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史心得体会(实用12篇)【精选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史心得体会(实用12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中医史心得体会(实用12篇)【精选推荐】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史的心得体会篇一

中医,是中国文化历史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史,是中医学发展的历程,也是我国治病救人的悠久历史。作为一名中医专业的学生,对中医史的了解和实践让我深受启迪和感悟,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更加深入了解中医史是必要的。从我学中医的这几年来看,很多同学将中医视为一种神秘的、未能够解释的魔法。实际上,中医虽然存在很多难以解释的现象,但是其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对人体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持久探索之上的。中医史是中医学发展的历程,是中医学如何不断提高的过程,了解中医史,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医学的理论发展和人文氛围,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掌握中医学理论,开拓我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其次,深度地理解中医史对于我们学习和实践中医同样很有帮助。在中国年代悠久的中医史上,有无数的中医大师和优秀的中医代表,他们的心血和智慧浸润在中医学中。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医学生来说,我们要从中医史的中汲取营养,挖掘其中优秀的医术和经典理论,深度理解其中的医学原理和医学精神,然后更好地应用到实践当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医疗水平和医术造诣。

第三,中医史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中医传统文化的人文气息。中医学发源于古代的中华文明,其其背景可以追述到几千年前。中医与中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其中诸如自然哲学、审美情趣、人文风格等元素可以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丰富性。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对于我们理论研究以及临床实践都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也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探究。

第四,对于当下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中医学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商业化、科技化等。了解中医史可以让我们懂得,只有传承和弘扬好中医文化,才能让中医学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同时,不失其根本、创新发展、持续发展。我们要尊重和继承中医史的文化精髓,同时也要在中医学的实践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和创新。

最后,中医史教会我们,做一个有医德医风的中医。自古以来,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在治病救人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医德和医风,不仅是保障患者安全和医患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医学发展核心价值之一。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凡治未病者,养生为本。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医德、自我修养,并且发扬中医文化精髓,始终高度关注使用中药和治疗的质量安全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职业使命,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

总之,了解中医史,是学好中医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医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史是中医学发展的历程,中医文化是我们民族珍贵的历史遗产。通过学习中医史,深入理解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传承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才能深度挖掘中医有益的、古老的、优秀的文化底蕴,不断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和创新。

中医史的心得体会篇二

中医社是一个由中医爱好者组成的社团,旨在传播和推广中医药文化。社团成立于10年前,目前已拥有近百名会员。中医社定期举办各类中医健康讲座、工作坊和义诊活动,吸引了许多对中医药感兴趣的年轻人。在加入中医社的这段时间里,我不仅学到了许多中医的知识,而且还有许多感悟和体会。

第二段:中医药的心态。

中医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的概念。在中医药学中,心态对于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至关重要。中医药强调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通过调整情绪和改变心态来达到治疗的效果。在中医社的学习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心态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调整身体体内的能量平衡,帮助身体自我康复。因此,我意识到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保持健康非常重要。

第三段:中医药的养生之道。

中医药以养生为核心,强调预防为主,注重整体的调养。在中医社学习中,我学到了许多中医药的养生之道。中医强调五脏六腑的平衡和经络的通畅。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锻炼身体等方式,可以达到调养身体的目的。我开始注重睡眠质量、均衡饮食的摄取、适当的锻炼身体等,这对我的身体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四段:中医文化的传承。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一个中医爱好者,我非常珍惜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中医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让我们有机会了解中医的历史、理论和技术。随着我们的学习不断深入,我越发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中医社的活动中,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研讨中医的理论与实践,相互学习和进步。这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发和成长,并且我也有机会传承和分享这些宝贵的中医文化。

第五段:对中医社的期望。

在中医社的学习中,我从多个角度认识了中医药学,也了解到了中医药的优点和局限。在未来,我希望中医社能够更加突出中医的科学性,加强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同时,我希望中医社能够继续组织更多的讲座和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药的价值和魅力。通过持续的交流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为人们的身体健康做出更多的贡献。

总结:

通过加入中医社,我收获了很多中医药的知识和体会。中医药的心态、养生之道和文化的传承都对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传承中医药文化,为中医的发展和推广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期待中医社能够越来越好地发展,为更多的人带来健康与快乐。

中医史的心得体会篇三

说到学习中医,那就不得不谈谈,高考填报志愿了。犹记得那时候家父极力反对我填报中医学院的,而是希望我去闽江或者师范,至少毕业好找工作,再者不必那么的辛苦。因为学医学的,终究是要活到老学到老。

