏整体规划的问题

  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设想

  张琰楚文一[提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在当今社会中愈发重要。本文通过手机应用商店的搜索功能,就目前已经进入公众视线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手机客户端进行调查,整理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对策。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文化云G124:A收录日期:2018年6月6日

  一、引言

  (一)背景。2011年12月,文化部、财政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准确定义。至此,公共数字文化的建设正式成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自改革开放至2016年底所有重点提到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文件进行整理。1979~2016年,中央政府及相关部门共出台了公共文化服务政策近70项,几乎涵盖公共文化服务所有方面。早在1982年,我国就出台了首个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以2001年作为分水岭,此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数量呈波动式增长,在2002年及2016年分别达到阶段性高峰。(图1)在此,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发展历程分成四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到2005年,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雏形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主体主要是政府或事业单位,着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表现为对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的一些规定;2005~2010年,属于其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公共文化服务进入了发展阶段,彻底将“文化建设”作为独立的个体,各类文化设施涌现在祖国各地;2010~2015年,属于其形成阶段。这一阶段对上一阶段的政策进行了延续与扩充,并着重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值得一提的是,国家肯定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2016年至今,是其成熟阶段。2016年及以后所出台的政策倾向于将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与各种政策与技术结合,并且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立法。

  (二)概念。除国家政策中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定义外,不同学者对此也有多样的见解,本文举两例说明。肖希明认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以满足公众基本的数字文化需求为目标,以现代化、网络化的表现形式,借助文化机构或新兴媒体,向公众提供的的数字文化服务。胡唐明则强调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在财政的基础上,并具有公益、公开等特点的文化形式,也包括各类形式的建设。综合各方定义并结合本文研究,笔者认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公共部门或准公共部门为满足社会公众的数字文化向的需求,而将原有的资源载体和传播形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借助数字化的载体广泛地向公众提供丰富文化的一种社会性服务。

  二、理论研究

  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众多研究中,武汉大学的肖希明涉及多个领域,其论点颇有建树。肖希明学者关于公众对文化资源的需求做了调查,分析了公众对于数字文化服务的利用目的或使用体验等实际问题,提出了独到的建议。在其不同论文中,就文化资源整合问题提出了与信息生态理论、信息集群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相结合的整合方法;探讨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政策体系;提出了关于技术方面的意见和设想;同时研究海外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发展,提出一些对本土的启示。除此之外的领域,其他学者也有深入的分析。在需求调查上,许多学者以区域性的问卷调查所得结果为依据进行数据研究。如对民众对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需求方面进行研究;或对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看法和期望的分析。作为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核心的资源建设问题并没有被学界重点关注,但在其相关领域已有一定探索。如探究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工作的定位与原则,也有一部分论文调查了其初步成果。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主要分为全国范围内的研究和区域范围内的研究。在全国范围内的研究中,学界侧重点各有不同,此处仅举两例。张娜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图书馆博物馆数字文化服务融合的合作机制;高福安学者有关建设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等涉及体系建设的研究。而许多地区性的文献反射出了上述问题的区域性表现。如关于“智慧南京”的研究,虽然比较深入分析该区域内的各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设施,更为关注公众的具体反馈和服务体系的实用性;但是视野狭小,论据不充分,且问题研究不够深刻。

  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评价上,关于如何建立科学实用的政策评估体系,目前学界已经建立了一些如平衡記分卡等方式并建成了一定的考核标准,本文不再赘述。总体来说,学者对于公共数字文化体系的研究在内容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知识框架,更偏重于研究资源整合以及体系所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而对于概念、主体等更为基础的问题剖析甚少,有治标不治本的缺陷;并有对国情和社会性质考虑不周的情况,许多国外成果没有本土化。而在研究方法上,部分学者的调查研究对象十分单一,所得结论难免片面;在问题及对策的探究中,一些学者的论文没有实践环节,导致所提意见缺乏可操作性。由此可见,我国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中,有关理论的部分还有许多空白之处等待研讨。

  三、实践探索

  (一)数据来源。本文的实践数据来源于2016年7~8月在安卓系统和苹果系统应用商店内进行搜索,各省名称和“文化”所得的APP汇总,公众号数据来源于在微信内搜索关键词:各省名称和“文化”或者“某省(直辖市)文化厅(部)”。(二)数据分析。笔者经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手机客户端的实践调查后,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得出结论,如图2、图3所示。(图2、图3)

  从图2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手机客户端占比最大,而中部、西部占比总和仍没有东部地区占比多,其中中部地区占比最少。可见,中部、西部在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方面有待提高,地区发展极其不平衡。

  图3是根据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供主体进行划分所得结论,由此可见,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占比最少,多数为一省一个;而事业单位占比最大。政府及各界社会力量应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投入更大的关注,尤其是以政府作为提供主体,对此服务有极为良好的宣传意义。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发展存在着以下四个明显的问题:(一)文化服务质量有待提高1、在用户体验方面,许多公众号存在服务质量堪忧,内容比较匮乏、许多举办的活动相关宣传报道及时性较差、缺乏互动、群众参与率不高等问题。如,青海省文化厅公众号“我爱