大一的这一年,可以说是我自己性格表现最为突出的一年。自大、率真、桀骜不驯、狂妄、特立独行、无所畏惧的那种感觉,至今回想起来,真的感到自己很可笑,甚至很可悲。在学生会里、班委上、社团里,我几乎是一开始的兴趣,到后来的厌倦,最大原因是因为我自己的性格。这一年,学习没有落下,活动参加的也很多。到了大一下学期的时候,我就开始不自觉的往中医这边靠拢了,至今也不记得那是什么原因。

学校的环境是那么的美,夕阳下的校园,我总喜欢捧着书,去散步,偶尔还会写一些小诗,就这样大学时光一年就过了。

到了大二的时候,就更加坚信自己往中医这条路了。期间家父因椎间盘突出,不能行走、干活,只能卧床,吃遍了西药,结果无效。后经别人引荐,到民间的骨伤科去做推拿,首诊一次,隔三日复诊一次,然后回家休息调养一个月就好了,症状全部消失。然后回想自己高二那年的病毒性感冒,整整一星期没办法上课,校医给我连续打了好几针,都不见效。后来去一个在县城开诊所老乡,给我开了一盒的小柴胡颗粒,回去第二天热就退了。

大二这一年课程很多,但我花了挺多的时间在传统文化的学习。经常是没课时就往图书馆里跑,大多会是在综合类的书库里,扎在老子、孔子、孟子等,还有《周易》。虽然什么都没弄明白,但是能了解它原来有那么的一回事。对于易经的入门学习,使得我对于中医里一些有关易经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

除了在综合书库里头,当然也没忘了要在医学书库里好好充充电。查阅手诊、面诊、足疗等,还有就是关于阴阳五行的重新认识。虽然没能学透,但是总可以理解一些问题。大二这年学习中药和方剂,我当然是花了很多时间在背这些东西,当然考试也没难到我,每次考试的时候我都是早早的睡觉,然后考完试听到同学们一直在嚷着“我昨晚熬到了三四点,背的都没考到。”关于中药的学习,对我有很大帮助的是在学校第二国医堂药房里学习抓药。那是在第二学习的后半程时间里。学习药性和功用以后,对于饮片的颜色、质地、气味、形态以及一些特殊的结构的学习,对我来说有很大的帮助。当老师谈到某某药的时候,出现在我头脑的第一画面是饮片的气味、颜色、形态等。

关于学习方剂,我和传统的学习方法一样就是背方歌。然后就是不断的去看一些方论,比如说《医方集解》、《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等等,还有一段时间特别着迷于抄一些民间偏方。

大二的暑假过得特别有意义,那是提前预习了《伤寒论》,整体上有了一个认识,对后面的.学习有了很大的帮助。

到了大三,回想那时候,虽然对中医执着,或许说是盲目的热爱更恰当一些,依旧是连门都没进。新的学期,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课程,就有更多的激情。上学期专心的投入到《伤寒论》的学习中去,不断的看书学习,自然还有就是不断的背诵条文,除此之外就是背一些《药性赋》这类中医入门的基本歌诀。《伤寒论》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只是我还在寻找一种适合我自己的学习方式。

大三的下学期,看了挺多实践的书。唐步祺的《郑钦安医书阐释》、黄煌的《经方的魅力》《张仲景五十味药证》、《四诊心法要诀》、《王洪图黄帝内经临证指要》、《刘渡舟伤寒论临证指要》等等。只是泛泛而读,谈不上是精读。不过《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学得不好,或者说是自己花的时间太少。

除了学习课内的理论知识以外,还在国医堂跟廖军博士坐针灸门诊,跟张亮亮博士坐内科门诊,其中的学习心得体会自然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得明白。一年的时间了,见到的病人挺多的,不过病种单一了一些。就像陈建博士开玩笑的说“找我看的不是失眠就是抑郁症,看得都烦了,都不能换换病种啊!但医生是没有选择病人的权力。”

唠叨了这么多,但时至今日,我依旧在中医这路上,不断的爬行着。作为一个学长,先把自己的一些学习历程告诉你们,然后就是一些自己的感悟了。

要有坚定的信念,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中医?如果是单纯为了钱,那么就不要荒废这五年的时间。

遇到问题,不要退缩,也许解决了这个问题,你又上了另一个台阶。

学中医,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也许有的人会说“中医需要悟性,我的悟性不好”,那我想告诉你,每个人的悟性都是一样,只是有的人开悟的早,仅此而已。

学习中医需要一种缘分,一定程度上,悟也算是一种缘分。

中医史的心得体会篇四

第一段:引言(200字)。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注重人的整体健康与平衡。作为一名中医社的成员,我有幸参与了许多与中医相关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以及其对人的关怀和关注。在与中医社的交流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医学知识,还感受到了中医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本文中,我将分享一些我在中医社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学术交流(200字)。