  青海”自2016年9月至今(2017年2月)仅有一篇推送文章;贵州文化厅公众号仅提供本厅概况、文化动态、政策法规三个服务方向,且至今没有推送的文章。类似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的公众号还有很多。2、而关于APP则主要是所提供的服务比较单薄的问题,如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推出的“文化上海”,此APP主要提供上海文化遗产、名人故居、博物馆等介绍及相关服务,不涉及政策普及、文化活动等,整体服务比较单一。(二)文化资源整合效率较低1、数字化效率较低,受技术水平较低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影响,许多公众号和APP没有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资源数字化,而一些民俗、思想等,也没有找到合适的载体进行传承,各地区的特色文化没有得到数字化、网络化的展示。2、目前所能提供的文化服务,即使同一主体开发的文化服务公众号与APP之间也缺乏联系,内容大量重复,导致一些文化资源反复开发建设,阻碍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不利于下一步的互联共享整合。而现已提供的服务方向的分类也不够科学,各地分类几乎完全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难以统一规划整合管理。(三)目前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发展相对于东部地区较为迟缓。提供服务的公众号、APP数量、质量等方面,中西部与东部相比明显处于较低层次。(四)公众号以及APP的可获得性不高。调研发现,即使已开通公众号、APP的部门,也没有在相应的官网上进行标注或提示,降低了文化服务手机客户端的可获得性。笔者认为,以上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各界的重视度不够,没有建立完善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这导致了文化资源的流动存在很大障碍,尤其是对地区特色文化重视度不高,很多文化资源的意义和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挖掘和宣传,以及没有建立统一的规章制度,整个体系建设缺乏整体规划的问题;其次是科技發展水平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进程。先进的科技是数字化的基础,技术水平的低下导致了很多优秀的文化资源无法进入手机客户端中;再次是每个地区各行其是,难以统一管理,难以促进整体发展提升;最后则是没有进行资源整合,导致在文化服务提供过程中,资源重复开发利用,效率低下,群众满意度不高。

  五、解决方法

  (一)应完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现有体系,确保优秀的数字化文化资源无障碍传播。各文化

  服务手机客户端提供者应引进高级人才和先进技术,努力实现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共享,确保提供的服务面向大众,多与用户进行互动交流,增设新的服务内容,追求服务质量,并注重用户体验,使用户的满意度提升。(二)应推进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务必重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文化服务手机客户端提供者要主动学习数字化建设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可以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建立技术交流与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其服务效率。(三)应拟定并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做好顶层设计,指导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总体规划,对各级已建成的文化服务手机客户端进行引导,确保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有序推进和高效运作,加强中西部建设,必要时应辅于政策的倾斜。(四)应对资源进行整合。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手机客户端在进行服务开展的同时,应加大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力度,学习先进的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方式,创设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模型机制。(五)应增强社会各界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关注度。建议政府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事业提供专项资金,使其因此受到各界重视而得以发展。(六)应着力提高文化服务手机客户端的可获得性、可用性。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应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手机客户端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保证各类数字文化服务产品物尽其用。

  六、相关设想

  文化云促进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现代化,是可以辅助各级文化单位迅速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从而解决文化服务方面供需矛盾的新兴科技力量。但目前文化云的建设效果不佳,比较成功地建设典例是“上海文化云”的建设和运行,但是没有推广普及。国内目前建成的文化云数量较少,技术水平、服务水平急需提高。现在已经出现在手机中的一些省级行政单位提供文化服务的APP数量并不多,服务内容多为文化资讯、文化普及、文化场馆设施介绍或预定、文化活动宣传、电子图书馆或博物馆中的某一项或某几项,且与同一主体推出的公众号有大量的重复。鉴于此类情况,笔者建议开发一款文化云APP,尽可能地发挥数字化的作用,在能够及时传递最新的文化资讯、推送文化普及类文章、文化活动宣传及网上报名或互动、便民文化设施介绍、数字化图书馆等文化馆的同时,可以精准文化扶贫。在文化扶贫这一板块可以包括对文化贫瘠地区的宣传,鼓励文化活动到这些地区进行举办,满足这些地区的精神需求,促进

  这些地区的文化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主要参考文献:[1]申晓娟.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D].武汉大学,2013.[2]肖希明,郑燃.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需求的调查分析———以图书馆博物馆为例[J].图书馆,2013(6).[3]胡唐明,魏大威,郑建明.公共数字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4(12).[4]肖希明,唐义.信息生态理论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J].图书馆建设,2014(3).[5]肖希明,李硕.信息集群理论和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J].图书馆,2015(1).[6]肖希明,曾粤亮.新公共服务理论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资源整合[J].图书馆建设,2015(8).[7]肖希明,卢世晴.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政策体系探讨[J].图书馆,2015(9).[8]肖希明,刘巧园.基于元数据仓储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研究[J].图书馆,2015(9).[9]韦景竹,陈虹吕,唐川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需求调查[J].图书馆论坛,2015(11).[10]汝萌,李岱.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使用情况调查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7(2).[11]陈胜利.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宏大实践——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现状与发展[J].图书馆杂志,2015(11).[12]张娜.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大众文艺,2015(20).