作为一名中医社成员,我们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会,邀请专家学者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在这些交流会上,我了解到了中医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对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我参与了许多案例讨论和问题解答,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我能够不断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这些学术交流不仅提高了我的专业素养,还激发了我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的热情。

第三段:实践活动(200字)。

中医社组织了许多与中医实践相关的活动,使我们能够近距离地接触病患和中医师。我们定期去医院参观,观摩中医师的诊断和治疗过程。这些实践活动让我亲眼目睹中医疗效的神奇,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医师对病患的关怀和专业素养。在一次义诊活动中,我有幸与中医师一起为病患进行诊断和治疗,这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我的技能水平,还给予了我对中医的信心和自信。

第四段:文化底蕴(200字)。

中医传统文化是中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社也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我们组织了许多与中医文化相关的活动,如书法、茶艺和太极拳等。通过这些活动,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书法让我领悟到中医的“顺应自然”的思想,茶艺教会我如何用心品味生活中的美好,太极拳则让我体会到中医“以柔克刚”的哲学思想。这些活动不仅让我们学到了中医文化的内在意义,还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中医学习的价值和重要性。

第五段:未来发展(200字)。

通过参与中医社的学习与实践,我意识到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而极具发展前景的学科。在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中医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并积极参与中医社的活动。我希望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师,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帮助更多的人。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中医的理念和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中医,从而促进中医的发展和传承。我相信,在中医社的陪伴和引领下,我一定能够实现我的中医师之梦。

总结(100字)。

中医社是我学习和了解中医的重要平台,通过学术交流和实践活动,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还深刻感受到了中医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中医社也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医传统文化和发展前景的机会。在未来,我将继续学习和传承中医的精华,为中医的发展和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医史的心得体会篇五

众所周知,中医是中国几千年唯一的医学,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医,中医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昌盛,几千年来的保健事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医与西医在专业技术上各有所长,各有优势和特点。西医的优势在于精密仪器的检测、高超的外科手术、复杂的器官移植、先进的抢救手段等。而中医的优势恰恰是西医薄弱的方面,中医的辨证施治既准确又灵活,奥妙无穷,对诊治许多疾病,有其独到的特点。如对功能性疾病的诊治,退行性疾病的诊治,病毒性疾病的诊治,痰饮淤血病的诊治,疑难病证的诊治等尤具优势。人民群众对中医中药的认识比较深刻,有相当多的"人群喜欢中医中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进化,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中医中药的治病之本、调理、滋补功能就显得更加迫切需要了。

中国人的传统认识是中医越老越吃香。一个年龄大的中医,尽管本事平平,都可以称老中医,甚至夸大一点称“名老中医”,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医是终身制的职业。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学好中医呢?《扁鹊仓公传》云:“人之所以病病疾多,医之所以病病道少”,这说明中医难学。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又说:“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

学中医诚然难,学精则更难。但既学医就必须学精,至少要确立“学精”这样一个奋斗目标,方能学成一个好中医。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根据我个人学医的体会,主要在于两点:一要认真读书。中医的书籍,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尚嫌不够。读中医的书,不仅要读懂、弄通,而且要熟读、熟记,对许多重要的内容甚至要熟背。比如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若要有高深的理论功底还必须学好《内经》。读中医的书,要善于融会贯通,中医学的理论均源于《黄帝内经》,中医的各科临床,均源于历代医家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总结。

举例说吧,比如学《伤寒论》,不仅要与《金匮要略》相融合,还要上与《内经》相联系,下与《温病学》相联系,此外,还要与内科学、方剂学、药物学、诊断学相联系。比如《伤寒论》的少阳证,这个少阳证就出自《内经》的《素问热论》。《内经》的少阳证只限于少阳经脉症状“胸胁痛而耳聋”,而《伤寒论》的少阳证则为半表半里证,胆火上炎,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必烦喜呕”,用小柴胡汤主治。再联系温病学中亦有一个邪郁少阳证,寒热类虐,心烦,口渴,脘痞,舌苔黄白而腻,用蒿芩清胆汤主治,系湿热郁闭少阳。如此联系比较,自然融会贯通。

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结合生活实际融深奥医理于浅显地生活常识当中。中医基础理论重于思辨、抽象、实践性强,但弱于直观、具体、可操作性差。因此,在学习中,注意结合自己既往的文化知识及生活常识进行理解,常常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联系夏天长期在河水中浸泡的石头或其他物体的表面所生苔藓形状为例,来理解滑腻之性状,说明舌苔滑腻与水湿的关系,并由此理解湿性粘腻的致病特点。结合既往临床实践,融抽象理论于常见病证之中。如人体皮肤受凉之后,可见恶寒、无汗,鼻塞流涕,胸闷咳嗽等感冒症状,中医给以宣肺解表药物治疗后,感冒痊愈。以此说明肺主宣发、开窍于鼻、在体合皮的医学道理。

也发现这门学科跟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在其发展过程当中也不断吸收外国文化,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一些中草药,大都原产地都不是中国,足以证明这一点。然而,提高中医素质,中医从业人员必须有过硬的基本功。要打好基本功应具备以下三个步骤:

中医的临床工作分为识病、辨病、立法、处方、用药五大环节,最终必须落实在方药上。如果没有精确的处方,绝对不会有好的疗效。故中医历来视汤头、脉诀、药性赋为启蒙“三件宝”。“汤头”即“方歌”。中医素以清代汪昂的《汤头歌诀》为蓝本,并以《医方集解》辅行。要求“汤头”必须熟背至信手拈来的地步,临床方可应用自如。“脉诀”是指脉学方面的歌诀。现以李时珍《濒湖脉学》流行最广,然李中梓《诊家正眼》似乎更切实用,故云脉必“二李”。当然有精力多读几部更好。诸如:《四诊抉微》、《脉诀汇辨》、《脉理求真》等。《药性赋》是民间流传多年且影响极大的入门读物,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确实对初学用药可具初步轮廓。尽管有些内容已不合时代的要求,但仍为广大中医所喜爱。除上述“三件宝”外,不可忽略的就是“针灸歌赋”。众所周知,针灸是国粹,是中医走向世界的“利器”。要想学好针灸,熟诵歌赋是必备的基本功。诸如:十四经循行、主病、穴位分寸歌、标幽赋、金针赋、通会指要赋、流注指微赋、胜玉歌、玉龙歌以及十二经子母补泻、流注八法等方面的歌诀均应熟背如流。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以上第一步功夫,属中医的“背诵功”。

背诵功之后的第二步功,就是加强古文和医史的学习。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华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给后人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中医文化,不愧是伟大的宝库,等待后人去努力发掘。而这些文献均是用古文写成。若不在古文上下功夫,势必很难理解。如文字的构成、词汇的衍变、语法的差异及古代文学常识、古天文学知识等等均需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学习医古文非常困难。

文言文学得好,犹如与古人相与对坐应答,能进行跨时代的交流,也乃人生一大快事,而且学好古文是打开中医药宝库大门的钥匙。故第二步功夫首先必须“学好古文”。

任何事情,任何学问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所以不管学什么都必须了解本门的发展史。搞政治要学政史,搞文学要学文学史。当然中医也不例外,也应学好医学史。只有学好医学史,才能了解各朝各代的名医、名著及其学术观点,也就是说要了解这些名医名著是在何等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下形成的。同时也应了解前世名医的奇闻逸事。譬如:朱丹溪三十岁学医,三十五岁就能临证而成大家。叶天士十四岁学医,先后师从十七人等。这对一个中医的学习和成长均有一定的启发。然而今人视学史为多余,似乎与临证无关,实属大谬。

学古文具备了读古书的能力,学医史明确了读古书的取舍,在选书读书过程中,自然不会陷入歧途。同时还要博览历代医家的医论、医著、医案,对历代医家的成果有一个框架性得了解,对学术理论的构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故第二步功夫为“基础功”。

要想学好中医,则必须精读一些古典医籍,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神农本草经》、《医学心悟》等。

《内经》、《难经》是中医基础的奠基。阴阳五行、脏象经络、诊法治则、五运六气均需从《内经》、《难经》二经中探求。然《内经》中《灵枢》、《素问》各八十一篇,《难经》八十一难,共二百四十余篇,要想快速通读,谈何容易?故初学者可选用明代李中梓的《内经知要》或近贤秦伯未的《内经知要浅解》为读本,部分章句必须熟背。

《伤寒论》是六经辨证的典范;《金匮要略》辨脏腑经络,是辨治杂病的基础。《温病条辨》系统论述三焦辨证,与《伤寒论》相对而言,使“万病诊法实不出此一纵一横之外”。(《温病条辨·凡例》)。《温热经纬》以《内经》、仲景为经,以叶、薛、陈、余诸家为纬。其中“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主要论述卫气营血辨证系统,也应熟背。《神农本草经》是方药学之祖,自然也是必读之书。清代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可视为初学者较好的读本。《医学心悟》一般视为入门的启蒙书,它是系统论述“八纲八法”之作,且书中载有很多疗效高、实用性广的方剂,如启膈散、开噤散、半夏白术天麻汤之类,皆临床习用之方。这些医籍的精读,可使中医理论的框架构架起来。故第三步功夫为“构架功”。