  -全文完-

  

  

篇十三:数字公共文化服务

 英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营销及启示目录英国文化在线项目的基本情况21英国文化在线服务营销实践举措1鼓励用户体验2提供丰富多样的文艺作品展示3多渠道拓展用户1提倡并鼓励用户参与体验2提供安全环境保障服务品质3多方位开展合作营销1独特的体验方式2使用户明确活动细则与过程3利用技术手段丰富用户的信息获取渠道22英国文化在线服务营销的特征对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营销的启示31注重探知用户服务需求32丰富用户体验与感知33多渠道多角度传播公共数字文化34丰富个性化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方式35加强合作营销正文作为世界上较早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国家之一英国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数字文化服务项目与计划如聚宝盆项目文化在线项目伦敦电子图书馆与艺术馆项目电子图书馆计划迈克尔项目及a2a项目等1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英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营销及启示

  作者:戴艳清陶则宇来源:《图书与情报》2016年第05期

  摘要:文章从用户体验、有形展示、渠道、人员、个性化服务、用户忠诚度及合作营销等方面对英国"文化在线"项目进行网络调查,发现其在服务营销的过程中关注用户体验及用户评价与反馈、注重多渠道宣传与推广,并且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展现形式。提出了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营销应重视用户服务需求探知,丰富用户体验与感知,注重多渠道、多角度的营销传播,丰富文化艺术的有形展示,以及加强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关键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营销;文化在线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97AbstractThroughtheInternetanalysisofBritishCultureOnlineProjectfromtheaspectsofuserexperience,physicaldisplay,channels,personnel,personalizedservice,userloyaltyandcooperativemarketing,wefoundthatintheprocessofservicemarketing,BritishCultureOnlineProjectisnotonlyfocusesonuserexperience,userevaluationandfeedback,butalsopaysattentiontomulti-channelpublicityandpromotion,forexample,ithasrichandvariedculturalartshowforms.TheauthorproposesthatChinalibrariesshouldpayattentiontodiscoveringtheserviceneeds,experienceandperceptionofusers,andalsopayattentiontospreadingourcountry'spublicdigitalcultureinmulti-channelandmulti-angle,enhancingthevisibledisplayofartandculture,andreinforcingwin-wincooperationwithotheragencies.Keywordspublicdigitalculture;servicemarketing;cultureonline作为世界上较早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国家之一,英国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数字文化服务项目与计划,如聚宝盆项目、“文化在线”项目、伦敦电子图书馆与艺术馆项目、电子图书馆计划、迈克尔项目及A2A项目等[1]。这些项目一方面为英国人民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促进其公共数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又进一步加深了文化对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英国这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项目的成功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是缘于其行之有效的营销服务体系,本文就英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过程中“文化在线”项目的服务营销实践进行分析。1英国“文化在线”项目的基本情况英国政府于2002年主导创建了“文化在线”网站,目标是通过联合数字技术与文化资源,为历史、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提供补充资源[2],以为参与者们提供一个充分发展文化艺术才能的平台和机会,促进终身学习,提高社会凝聚力;利用数字技术促成创新性项目,扩展新技术和构建IT技能,以促进对国家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3]。“文化在线”项目在其发展过程中致力于建立一座数字学习和文化发展的桥梁,通过其网站的发展和推广计划的实施,参与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人数现已超过1550万[4]。不仅如此,该项目还通过与50多个机构组织合作,革新并完善技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加入。除此之外,项目中还包含有很多大规模的公众参与网站,也正是这些网站的组合使得“文化在线”得以充盈和丰富。英国“文化在线”项目包括20个子项目,其中有ArtisanCam、FilmStreet、MyArtSpace、Icons等。本文选取了“文化在线”的三个子项目进行分析。2英国“文化在线”服务营销实践举措及特征2.1英国“文化在线”服务营销实践举措2.1.1ArtisanCamArtisanCam项目主要通过探访职业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制作过程,以激发学生创造工艺作品的兴趣。该活动着重强调艺术创作的过程及创作背后的故事,从而激励启发年轻人进行创作,并且通过一定的互动和用户参与,使艺术能够更贴近生活,启迪人们对文化艺术的欣赏与创作。目前,ArtisanCam项目由于投入资金的变化,项目于2010年已不再更新,其托管资源被LancashireServices存档保管,供学校使用。当前,ArtisanCam项目的大部分资源仍通过“文化在线”网站为广大用户提供查看和使用。(1)鼓励用户体验。ArtisanCam鼓励年轻人近距离感悟艺术家,并激励他们进行艺术创作。人们可以以“现场观看”的方式,近距离地感受艺术家在其工作室内的工作实况。此外,儿童也可以通过视频会议与艺术家进行探讨,使用户对创作过程有更深的感悟。该项目还安排了一系列的视频课程,如延时“大师班”[5],即艺术家通过视频教学指导用户学习,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学习途径,促进用户观念的更新。而且这些丰富、广泛的在线活动和详细周到的服务指南也使得艺术创作和存档视频工作得以丰富完善,让艺术创作有序而充满乐趣,激发了学生对艺术创作的兴趣。此外,ArtisanCam通过文化街、游戏设置、小测试等形式,进行生动形象的艺术展示与互动,加深浏览者的探知兴趣,实现用户对文化艺术创作过程的参与和控制。(2)提供丰富多样的文艺作品展示。ArtisanCam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促进用户全面了解各类文化艺术作品及其创作过程,还设置了各种类型艺术主题的有形展示。该项目涵盖的艺术主题类型具体包括编织、绘画、陶瓷、雕塑及展览和丝网印刷等。为了使其展现更加形象,网站借助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对各主题文艺作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展示,如针对陶瓷艺术主题,网站提供了各式各样陶瓷展示图片及陶瓷制作的视频。丰富多样的文艺作品的展示,加深用户对不同艺术题材的认知,从而激发人们对文艺作品的探求兴趣。(3)多渠道拓展用户。ArtisanCam除了采用英国“文化在线”官网宣传推广外,还开通订阅Youtube的渠道,鼓励人们进行创作,为网站寻找优秀的创意作品并发表。此外,项目资源被用作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素材和途径,来增强学生对文艺作品的体会和感悟,而这种教学模式的感悟和经验又被上传至网站,反过来影响着网站用户,使用户有更加充分的感想和体会。多样化的宣传与推广路径使得项目的参与人数得到了拓展,用户的参与度也得以提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2.1.2FilmStreet“电影街”是一个旨在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创造性资源,启迪儿童与老师、家长、青年工人和其他学习者进行团体合作创作的网站。