如上所述,背诵功、基础功、构架功为“真中医”必须具备的三步功夫。在这三步功的基础上,进而博览群书,淹通众家之长,并广泛吸取今人经验,积极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古人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早临床、多临床,从而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的铁杆“真中医”。

漫漫岐黄路,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医史的心得体会篇六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对于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正在学习中医的学生,我有幸参加了中医社的学习和活动。通过这段时间的参与,我有了一些体会与感悟。

首先,中医社的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经络脏腑等,了解了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同时,我们还学习了许多中药药方的制作与应用,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亲身体验了中药的气味和特性。这些知识让我感受到了中医的丰富内涵,增加了我对中医的好奇和热爱。

其次,参与中医社的活动让我了解到了中医的实践价值。在社团的实践活动中,我们走进了社区,为居民提供中医咨询与服务。通过与居民交流,我意识到许多人对中医的疗效和安全性存在着误解和疑虑。因此,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宣传与说明,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的特点和优势,让他们对中医抱有信心。在与居民一起分享中药泡脚的经验时,我看到了他们安心放松的笑容,这让我深信中医可以给人们带来真正的舒适和健康。

此外,中医社的学习与讨论也促进了我对中医的深入思考。在社团的讨论活动中,我们可以就中医的现状与发展进行意见交流。我了解到,人们对中医的关注程度有所不同,部分人对传统医学缺乏了解和认同,这对于中医的发展是一种挑战。然而,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推广中医的特色与优势,中医必将在现代医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社团中还有一些同学对中医的某些理论与传统观念持怀疑态度,这也给了我一个思考的机会。我认为,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智慧的结晶,它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是经得起历史和时间考验的。只有我们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医的内涵,才能做到在实践中运用自如。

最后,中医社的学习让我更加珍惜中医传承的重任。在中医社的课堂上,讲师们向我们传授了他们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治疗心得,让我们着实受益匪浅。与此同时,社团中还有一些同学的家族从事中医世世代代,他们的传统技艺和知识让我们敬佩不已。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意识到中医的传承不仅责任重大,也是一份荣耀。在社团中,我明白了作为新一代中医传承者,我们要时刻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把中医的宝贵财富传承下去。

总之,参与中医社的学习与活动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与认识。中医的博大精深、实践价值、思考和传承的重要性,都让我对中医心存敬畏与热爱。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中医必将在当代医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史的心得体会篇七

这一学期的公选课,我很荣幸地选上了美容药物学。

初听这个名字,是我读大一的时候,当时我还没有上公选课,有位师姐对我讲她在上美容药物学,当时我觉得这一定是一门很难的课,应该是关于配护肤品的药物学吧。然后听师姐解释,这是一门很有用处的课,在课堂上可以学到怎样护肤,哪些护肤产品比较好,很有用的。

由此,我开始了对美容药物学这门课的向往。

从第一节课老师讲的一些基础知识到最后一节课的护肤品品牌介绍,相信爱惜自己的女孩子,都受益颇多吧。

特别是对一些日常护理的误区,在这门课上了解到很多。现在就对自己的收获列举一些。

1.对洗面奶的误区。由于我的皮肤偏黄片油性以我很希望洗面奶中不但能清洁,还能控油、清洁加美白,认为这很省事。所以我用过妮维雅的美白泡沫洗面奶(当然,最后我没有体会到他的美白功能)在这堂课上,我了解到洗面奶只要能做好清洁工作就好了,例如美白等功能,由于在网上停留时间很短,很难有效果,所以,现在不在追求它的美白功能,而是看重它的清洁功能。

2.对防晒霜的误区。前段时间,买了一瓶欧莱雅的多重防护隔离喷露,专涂颈、肩、臂。但是,由于这一瓶对于我来说也不算便宜,所以在用量上也有点省。老师上次讲的防晒知识,才让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够量的防晒霜抵抗紫外线弱,也是会晒黑的。如果我用得省的话,那不是得不偿失,又花了钱有被晒黑。所以,我改变了以前的观念,并且会隔两个小时补涂一次(户外)。

3.对添加酒精、防腐剂护肤品的认识。以前的时候,和其他人一样,觉得添加酒精、防腐剂的护肤品一定不好,会伤害皮肤,以为追求纯天然。可是,在美容药物学的课上,颠覆了我这一观念。那些打着纯天然的产品也许不比添加防腐剂的产品好,这使我不再抗拒防腐剂。同时,也使我不再那么容易受骗,买一些鼓吹纯天然的产品,结果受骗!

例如这样的误区,我还有很多很多。在这堂课上,我的观念很多都改变了。并且对护肤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俗话说,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看着田中老太太的皮肤,心里不禁感叹,保养工作一定要做好啊,否则,老了就补救不了了。

时光如梭,光阴似箭,这门课也已经结束了。美容药物学这门课就像一盏领我进门的灯,让我能窥探护肤、化妆等的奥妙,并最终在其中受益匪浅。

中医史的心得体会篇八

第一段:名中医的背景与特点(200字)。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有的传统医学,源远流长,渗透到民间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在这些中医药的草根中逐渐涌现出了一批才华出众、医术精湛的名中医。他们凭借自己的实践与经验,成为了追求中医药研究的楷模和导师。名中医在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独特的治疗心得和体会。他们深知中医的奥秘,能够运用草药、针灸、拔罐等方法去治疗各种疾病,为患者带来了健康与希望。

第二段:名中医的治疗经验分享(300字)。

名中医不仅要有过硬的医术,还需要对人性、社会等方面有深刻的理解。他们深入研究中医理论,结合实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治疗手法和心得体会。例如,国医大师钱乙婴通过对几代家族的临床实践和总结,形成了自己的“田螺散方”,治疗心脏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又如,北宋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中总结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对诸多疾病有详细的分析与治疗方法。这些名中医们的治疗经验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发展与推进,更是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与帮助。

第三段:名中医的诊断技术与方法(300字)。

名中医们在诊断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技巧,他们借助脉搏和舌诊等方法,通过观察疾病的症状表现,辨别病因与体质特点,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对于不同的疾病,名中医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如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在中医诊疗中,名中医提倡“因人制宜”,注重综合分析,形成较为独特的治疗方式。比如,二十世纪著名的名中医张琦,在治疗顽固性溃疡时,就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的策略,通过中药、手术和白细胞介素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治疗成功率。

第四段:名中医的医德医风(200字)。

名中医们以其高尚的医德和真诚的医风赢得了广大患者的赞誉。他们秉承“医者仁心”的信念,将患者的健康放在首位,尽最大努力为患者提供有益的治疗方案。他们平易近人,亲切热情,并以身作则,为患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们始终追求学术的进步和医学的推广,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与研究,为中医的发展与传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五段:名中医的重要性与今后的发展(200字)。

名中医是中医药事业中的瑰宝,他们的实践经验和独特治疗方法对中医的发展与推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当前中医行业的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如名中医的传承困境、中西医结合的推广等。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名中医的培养和支持力度,使更多的名中医能够脱颖而出,为现代医学的进步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结尾:

名中医是中医药事业的宝贵财富,他们的心得体会和治疗经验对中医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名中医的宝贵经验,加强名中医的培养与支持,推动中医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只有通过追寻名中医们的学术探索与实践经验,中医药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史的心得体会篇九

中医香囊是一种由中草药组成的精心制作而成的香包。它们常常引起人们的兴趣,并被广泛应用于中医疗法中。我最近有幸尝试了中医香囊,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此,我愿意分享一下我的经验和体会。

第二段:探索中医香囊的历史和原理。

中医香囊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的中国古代。它是由中草药混合而成,这些草药具有特定的疗效。中医香囊的想法是通过鼻腔的嗅觉和皮肤的吸收来传递这些草药的功效。根据中医理论,香囊中的草药具有疏散寒邪、祛风活血、理气养血等作用。它们可以用于改善身体的循环、缓解疼痛、调整气血平衡等。

我购买了一些中医香囊,并开始尝试。这些香囊的香气非常浓郁,能够让人迅速放松心情。我发现它们尤其适合在工作压力大或睡眠困扰时使用。每天晚上,我放一个香囊在枕头旁边,它的芳香气息能帮助我入睡,并且能够带来更加舒适的睡眠质量。

除了嗅觉上的享受,中医香囊也对身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她在经期使用中医香囊后,腹痛明显减轻了。于是,我尝试了一款专为经期不适而设计的香囊。令我惊讶的是,它真的起到了舒缓疼痛的作用。这激发了我对中医香囊的更深入研究,我发现它们确实可以帮助提升身体的自愈能力。

第四段:深入研究中医香囊。

我了解到,中医香囊中的草药配方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才得以确定。不同的香囊具有不同的功效。例如,某些香囊可用于缓解肌肉疼痛,某些则对改善消化系统问题有效。尽管这些效果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中医香囊基本上是安全且无副作用的。这让我更加相信中医的疗效和智慧。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

通过我的体验和研究,我对中医香囊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它们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中医疗法,可以用于改善身体和心理健康。尽管中医香囊并非万能,但当结合其他中医疗法时,它们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全面的健康保障。我希望能够继续追求中医的奥秘,并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受益于这种古老而神奇的疗法。