其主要通过运动的影像提供学习素材和资源,以激发孩子们对电影的兴趣,并建立他们对电影的理解和认知。该网站也是电影制片人和年轻电影爱好者的娱乐网站。(1)提倡并鼓励用户参与体验。“电影街”鼓励用户之间进行合作,并让其亲自动手实践。用户可以进行动画制作并进行投稿,如2011年“电影街”就发起以“破晓”为主题的作品征集活动,鼓励年轻人创作投稿;或观看感兴趣的微视频及动画制作过程的讲解视频;抑或促成班级或团队合作制作动画,儿童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团队合作,而且参与者能够在其实践项目的各个阶段进行详细咨询。除此之外,网站还配有形象友好的界面设置,如模拟电影院的场景,将要展示的主题置于模拟的电影幕布上供用户通过点击选项条进行自主选择,而“幕布”下,则形象地将项目包含的内容通过类似于座位形状的形式进行了展示,使网站更具有代入感,加深了用户的感悟。总之,这些举措不仅使用户享有更深刻的体验,而且大大地激发了人们参与创作的热情。(2)提供安全环境,保障服务品质。电影街”还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该网站的全体员工的工作都在犯罪记录局(CRB)的监督检查范围之内[6]。网站上所有提交的内容,包括用户创作的电影和商业电影预告,在其发布之前都会配有专门的工作团队进行手动检查后再决定是否发布。这不仅保障了出版物的质量,而且也保护了网站作品的版权。不仅如此,如果用户在网站上看到任何不合规范的现象或举动,都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与网站工作人员进行联系,并可以借助网页上的功能键提出建议或进行举报。这些举措增强了服务的可靠性,使用户在实践操作中更加放心。(3)多方位开展合作营销。“电影街”注重多方位沟通合作,用户可以通过“电影街”官网及链接网站参与制作与学习。如“CultureStreet”就是该网站进行合作补充的网站,网站上不仅有对视频制作的一些补充,还涉及许多文艺展览的相关信息,使用户在浏览和参与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此外,网站开通了Facebook的媒介宣传,用户可以借助其了解“电影街”的相关讯息,并积极参与项目。2.1.3MyArtSpaceMyArtSpace通过建立服务网站,使用户可以获取博物馆和画廊的艺术作品知识,并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访问“收集”文化艺术品。此外,该项目通过利用移动终端设备的形式,创建个人在线画廊[7],鼓励学生去探索和获取文化艺术作品,创造自己的艺术空间。(1)独特的体验方式。为方便公众远程访问,MyArtSpace建立了虚拟馆藏和网上画廊。通过这些渠道鼓励年轻人去探索和获取文化艺术作品,管理自己的虚拟画廊和构建关于个人故事的叙述,建立虚拟美术馆,与家人、朋友和公众分享。以上举措有效地促进了用户在整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个过程中的参与和体验。而通过数字网站和手机技术与真实世界的博物馆、画廊和展览相连接的方式本身,在其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就更加突显了文化艺术作品的价值。(2)使用户明确活动细则与过程。MyArtSpace主要的目标是,通过不同的艺术展示主体,如博物馆、画廊、动物园、植物园等,积极引导学生对艺术进行学习与创作。该项目还对用户的研究与学习进行了安排,网站上明确提供了每周具体将要进行的研讨活动,及预知下月将要进行的计划与安排。通过这些详细的安排进一步帮助学生们将艺术的现实世界与他们的自主学习世界彼此相连[3],提高学生的认知与学习兴趣。(3)利用技术手段丰富用户的信息获取渠道。MyArtSpace相较“文化在线”的其他项目网站而言,较为突出的特点是通过建立手机客户端OOKLAPP,来方便用户实地使用,即用户可以凭借手机客户端上的指引,进入到真实存在的博物馆、画廊之类的现场进行学习和创作。此外,通过智能手机软件下载的OOKLAPP,还能够帮助用户发掘世界各地有意思的景点、画廊、展览馆甚至包括世界各地发生的趣事,让用户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及体验文化艺术带来的乐趣。该项目的技术支持者TheSea是MyArtSpace的首要合作伙伴——一个专门从事移动技术研究的机构。通过与该机构的互动合作,MyArtSpace获得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促进了该项目的推广与发展。2.2英国“文化在线”服务营销的特征2.2.1良好的用户体验服务营销的关键在于用户需求的探知,而注重用户对服务的感知与体验则是有效进行服务营销的重中之重。为了解用户的需求,英国“文化在线”项目不仅在其主页上设有用户咨询服务的功能界面,而且在其各子项目的网页上也同样设有用户反馈咨询的功能界面,方便用户提出建议或进行反馈,使其及时地了解用户需求并针对反馈意见进行服务补救和服务完善。此外,英国“文化在线”项目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十分注重用户感知与体验,如ArtisanCam项目通过文化街、游戏设置和小测试等形式,进行生动形象的艺术展示与互动,“电影街”鼓励用户之间进行合作,并让用户亲自动手创作及投稿等。2.2.2文化艺术展现形式个性化英国“文化在线”也注重服务提供的有形性和移情性,其不仅通过对文化艺术作品进行有形展示以加深用户对艺术作品及艺术创作的了解和体悟,而且还设置个性化的服务功能,帮助用户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创作。如为了鼓励年轻人探索和获取文化艺术作品,MyArtSpace用户不仅可以通过管理自己的虚拟画廊,构建关于个人故事的展览;还可以建立虚拟美术馆,与家人、朋友和公众分享他们自身的故事。2.2.3用户黏性强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英国“文化在线”项目是由英国政府率先主导创建的,虽然这已为其准确可靠地执行服务承诺提供了保障,但英国“文化在线”仍严格执行相关的制度予以保障。如“电影街”全体员工的工作都会通过犯罪记录局(CRB)进行监督检查,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探究环境。而对用户使用安全的保障有助于提升用户感知,加强用户忠诚度,以促进口碑营销。MyArtSpace子项目还通过为用户详细计划研究与学习进度,将网上学习与现实世界中的自主学习连接起来,进一步增强了用户黏性。2.2.4服务传递渠道丰富英国“文化在线”网站的设立使用户无需直接人际互动就可以从网站了解和学习文化艺术及其创作过程,甚至亲自参与到文化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此外,一些子项目还开设了手机客户端来完善服务,像MyArtSpace的OOKLAPP,就是以移动服务方式进行内容与服务的快速传播,不仅极大地方便了用户,而且能够快速掌握与处理用户反馈信息,提高服务质量;ArtisanCam项目开通订阅YouTube的渠道及将项目资源广泛应用于学校教学活动,使得服务渠道得以拓展,受众面进一步扩大。2.2.5注重合作共赢英国“文化在线”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采取合伙战略,选择与很多公众参与度较高的网站或机构进行合作,如MyArtSpace就是与专门从事移动技术研究的机构——TheSea进行合作,用于完善服务体系,革新技术,以提供完备的服务。再如“电影街”通过与“CultureStreet”的合作互补用来丰富网站的内容,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内容。合作战略的实施不仅有利于促进双方合作互赢,而且也为用户提供了既全面又丰富的服务内容。3对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营销的启示近年来,虽然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在我国受到广泛重视,并成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8],但其发展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低效的服务营销水平就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鉴于英国“文化在线”项目在服务营销领域的诸多成功经验,我国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借鉴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营销活动。3.1注重探知用户服务需求英国“文化在线”营销实践表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在其发展过程中应注重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要,充分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构建满足不同层次用户需要的开放式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为全民所共享,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9]。还可以通过丰富服务传递形式,捕捉用户反馈信息;或是加大对用户需求的调研力度,充分探知用户的服务需求。