中医史的心得体会篇十

我这里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医综合。中医综合是由国家统一命题,考生报考学校所在地区组织阅卷,由国家来划定分数线。20xx年开始中医综合满分300分,覆盖六门学科,包括中基、中诊、中药、方剂、中内和针灸,考查知识面广泛,是非分明,考生基本没有临场发挥的余地,全凭考前知识的积累与掌握。试题既考查你对固定知识的掌握,又考查你对问题灵活运用的程度,复习起来难度大,还很费时间和精力,我只是结合自己的经历提出要注意的几点。

1.购买考试大纲。按照大纲的要求复习。

2.购买对你有帮助的复习资料。这里我向大家推荐由北中医编写的《中医综合复习指导》和《中医综合最后冲刺试题》。虽然时间紧,我们也应该尽可能将课本通篇复习,当然这里的通篇复习是按照复习指导所列的要点对照课本进行复习。

3.不要偏废个别学科。由于六门学科是大一、大二、大三时学习的,很多知识点都被大家忘记了,要知道一分之差就可以决定你的命运,千万要将每一分都认真对待,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4.按比例有重点地复习。由于内科和方剂占分值较大,联系也很紧密,认真复习相当重要。

5.大量做习题以增加实战经验。复习到一定程度,就应该开始做题了,对待每一道题都应认真,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将你做错的题加标记,考前再次复习一遍。当你参加考试时,发现很多题见过甚至做过你会更加自信,答题的效果也会更好。

6.谨防盗版书。购买复习资料时一定要选正规出版社的正版书,盗版书的错误很多,有可能使你将错误的答案带到考场上去。

上面罗罗嗦嗦说了那么多,概括起来其实就是积累与重复。中医综合的内容多,因此,它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想考好这门课主要是靠平时的积累,而不能凭侥幸心理,自己主观进行取舍,这也就是“学到底”的意思。我们在复习时还会发现,书从头到尾看了几遍,到头来脑子里还是空空如也。这是正常现象,惟一的对策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重复的遍数多了,最后你会发现,其实考的并不是你的水平,而是你的熟练程度。熟能生巧,最后对题目能产生条件反射的效果是最好的。那么,重复就要求有大量的时间,所以以我个人之见,最佳复习时间应至少九个月。

精读教材与广泛联系。

1.确立报考学校,索要招生简章,以明确学校的要求、考查范围和考试所用的教材。如果该校使用的不是全国统编教材,你又在本地的书店购买不到,就要汇款向你报考学校的研究生处购买。

2.带着问题看书。将你认为可能考的知识点做标记,以题的型式一一列出,并认真做答,这样你自己就可以给自己出一本试题集,在以后的几轮复习中,着重看这些问题。你也可以做一本笔记,将重点列出最后只需看笔记就可以了。

3.精读教材,不能有漏掉的内容,做到融会贯通前后联系举一反三。

4.多与周围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将自己认为的重点说一遍,听别的同学讲自己的重点,这样可以帮你查漏补缺;做别的学校历年来的试题。由于主题重点是一样的,别校去年的考题很有可能是你今年的试题,复习专业课一定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注意的问题。

1.近年来,由于报考中医学的学生较少,录取比例很大,而我们正好是中医学专业,而且好多导师都是我们授课老师,那么不妨利用一下这个有利条件。

2.大家都知道临床方面的研究生较难考,有些专业相对很热门,你不妨改报基础学科。你又怎能断定搞基础的前途不如搞临床好,要知道,搞基础学科,科研经费也很多嘛。

3.报考学校时眼界要宽,不要死盯着一些著名的医学院。一些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强,学习环境好,就是由于学生的闭目塞听,每年生源都不足。考生应结合自身情况,多查一些招生简章,你报名时的正确选择,将决定你未来的前途。

4.如果在成绩公布之后,你的成绩达到国家要求的分数线,但未达到你所报考学校的要求,或由于排名较后,没被录取,千万不要气馁,你应该及早向其它院校、研究所发函,介绍自己的情况,请求转校,甚至可以转专业。

5.尽管目前中医的就业情况不乐观,中国社会已经进入老龄化,中医在未来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一定要坚定信心。而且研究生找工作相对于本科生来说更好、更容易,就业后更具竞争力和上升空间。当然考西医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付出的努力会更多。

6实习与考研就像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有舍才有得。其实实习目的就只是让你对医疗过程熟悉而已,而且考中医专业的研究生不可能在短短一年的临床汲取太多的中医考研知识,况且实习地大部分是西医医院。应该尽早布置好自己的安排。

中医史的心得体会篇十一

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一套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根据中医理论“肝开窍于目”内治配合现代医学技术制成眼护系列治疗眼周疾患汗管瘤、黑眼圈、眼袋、眼角皱纹50例效果显著。