3.2丰富用户体验与感知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我国公共数字文化的传播多为单方面的灌输式传播,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体验,从而使用户在无法感知的情况下失去探知兴趣,影响我国公共数字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反观英国“文化在线”的服务营销举措,可发现其不论是设置游戏与小测试,还是建立虚拟画廊与博物馆,亦或是鼓励用户团队合力创作动画,无一不体现着其对用户体验与感知的重视。笔者认为,丰富用户体验与感知应成为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营销发展的突破点。其一,加强对公共数字文化网站有用性和友好性的检测。在网站设计阶段,对网站的潜在用户群体进行细致区划并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意见征询,以丰富网站内容及提高网站使用界面的友好性。而在网站运作过程中,则须加强对运行网站用户使用情况的实时评估与监测,及时处理反馈信息;其二,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用户自愿分享自己的故事或文化作品,赋予其信息资源的开拓者和使用者双重身份,更有利于夯实用户基础,完善用户服务,丰富用户体验;其三,利用信息技术,加强资源的视觉冲击,并强化服务主体与用户之间的互动过程。将信息资源以故事化且富有代入感的视频或文字加以展现;或将用户使用界面情景化、立体化或动态化;还可以开发小游戏、知识问答或自主创作空间等,使用户与用户以及用户与服务主体间能够进行良性互动。3.3多渠道、多角度传播公共数字文化英国“文化在线”项目通过官方网站、社交服务平台及手机客户端等多种渠道,充分传播各类文化艺术,获得了良好的营销效果。目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依托于国家图书馆建立起“国家数字文化网”并逐级在所有省、直辖市建立了公共数字文化网站[9],但其传播渠道和角度仍显单一,如“国家数字文化网”微博的粉丝数仅为223(调查日期2016年9月20日)[10]。鉴于此,服务主体应开发移动APP、微博、微信平台等,扩大公共数字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及影响力;同时也要注重资源质量及平台维护,以吸引稳定的受众群体。此外,将合适的资源打包成学习素材,与学校共同推广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与服务;或者开展在线家庭作业辅导、同步问答咨询或提供教学视频等服务,增强用户黏性,促进口碑营销。3.4丰富个性化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方式相较于英国“文化在线“项目,我国的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在文化艺术展现形式方面不断趋于多样化,用户亦可以从网站上获取文艺作品较为生动形象的信息,然而在用户的个性化服务方面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仍以“国家数字文化网”为例,该网站不乏图片、音频、视频等较为多样的艺术展现形式。然而对于部分用户而言,其远不如3D动漫游戏等真实和富有体验感。同时,用户也无法通过该平台将自己的艺术灵感与艺术创作展现给他人,因而缺乏资源共享的渠道与内在的激励性。丰富个性化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方式,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使数字文化的展现形式多样化,以设计特色化、个性化的服务产品吸引用户探索和参与。如可根据所展现的文化内容设计相应的情景界面,刺激用户感官,强化用户体验。具体来说,可通过电脑技术,还原一些资源所在的真实场景;针对一些特殊资源,可以借助游戏或任务以分阶段的形式展示给用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户,使接收信息的过程富有趣味性;第二,可开辟专门版块鼓励用户上传自己的文化作品,或进行团队创作,再通过设置一定的审核环节,确保作品内容的健康与正向引导性,最终采纳的作品作者将获得物质或精神奖励。3.5加强合作营销MyArtSpace与TheSea及“电影街”与“CultureStreet”的合作营销表明,注重与其他机构合作互动,可实现各合作主体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目前,我国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之间虽也有一定程度的合作,但多数情况下各馆之间仍只表现为浅层水平的接触与信息资源的共享,相互之间发展较为独立,合作效果总体上不甚理想。总体而言,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主体则缺乏协同发展的观念,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之间缺少有效的合作互动[11],致使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营销的发展水平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从合作营销的对象来看,第一,可选择同质性的组织或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等,其天然的非营利性特征和一致的服务对象使其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在资源上亦可互通有无,形成庞大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第二,可选择教育部门,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优化,使服务和资源直接指向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学历的人群;第三,亦可选择商业化媒体或组织,如百度、新浪网、网易等,进行重要资源或重大新闻推介,以互惠互利的模式,形成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利用的蝴蝶效应。4结语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营销的目的在于通过探索用户喜闻乐见的营销手段与方式,以提高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配置效率,并帮助用户更快捷地获取所需资源,提升其满意度。英国“文化在线”项目的营销理念与举措为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展望未来,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营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参考文献:[1]卢海燕,孙利平.理解IFLA认识英国图书馆事业[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2):7475.[2]邵燕,石慧.国外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实践解析及对我国建设的启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5):6-7.[3]戴艳清.国外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合作机制研究进展[J].档案学研究,2014(4):82-84.[4]Whatiscultureonline[EB/OL].[2016-08-26].http://www.cultureonline.gov.uk/about_us/what_is_culture_online/index.html.[5]Artisancam[EB/OL].[2016-08-28].http://www.artisancam.org.uk/.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6]FilmStreet[EB/OL].[2016-08-31].http://www.filmstreet.co.uk/.[7]MyArtSpace[EB/OL].[2016-08-03].http://www.myartspace.or.uk/.[8]魏大威,谢强.我国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策略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6):1-4.[9]胡海燕,经渊,楼向英.我国数字文化服务网创新建设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8):103-108.[10]国家数字文化网[EB/OL].[2016-09-20].http://weibo.com/u/3948657815?is_hot=1.[11]戴艳清.公益性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现状、瓶颈与对策——以湖南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5(6):41-47.作者简介:戴艳清(1982-),女,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建设;陶则宇,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篇十四:数字公共文化服务