选择病例50例,女性,年龄18—50岁,病程3个月至4年。其中汗管瘤10例,单纯眼角皱纹3例、黑眼圈15例、眼袋10例,汗管瘤合并眼袋3例,黑眼圈合并眼袋7例,眼袋合并眼角皱纹2例。其中8例长期使用含铅、汞或油腻眼霜,2例长期将不易吸收的面霜涂于眼部,4例汗管瘤患者有3例高血脂病史,1例胆囊炎,1例由于工作经常上网熬夜,其它无明显原因。所有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眼睛干涩易疲劳、睡眠不足、多梦、腰膝酸软或伴有急燥易怒、经前乳房胀痛、月经有块。

在我的美容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标本兼治,中医中药结合针灸内调脏腑、经络、气血以治本,外用眼护系列以治标。

(一)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13例汗管瘤患者定为肝肾阴虚、痰瘀互结型。

1、口服中药补肝肾阴、化痰软坚散结。配合神针点破较厚处,个别汗管瘤结痂脱落。外用汗管瘤眼霜配合美容院护理。

(二)将其余患者定为肝肾阴虚、肝火上炎型。

1、

2、口服中药补肝肾阴、清肝泻火。配合点穴精油,选取眼周穴位轻揉点按轻起。

穴位:印堂、睛明、太阳、四白、乘泣、瞳子髎。

丝竹空、鱼腰、攒竹。

3、配眼护系列按摩膏按摩,要轻拉,提眼角、提眉等手法。用平刺法、挂针法,针灸眼部皱纹留针30分钟。将眼膜薄薄涂于上、下眼睑盖面巾纸后加敷倒膜20分钟。

1、汗管瘤患者分三个疗程治疗,每疗程15天,第1疗程眼周汗管瘤颗粒有平滑消退,第2疗程汗管瘤基本消除,第3疗程治愈,睡眠差、多汗、便秘、皮肤干燥等症状明显改善,嘱其继续口服中药巩固治疗一个月,随访无复发。

2、眼袋患者经3个疗程的`治疗眼袋明显消退,眼袋胀鼓消除70%,面色由青转红润,眼红,眼干等症状消失,伴有黑眼圈和眼角皱纹的患者,黑眼圈消失,皱纹多数消失仅个别变浅。

3、单纯黑眼圈和眼角皱纹的患者效果显著,黑眼圈的患者只有1名效果不明显其余都治愈,眼角有皱纹的患者皱纹消失。

显效96.7%。

有效100%。

1)采用中药内服疏肝解郁健脾,清肝泻火养阴、去湿软坚化痰;

3)根据的“浅刺肌肤深固里”和刺激腧穴,可以调气血的原理采用针刺和按摩疗法配合精油和按摩膏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老化细胞组织,加速血液循环,对眼袋、黑眼圈皱纹的治疗起辅助作用。

中医史的心得体会篇十二

名中医是指在中医领域享有盛名与美誉的医生。他们以其卓越的技术和博大的医学知识,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追捧。然而,要成为一名名中医,并不仅仅要沿袭传统,更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时代在不断发展,疾病也在不断变异,以及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尚未完全被理解的情况下,名中医需要对传统治疗方法加以理解和改进,使中医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二段:患者至上。

名中医心得体会的核心就是患者至上。名中医深知,患者是自己的导师,患者的治疗效果是对名中医水平的直接检验。在治疗患者时,名中医不仅要关注病因,更要关注患者的感受。他们善于倾听患者的心声,细致入微地观察患者的病情和身体反应,因此能够在治疗中灵活调整疗法,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第三段:临床经验的积累。

名中医心得体会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临床经验的积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他们累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和案例,形成了独特的治疗方法。这些经验和方法非常宝贵,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指导后来的医生。名中医通过不断总结和思考,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后来的医学新秀,提高整个中医行业的水平。

第四段:注重疗效和安全性。

名中医心得体会中,疗效和安全性是名中医非常重视的方面。他们注重在治疗过程中权衡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以确保患者的身体不受伤害。名中医深知,药物治疗不能只追求短期效果,而应该注重患者的整体健康。他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第五段:教育的重要性。

最后,名中医心得体会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教育的重要性。名中医不仅是医生,更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他们深知教育对于推广中医、培养后继人才的重要性,因此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承给更多的人。名中医通过培训、讲座等形式,将中医的精髓传递给更多的人,为保护和发展中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结:名中医心得体会是名中医多年从事医学工作的总结和经验。名中医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不断完善自己的医术,不断挖掘和创新中医的潜力,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注重疗效和安全性,将患者的需求放在首位,通过临床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中医 实用 中医史心得体会(实用12篇) 中医史的心得体会(实用12篇) 中医学史心得