 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与核心业务,是全面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兴义市图书馆在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资源整合、服务模式、服务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提升了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能力,实现了公共图书馆存在的社会价值。

  标签:公共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文化权益

  一、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背景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与核心业务,也是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文化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文化部、财政部于2011年11月共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十二五”时期重点实施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制度体系、网络体系、资源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数字文化供给能力,创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机制[1]。这个文件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供了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因此,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尤其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服务效能,满足城乡群众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文化鉴赏、文化休闲等基本文化需求。

  二、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提高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先进文化占领新媒体阵地的客观要求。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可更好地满足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近年来,兴义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宗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积极参与国家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程,以未成年人、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依托国家数字图书馆和全国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平台,结合数字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室)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内容安全、服务规范、环境良好、覆盖广泛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有效提升了兴义市公共文化服务服务水平。

  三、兴义市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发展现状

  兴义市图书馆从2004年被列为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就开始思考

  探索如何利用文化共享工程平台及资源为广大城乡群众提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怎样开展文化共享工程工作?这些问题在当时都是全新的课题,没有标准的模式和成功的经验可借鉴。然而,兴义市图书馆抢抓机遇,不等不靠,在学习与实践中思考问题、摸索前进,积累经验、创新服务,积极参与国家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创造条件努力推进兴义市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建设及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主要体现有以下方面:

  ——加强学习,领会精神,清晰思路。通过学习,兴义市图书馆全体职工充分认识到:文化共享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是新形势下构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公共文化创新工程。兴义市图书馆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借助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平台优势资源,加快推进数字图书馆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为传统服务模式下日趋弱化的图书馆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只有如此才能解决图书馆“购书困难、资源匮乏,门可罗雀、无所事事”的窘态!从而吸引广大读者走进图书馆,实现公共图书馆存在的社会价值。

  ——创新思路,大胆探索,打开局面。2007年,兴义市图书馆紧紧围绕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创新思路,大胆探索,采取以图书馆为主体,积极争取单位职工和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等方式,筹措资金36万元,购置计算机85台/套,以及复印机、打印机等设施设备,组建开放了公共电子阅览室(主要为青少年学生、未成年人读者提供免费或优惠服务)、多媒体网络室(主要为成年人读者提供免费或优惠服务)、多功能视听室(主要为老年人、农民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读者提供免费服务)等服务窗口,积极开展专题讲座、免费播放影视片等活动,提供绿色网络文化服务,年均接待各类读者10万余人次,为传统服务模式下的公共图书馆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争取项目,落实经费,加快建设。2008年3月兴义市文化共享工程被国家中心列入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221.6万元。项目下达后,兴义市图书馆及时向州市文化主管部门领导汇报工作,积极争取州市配套项目资金共22.16万元,确保了工程建设顺利实施。2008年12月兴义市县级支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新增公共电子阅览室1个,读者端计算机35台(套),资源服务器4台,以及复印机、摄像机、数字投影播放器等设施设备。国家数字图书馆赠送了1.0TB的数字资源。截止2012年12月,兴义市图书馆(兴义市支中心)通过资源配送、卫星接收、自建购买等方式,整理数字资源约4.5TB,初步形成了图书期刊、舞台艺术、影视曲艺、知识讲座、农业科技、百科知识等数字资源库,为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数字文化服务提供了重要保障。

  ——加强管理,广泛合作,资源共享。2009年以来,兴义市支中心在省州市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带领全馆工作人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深入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服务点,开展技术指导、设备安装、资源下乡、业务培训等工作,建设完成村级基层服务点223个、企业基层服务点6个,建成乡镇(街道)、社区(机关、企业)公共电子阅览室32个,开展数字图书馆推广为每个点配送资源约1.0TB,基本满足了城乡群众的数字文化需求,受到了城乡基层群众和项目建设单位的普遍欢迎。例如,2009年兴义市图书馆开

  

篇十五:数字公共文化服务

 黑龙江省基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

  李春晶;王雪松;曹宇宏【摘要】进入到新世纪以来,黑龙江省的基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一直稳步发展.随着网络数字文化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基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各个方面也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黑龙江省作为中国基础公共数字文化的发展大省,不但做到了基础方面的公共数字文化初步建设,更为改善公共信息化服务,促进信息资源整合,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基础化建设和为把公共数字文化送入黑龙江省的千家万户作出了贡献.但是,就中国基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来说,与一些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文章结合黑龙江的基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发展现状,深刻分析了黑龙江省目前的基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并针对此提出了黑龙江省基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的相关建议.【期刊名称】《农业图书情报学刊》【年(卷),期】2017(029)005【总页数】3页(P182-184)【关键词】公共数字文化;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作者】李春晶;王雪松;曹宇宏【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90;黑龙江省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90;黑龙江省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0

  1.1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首先要从公共产品的概念说起。公共产品是指有别于其它产品的具有一个使用者的使用不会造成任何社会消耗和损失的非竞争性和任何人不能阻止其它个人使用和接触该产品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在此基础上,公共数字文化产品是指国家或民族数字文化传播、国家信息网络传播和国家公共频道等数字文化的具体体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即指利用这些公共数字文化产品,针对大众的需求和时代潮流发展的一种同样具有公共产品特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服务。陈威认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由公共部门或准公共部门共同生产或提供的,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数字文化需要为目的,着眼于提高全体公众的数字文化素质和数字文化生活水平,既给公众提供基本精神数字文化享受,也维持社会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数字文化环境与条件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为的总称[1]。1.2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首先是由政府牵头的,以其它社会团体组织或企业个人为辅助的、为公民和组织的基本运行和发展提供的一系列基础服务和体系建设。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为广大公民提供基础数字文化服务,为不断缩小地区间数字文化差异而努力的社会服务功能。通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行为方式,弘扬中华数字文化优秀传统,建设精神文明体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数字文化需求。截至2015年底,中国黑龙江省基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飞速发展,具体体现在: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黑龙江省图书馆下辖11个市级图书分馆,各总分馆之间的信息资源逐步构建共享体系,组建黑龙江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传播集群城市。据黑龙江省图书馆官网公布,其馆藏资源总量达280万余册,报刊5000余种,电子文献33778件,专题数据库为7个,自建数据库为17个。在经费划拨方面,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黑龙江省数字文化事业费为392.62亿元,比2002年的

  83.“亿元增长了3.69倍。人均数字文化事业费从2002年的6.51元增加到了2011年的29.14元。“十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4.8亿元来扶持黑龙江地区的图书馆和数字文化站的建设。2007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投入39.48亿元来补助黑龙江省2.67万个乡镇数字文化站建设,“十二五”期间,中央将补助70亿元用于黑龙江省图书馆、数字文化站和博物馆的建设。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方式来看,在2011年以前,中国黑龙江省的主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模式为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和数字文化站等数字文化服务场所的公共开放,在此之后,黑龙江省逐步开放工人数字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少年宫和各类科技馆的免费开放工作,除此之外,更积极发展流动图书馆的建设模式,促进地区数字文化和知识的平衡发展[2]。3.1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机制研究3.1.1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建设原则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最大特点是“公共性”,一般来说,它的盈利是为取之与民、用之于民的。发达国家通常非常重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发展,将它作为一项公民福利和社会福利来丰富人民的生活并取得与之匹配的社会效应。目前,对中国黑龙江省来说,公共数字文化在诸多方面都有着决定性的不足,例如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层级间发展不平衡等。造成这些的原因主要包括中国的社会结构发展不合理、经济的发展不均衡和数字文化体制的不完善等。中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的原则主要针对以下几点:(1)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站点的问题上,必须坚持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的原则,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至社区,不论男女老少、正常人或残疾人,都可参与享受便民完善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2)在资金投入方面,从投入方来看,要中央、地方专项资金相结合,加大对公共数字文化的投入;从资金辅导地区来看,以基层、县乡为主;(3)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数字文化工作的意见》,将农民工

  纳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中;(4)社会各阶层应积极加入到关于数字文化服务的加强拓展中去,努力扩大全民参与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模式中;(5)继续完善对农村基层数字文化人才的培养政策,鼓励扶持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数字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数字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数字文化遗产项目性传承人、群众中涌现出各类数字文化人才和数字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以便他们在农村数字文化服务建设中发挥带头人的作用[3]。3.1.2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是评定一个项目、一个举措实施是否符合约定的重要指标,也是参与者行为动力的之一。所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势必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估体系,只有这样,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质量才能得到更好的实施和保障。当前,中国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估都较为传统,与发达国家的有确定的管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评估机制有较大的差距[4]。3.2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运行的财政机制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财政机制的运行方面,中国的共服务财政机制亟待完善。由于认识原因和社会所处阶段及社会氛围等原因,中国的财政资金大多运用在国家建设和经济运行等方面,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方面运用较少。换句话来说,中国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财政机制方面建设当中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财政支持体制,加上行政体制改革的滞后以及行政经费支出的不断增加导致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方面的支持严重不足。4.1地域发展不平衡与统筹规划作为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事业,各地各级政府主管领导对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与机遇把握的程度有别,重经济、轻数字文化,重文件指示、轻贯彻落实成为较差地区普遍的做法。这也是造成各地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进一步拖慢了数字文化三大惠民工程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进。

  在党的十八大报道中,中国在建设数字文化强国时提到,要保证“机会公平、权利公平和规则公平”,同时,确保统筹规划基础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要切实抓好各项建设指标,保证各省、市及县域的平衡发展。抓住公共数字文化发展进程中这一难得的机遇,充分利用文化部、财政部等中央机构提供的资金、资源与技术支持,以共享工程所提供的海量资源为依托,以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为服务体系的网络平台,以公共电子阅览室为服务终端,构建本地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并根据当地实情不断加以完善与发展[5]。4.2财政资金监管与资金保障目前中国黑龙江省财政资金监管与资金保障的现状是: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对公益性数字文化投入的前瞻性、提前量很少;长期以来重建设、轻服务、不考虑后续经费的一贯做法,也令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运行经费紧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政府文化工作的主要任务,而财政投入是公共数字文化的主要来源。所以必须建立各级财政主渠道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落实省级财政的配套资金,重点落实县区级以下公共图书馆的经费,让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不再因经费问题而经常中断,才能提供正常的服务。4.3技术标准的制定与规范对于黑龙江省来说,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运用兼容性强、通用性好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在硬件、软件、网络、应用系统、资源加工与存贮、服务等不同的地方存在大量的技术标准与规范,要创新各级投入机制,出台必要的政策,采取适当的措施,引导社会力量自觉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创新财政资金监管模式,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监管也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机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树立少花钱、高效益、办大事良好形象的必然举措,这样更有益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事业的良好发展。同时可以选择建立分布式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资源库群,分级整合各地、各类特色

  资源,除各地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较为完备之外,各地美术馆、数字文化馆、博物馆、少年宫、科技馆、体育馆、数字文化宫等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纳入国家共享工程的数字资源不多,黑龙江省政府数字文化主管部门应鼓励上述机构,按照一定的标准规范开展数字资源联合建设,并将其已有的数字资源按照标准规整后纳入公益性数字文化资源库群,这一举措将极大丰富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资源,全面实现公益性数字文化数字资源分层多向共享。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主要以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并兼与各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相关机构进行合作建设,通过一系列的工具来向大众展示丰富多彩的数字文化服务。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涵盖了数字文化服务的各个方面,更是包括了组织结构、数字资源、技术力量和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支持。黑龙江省在这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面对具有多样性数字文化需求的社会大众,需要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进行整体规划和科学设计。在标准规范上,统一规划,相互兼容;在组织实施上,共同策划,统筹兼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做好协调,共享利用;在资源建设上,各有侧重,突出特色,并且将这些方面综合起来,让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更加高效地运转,为公民提供便捷、普及的公共文化服务。

  【相关文献】

  [1]齐国佳,傅荣贤.黑龙江省农村图书馆体系建设“3-2”模式浅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6):82-85,106.[2]吴丽杰.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与保障——从辽宁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谈起[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4):101-103.[3]王珊.省域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实践探索——以黑龙江省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3,(8):55-57.[4]张大尧,高文华.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数字文化权益[J].图书馆建设,2012,(4):62-65,70.[5]张云峰.黑龙江省建设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

  

  

推荐访问:数字公共文化服务 数字 文化 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